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下面,我们通过始皇帝、赵高和李斯三方的利益诉求来简要还原一下“矫诏”和改立事件的全过程。
一、秦始皇,他想要的是江山万年永固。秦始皇把长子扶苏选为接班人,多少有点出乎其他人的预料(包括赵高),因为他们父子一直脾性不投、政见不合,这一点就像后来的刘邦和刘盈、刘病已和刘奭、李世民和李治,皇位传得都心不甘情不愿。但是,与这后三者不同的是,始皇帝却是有意让扶苏接班。对父子俩所谓的“政见不合”,始皇帝心知肚明:他自己(法家)为政躁急,而扶苏正好相反。那他为什么明知道却还一直固执己见呢?原因就是:他想通过疾风骤雨的手段在短时间内清除一切不稳定因素,给扶苏留下一个相对清明平和的执政环境,让扶苏有机会用自己的“仁政”来缓和帝国各阶层矛盾,实现全社会的休养生息。就像面对一个重病患者,他负责用猛药治病,到扶苏的时候,只需要用鸡汤、参茸去作调养,慢慢恢复元气就行了。因此,他为了避开扶苏的频繁进谏,不惜把他“下放”到北方配合着蒙恬去打匈奴。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他自己“壮志未酬身先死”,出巡尚未完成就病倒并迅速进入弥留之际,一切只能通过“遗诏”来实现了。
但是,人走茶凉,人亡政息,非常遗憾,持诏人赵高有自己的打算。
二、赵高,他想要的是权势。权臣想要独霸朝纲有几条路子,扶立幼主、扶立庸主或扶立玩主,这几条胡亥几乎全部符合。所以,作为胡亥的老师,赵高具备了专权的第一个条件。而且,始皇帝死的时候,赵高的官职是“中车府令行符玺事”,几乎相当于司机、机要秘书兼掌印太监,这就给了他偷换遗诏的可乘之机,这是他具备的第二个条件。但是,矫诏好办,但执行起来赵高却发现自己几乎寸步难行,因为最重要的军(扶苏、蒙恬)、政(李斯)大权都不在他手里,所以他需要找外援。而外援……扶苏、蒙恬和他没有任何交集,而且也根本不是一路人,所以,就只剩下李斯这一个选择。
三、李斯,他想要的是富贵。赵高来找他串联的时候,李斯的心理是极其矛盾的。一方面,读书人的自尊让他看不起赵高这样的阉人,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另一方面,始皇帝的知遇之恩让他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帝国第二人,于情于理他似乎都不能背叛始皇帝;但是第三方面,他老了,多年以来权力和富贵已经形成习惯,如果扶苏即位,他还能继续享受这一切吗?好像有点难度,因为第一他是法家,而扶苏却有些儒家的倾向;第二他对太子和太子对他一直不太感冒,所以两人似乎很难合拍……这么一想,李斯有点活动心眼。而且这时他又想起了年轻时的一件事:仓鼠(肥)和厕鼠(瘦)——老鼠是一样的老鼠,却因为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命运——立扶苏,他的富贵可能就到头了。而如果立胡亥,拥立之功则非同小可,他的权势、富贵都将继续。
最终,在利益面前,读书人的自尊、始皇帝的知遇之恩都统统退后,宰相李斯和太监赵高站到了一起,本该接班的扶苏和本该辅政的蒙恬被矫诏赐死,心智尚未成熟的胡亥被推上皇位,大秦帝国的国运从此进入倒计时。这一点如果始皇帝泉下有知,他的棺材板都会摁不住,因为他所期望的千秋万代的帝国,却几乎起点就是终点!
在这一过程中另外一个悲剧人物就是李斯,当他沉浸在拥立之功中的时候,却忘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金字塔顶端只允许站一个人,而那里已经有一个赵高,他还有地方站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不久之后他就被赵高送去见始皇帝和扶苏去了。
标签: 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