《大秦帝国之崛起》将播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两千年能否伸冤?

纵横百科 78 0

  《大秦帝国之崛起》即将在央视播出,由丁黑执导,张建伟编剧,宁静、张博、邢佳栋(饰演白起)等主演。《大秦帝国之崛起》的播出将会再次掀起讨论秦朝历史事件、制度、历史人物的热潮。其中的长平之战是这一部电视连续剧的最大看点!

《大秦帝国之崛起》将播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两千年能否伸冤?

  上一篇文章我们分析了白起的功过是非,今天,我们再来对赵括进行分析。

  说到赵括,许多人都会说“纸上谈兵”的典型教材,赵括在历史上好像没有人质疑他在长平之战中的错误战术,都认为赵括应该为长平之战的失败负责!史书上对他的描述也仅仅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几句话和后来史书上对史记的记载这几句话的想象,这些后人的杜撰我不再重复,大家可以网上搜索。

《大秦帝国之崛起》将播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两千年能否伸冤?

  今天要说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赵括是冤枉的,甚至于赵孝文王也是被冤枉的,人们对赵括讽刺嘲笑了2000多年是不公平的。这在今天互联网时代网上很容易搜索到这类文章。大通盛道不想罗列这些人的理由,只想对赵括喊冤的人的比较流行的观点进行逐一反驳!

  一、秦国经济力量强盛,更有巴蜀粮仓。赵国地处战争中心,连年战争没能全力以赴发展经济,战争拼的是经济,因此赵国战败是必然。

  二、秦国军队适合防御,不善于进攻。赵国军队善于速战速决。

  三、赵括没有错误,换谁都是一样的结局。

  四、赵括的军事才能从断粮46天没发生军变可以看出来。

  五、赵括身先士卒,勇猛陷阵反映出军人的高贵品质。

  六、赵孝成王力排众议任命赵括是形式所逼,并非错误决策。赵孝成王是一代明君。

  大通盛道对第一种观点进行反驳。

  战争有时候确实拼的是经济,但是经济并不起决定作用!历史上经济弱国战胜经济强国的例子比比皆是,一次战役的胜负与经济关联性不大,一次战役的胜负是由战术和谋略决定的,小米加步枪一样可以战胜大炮和飞机就是很好的证明,成吉思汗带领落后的蒙古军队打遍天下无敌手。再看后来李牧指挥的几次战役,也是以少胜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取得绝对的胜利,把秦军打得全军覆没,主帅畏罪潜逃燕国。

  《大秦帝国之崛起》将播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两千年能否伸冤?

  长平之战是赵国战略失败、谋略失败、战术失败的集中体现!(后面对比邯郸之围)

  首先,在战略上,赵国在秦国进攻上党郡的时候就应该意识到秦国的战略目的并非仅仅只要一个上党郡,无论上党郡在赵国手里还是在秦国手里,都会使得秦国赵国直接面对面,危险时时刻刻都会发生。而韩国的上党郡是赵国和秦国的一个天然屏障,上党郡只有保留在韩国,才能对赵国有力。因此,在秦国发动对上党郡的侵略的时候,就应该出兵助韩,而不是袖手旁观!这样既能够和韩国搞好关系,也能让其他国家看到赵国的仁义之处,为未来和秦国的正面冲突做好合纵抗衡的准备。

  《大秦帝国之崛起》将播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两千年能否伸冤?

  而韩桓惠王在秦军凌厉的攻势之下焦头烂额,知上党必不保,故献上党与秦,求和以自保。韩上党太守冯亭为促成三晋联合共同抗秦的局面,拒绝执行王命,反将上党十七县献与赵国。 由于不愿与秦国正面刀兵相向的原因,赵国统治集团内部,关于是否受地问题发生分歧。

  《大秦帝国之崛起》将播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两千年能否伸冤?

  以平阳君赵豹为首的主和派认为冯亭献上党是引秦赵相争的嫁祸之计,不可受地。以平原君赵胜为首的强硬派认为不战得上党十七县,控山西形胜之地机不可失,赵应迅速接收上党各县以防被秦国占先。最终,赵孝成王采纳平原君之议,派兵接收上党。

  《大秦帝国之崛起》将播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两千年能否伸冤?

  这个时候,无论赵国接受不接受上党郡,都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也就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这个战略决策的错误,应该是整个赵国统治集团负责,而并非一个人负责。这可以结合朝鲜战争中国出兵的例子去理解!

  《大秦帝国之崛起》将播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两千年能否伸冤?

  大通盛道再来反驳第二种观点。

  秦国军队善于防御不善于进攻,我们不用谈,这种观点不攻自破,如果不善于进攻,秦国是如何一次次攻城略池,让其他六国胆战心惊的呢?

  《大秦帝国之崛起》将播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两千年能否伸冤?

  赵国军队善于速战速决,这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之后,赵国军队的一大进步。但是速战速决也是要分对付谁,速战速决并不能说就不会防御。廉颇的防御工事就做得很好。另外,赵括的闪电出击完全可以分批次,化整为零进行,而不是倾巢出动的速战速决。而赵括在几次出击失败之后,仍然采取主动出击的战术,就已经显示了赵括的军事能力确实有问题了。

  《大秦帝国之崛起》将播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两千年能否伸冤?

  大通盛道再来反驳第三种观点。

  说赵括没有错误,是睁眼说瞎话。

  即便是王命不可违,赵括被逼无奈去接替廉颇,在那种情况下,也不能对原有军队的领导层进行大的变动,这本来就是兵法的大忌,熟读兵法的赵括为什么要对廉颇旧部进行领导层的大变动?无非就是为了换上听自己话的人,让自己的决策能够顺利执行,而不受阻拦,可想而知,这种武断的行为只能导致一言堂,失败是必然!《大秦帝国之崛起》将播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两千年能否伸冤?

  其次,赵括亲自率领军队渡丹水袭击秦军,根本不去考虑丹水的危险性,结果秦军决黄河阻断赵军回路。这又是赵括的一招败棋,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

  再次,在赵括屡战屡败的情况下失去理智,身先士卒倾巢出击,这更是一个笑话,战国初期军事领导人就已经不再冲锋陷阵,而是在最安全的地方指挥作战。赵括这种最低级的错误,却成了某些人眼里身先士卒的大英雄,导致40万军队失去领导束手就擒。这也可以看得出来赵括的武断作风对赵军的恶劣影响,即便是赵括牺牲,也应该有副将顶替指挥作战,而赵括的领导层安排上根本就没有这样,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谁也不能反对。这进一步说明赵括在人事安排上犯了严重错误。

  《大秦帝国之崛起》将播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两千年能否伸冤?

  大通盛道反驳第四种观点。

  断粮46天没发生哗变,说明赵括军事管理才能。这实际上也是牵强附会,首先,赵括的一言堂和军队纪律严格。其次,赵军每一个人都知道,面对一个强大的秦军,不团结一致只能是死路一条。因为秦国军队从来就没有优待俘虏的先例!所以叛变后果也是自己送上人头做秦军的一级爵位。

  秦国的军爵制度各国都是知道的,被秦国军队抓住,只能掉脑袋。

  《大秦帝国之崛起》将播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两千年能否伸冤?

  大通盛道反驳第五种观点。

  冲锋陷阵身先士卒,这是在早期的战争中领导人的领导形式。在战国时期,领导人已经站在最安全的地方指挥战争了。我们可以想象:40万的大军,领导不在指挥中心指挥,跑到某一个队列里面和士兵一样拼杀,谁坐镇指挥呢?士兵都成了无头苍蝇。这个观点即便是小孩子也懂得。赵括失去理智求死而置40万士兵的生死于不顾。长平之战的最后结局他是负很大责任的。

  《大秦帝国之崛起》将播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两千年能否伸冤?

  大通盛道反驳第六种观点。

  前面已经说了,对上党郡的处理本来就是战略上的错误,在战国时期君王的权威性是我们现代人无法理解的,我们可以参考现代的“文化大革命”去理解。本来赵国就很自高自大,没有去思考秦国到底有多么强大,秦国的目的是什么。赵孝成王不能算是一代明主,从赵武灵王最后的结局也可以看得出来,赵国历代君主都不是太英明,赵孝成王内斗内行,外斗外行!在秦赵两国交战相持不下的时候,竟派人去秦国求谈判,真是知不可为而为之,结果中了秦国圈套,令其他五国产生猜忌,失去了获得其他五国支援的绝佳机会,这完全是谋略的错误。

  《大秦帝国之崛起》将播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两千年能否伸冤?

  总结以上结论,我们不能不说,长平之战是赵国统治集团的战略错误、战术错误、谋略错误的综合体现。

  我们再看看紧接下来的邯郸之围:

  公元前259年,长平之战后,白起想乘胜进围赵都邯郸,攻灭赵国。应侯范睢妒忌白起功劳,以秦军疲劳应休整为由,建议韩国割让垣雍(今河南省原阳县)、赵国割让六城请和,秦昭襄王同意。赵孝成王准备按和约割让六城时,大臣虞卿认为割地与秦,秦势更强,赵“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如此赵将灭亡。虞卿建议以六城赂齐国,联齐抗秦。赵孝成王用其谋,派虞卿东见齐王建,商讨合纵抗秦计划,并借魏国使者来赵连络合纵之机,与魏订立盟约。同时将灵丘(今山西省灵丘县)封给楚相春申君黄歇,结好楚国,并对韩、燕亦极力交好。在国内则积极发展生产,重整军备,进行抗秦准备。《大秦帝国之崛起》将播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两千年能否伸冤?

  过程

  秦昭襄王见赵违约不割六城,反而与东方诸国合纵对付秦国,遂于公元前259年10月,令五大夫王陵率军二十万兵伐赵,直攻赵都邯郸。

  赵国大将廉颇率赵军十万顽强抵抗,赵相平原君赵胜亦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王陵战至第二年,仍不能取胜。秦国增兵十万支援王陵,秦军五校(每“校”8000—10000人)阵亡,秦昭襄王命白起接替王陵为帅,白起称病推辞。秦昭襄王改令王龁接替王陵为主将,增兵十万继续围攻邯郸。秦军死伤过半,仍不能下。范睢于是举荐郑安平为将,率军五万携带大量粮草支援王龁,加强对赵的进攻。邯郸城内粮食耗尽,赵孝成王被迫向魏、楚两国求救。

  公元前258年,平原君赵胜奉命出使楚国。他想在门客中选拔二十名文武双全的随行人员,却只选出十九人。一门客毛遂自荐随往,赵平原君以为他在门下三年,未闻其能,不肯带他去。毛遂说:“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赵平原君用人之际,就带毛遂同去了。这就是“毛遂自荐”。《大秦帝国之崛起》将播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两千年能否伸冤?

  赵平原君一行来到楚国,向楚考烈王陈述合纵抗秦的利害关系,

  从“日出”谈到“日中”,楚考烈王还是犹豫不决。毛遂于是拔剑而前,走近楚考烈王说:“今楚地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纵者为楚,非为赵也”。楚考烈王羞愧,“唯唯”答应,“歃血而定纵”。赵平原君回国后,楚国出兵十万救赵。

  《大秦帝国之崛起》将播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两千年能否伸冤?

  魏安僖王派晋鄙率军十万救赵。秦昭襄王派人威胁魏安僖王说:“诸侯中有敢于救赵者,败赵后首先攻先救赵者”。魏安僖王恐惧,命晋鄙大军暂停于邺(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观望。魏信陵君魏无忌依靠魏安僖王宠妃如姬盗得虎符,带勇士朱亥杀晋鄙,夺其兵权,并挑选八万精兵进击秦军。这就是“窃符救赵”。楚春申君黄歇亦率军救赵。秦军作战失利,秦昭襄王又令白起领兵攻赵。白起始终托病不出。秦昭襄王罢其官爵,白起被迫在杜邮(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自杀。

  魏楚援军到来之前,赵胜招募3000敢死队,命李谈率领进击秦军,击退秦军30里,李谈战死,赵王封其父为李侯。

  结果

  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进击秦军。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王龁率残部逃回汾城(今山西省侯马市北),秦将郑安平所部2万余人被联军团团包围,只好降赵,邯郸之围遂解。魏楚联军乘胜进至河东(今山西省西南地区),秦军复败,退回河西(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此时韩国也加入合纵攻秦,赵、魏、楚、韩先后收复魏之河东郡以及安阳,赵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韩之上党郡以及汝南。

  影响

  邯郸之战严重地消耗了秦国的实力,造成秦国军队近三十万人的伤亡,推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

  邯郸之战是战国时期东方诸侯国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导致秦国对六国执行全面打击政策的破产。秦国被迫改变策略,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外交方针来分化离间东方各国之间的关系,为统一六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评价

  邯郸之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此战表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胜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由大通盛道原创,部分资料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私信大通盛道,尊重知识产权,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标签: 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