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记]历史上真实的刘墉(原创人物传记)

纵横百科 31 0

  漫步历史长河,纵观清代名臣,在当今社会最有人气知名度也最高的,恐怕非纪小岚、刘墉与和坤莫属。

  这三位名臣同属清皇朝乾隆时期,忠奸分属,性格各异。留给民间的传说版本也不一而举。

  说起历史上真实的刘墉,不得不先说说他的身世背景。

  刘墉(1719-1805)字崇如,号石庵,出身在高密县逄戈庄,属诸城人。是大学士刘统勋之子。

  刘氏家族从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开始,就是官宦世家,其家训严谨。祖父刘棨,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

  父亲刘统勋更是一代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为官清廉果敢,一身为官,到去世的时候家产淡薄,仅有数间房屋,十余亩薄田。

  自清顺治初年刘必显步入仕途算起,至道光末止的六个朝代中,刘氏家族七品以上的官员就出了73位,接近男丁总人数的百分之十。出任的官职,从知县、知府、到尚书直至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各个级别的重要官职都有。

  出身在这样一个名门望族的刘墉,自然秉承书香,学富五车。然而青少年时代的刘墉并没有走科举之路,直到三十岁前,没有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直到乾隆十六年(1751),三十三岁的刘墉才因为父亲的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了当年的会试和殿试,并获进士出身,旋改翰林院庶吉士。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十三年漫长的仕途,直到八十六岁去世。

  刘墉为官数十载,从其为官风格来看,明显的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可以这样评价:清正刚直的地方官刘墉和圆滑事故亦不失清正的京官刘墉。

  1755年乾隆二十年10月,刘墉的父亲,时任陕甘总督的刘统勋以办理军务失宜下狱,刘墉当时正担任翰林院侍讲,亦被株连遭逮捕,不过没到两个月就被释放了,官位却被降为编修。好在第二年,好运又一次眷顾了刘墉,他被被提升为安徽学政,放外任做了地方官。当时的学政权利很大,可以直接向皇帝上书奏章。在当了3年安徽学政以后,刘墉又调任江苏学政。在做地方官期间,刘墉秉承了其父刘统勋的正直干练、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对科场积弊、官场恶习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顿,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到任后不几天便将前任遗留下的疑难案件审理一清,受到官民的一致称赞。

  刘墉在前往安徽赴任前,乾隆帝特意召见并赐诗,其中有“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的句子,在出任江苏学政前,乾隆皇帝又有诗相赠,对其厚望可见一斑。刘墉也不辱使命,在任期间严肃认真秉公办事。刘墉曾先后两次提督江苏学政,相隔近20年,虽然他为官处事风格早已由雷厉风行边为平和舒缓,但严肃认真则是一贯的。第二次出任江苏学政时按试扬州时,因为把关严格,使得许多想以作弊蒙混过关者最后不敢入场。

  1762年,刘墉又获出任山西太原府知府,三年后升至冀宁道台。就在刘墉仕途顺畅之际,却因为在太原知府任内失察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公帑,被牵连革职、拟了死罪。后来还是乾隆帝看在老臣刘统勋的面子上下诏免了刘墉的死罪,但活罪是免不了的,于是刘墉被发配军台-----就是清皇朝设在边疆的邮驿效力赎罪。不过边关虽苦,到没有把刘墉怎么样,因为他第二年被赦来回来,依旧回翰林院,做他的编修。

  这两年刘墉应该说是在郁闷中度过的吧!

  但是到了第三年,刘墉的官运又一次亨通起来:乾隆三十三年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七十大,乾隆皇想起刘统勋一生忠谨,于是亲自书匾额派人前取志贺,感动的刘氏一足涕泪滂沱。气氛感染只下,乾隆皇帝一时动了感情,于是恩外加恩,特批了刘墉为知府候补。

标签: 历史人物传记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