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前后

纵横百科 102 0

先声明:我不是谁的马甲,只是喜欢这个ID名而已!又,以前经常看别人的东西,自己动笔才知道艰难,总是生怕哪里是没有依据的.

  01潜龙

  公元927年3月21日,赵匡胤在洛阳夹马营出生。据载,当日“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

  古人总是在追述帝王降生时附上祥瑞之说,邀功之心跃然纸上。不过我们还是来分析这种可能。如果真的事实如此,那么能够说出来的也只有分娩时在场的几个人。而要连续观察三日的,那大概只有赵匡胤的母亲了。

  “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可能是这位母亲在儿子顺利降生时的喜悦心情,而“体有金色,三日不变”则是一种病理现象,即赵匡胤有“新生儿黄疸症”,而且比较明显。其实,这种症状不要说三日,长达30天以上的都多得很。

  赵匡胤出生的那个家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

  赵匡胤的祖父赵敬虽然官到州刺史,可是在那种藩镇(即军阀割据势力,如民国时期的张作霖等)割据的情况下,“刺史”似乎并没有给他们家带来超过一般家庭的财富和社会关系。

  赵敬不止生育了一个儿子(1),而给他们留下的似乎只有“保塞县丰归乡东安村”这个旧里,而且赵氏家族其他成员也居住与此(2)。可见,赵敬数任刺史,却没有能够在祖居之外置业。

  赵家的这种经济上的窘迫状况,几乎一直延续到陈桥之后。

  当时,禁军是可以世袭的。赵敬既没有给儿子谋到这种职位,也没有安排儿子的工作。我们看到的是,至少他的一个儿子赵弘殷必须从基层——藩镇的军校——做起。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更是那个年代绝大部分军人的一个缩影,而且相对做得还比较‘稳妥“。在无数次对阵中,保证了身体没有受到严重的伤害,最后能够善终。官职也在缓慢上升,“累官检校司徒、天水县男”。

  也许我们从赵弘殷身上更能够看出当时军人——准确地说是禁军(直属皇帝的国家主要作战力量)——的战斗力。史载“少骁勇,善骑射”的赵弘殷一生中只有二次闪光的时候。一次是“为镕将五百骑援唐庄宗于河上”,从而晋身禁军行列;一次是“矢集左目,气弥盛,奋击大败之,以功迁护圣都指挥使”。而这二次闪光点之间相差了20多年!

  更重要的是,他躲过了高平战役后世宗皇帝整肃禁军中高级将领的行动。在那次行动中,侍卫亲军马步军共有70余名和他同级的指挥使以上将领被斩。不知道是他的运气还是他有什么政治敏感能力。

  当他看到自己的儿子33岁就从普通军士上升到禁军领袖时,赵弘殷的感受和反应是很有趣的。在随周世宗征淮南时,因为惧怕淮将皇甫晖,他居然要求当时的上级也是他的儿子的赵匡胤“密请移军”(3)。

  当然,他当时年纪大了,当年就去世了,时间是农历七月二十六日(4)。按古人男大女小的婚配年龄结构和杜氏的去世时间来看,赵弘殷享年应在六十左右,果然善终。

  看看赵弘殷的家庭,他的选择也是绝大多数普通职业军人的选择。生育了五个儿子(死了二个)、二个女儿(死了一个),总共有四个小孩需要养活带大。如果他在战场上“奋不顾身”,也许官也可以做得更大,也许就没有赵匡胤兄妹几个了。

  也许还发生了一件韵事,即赵弘殷和他小儿子的乳母发生了点故事并孕育了第四个儿子。那时候,赵弘殷应该有五十多岁了,可以看出长子成年后他的相对轻松状态。

  从对待子女的角度来看,赵弘殷也是负责任的。在条件好转后,他甚至为二个小儿子延请了塾师,“尝依宣祖,以经史教太宗及秦悼王”(5)。

  赵弘殷似乎没有关注过长子的教育。

  辛文悦虽然教授过赵匡胤,但是明显“师徒”之间感情很淡。赵匡胤做到殿前都点检时,也“久不获接见”(6)。在赵匡胤即位后急需人才的时候,也只是得到一个在房州“照顾”周恭帝的知州职位。可见其在赵匡胤心中的地位,甚至远远不如一些亲吏随从。

  《孙公谈圃》说赵匡胤曾经就师于赵普,这可能是附会。赵普仅比赵匡胤大三岁,如何就师?如何能在赵匡胤受教年龄时就能被人称为“赵学究”?

  这种幼时欠缺教育的情况,给赵匡胤带来很大影响。这种具有强烈企图的人,对知识的渴望可想而知,“闻人间有奇书,不吝千金购之”。史载,别人打赢仗后搜取财宝,而赵搜取的却是书籍,其数量之大,甚至惊动了周世宗(7)。

  赵匡胤的这种行为可能也是在父亲的督促下采取的。史载赵弘殷在淮南战役后也做了同样的事情,不过他把书给了小儿子。(8)

  这种嗜书给宋朝的各项国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所有政策似乎只有文人在制定、决策,明显缺乏武人应有的进取、张扬、豪放等阳刚之气。

  不知道父亲的行为方式还给赵匡胤带来多少影响。显然,很长时间内赵匡胤不能认可父亲的做法,“吾儿素有大志”。他们父子俩是截然不同的二类男人。

  父亲看重平安,对子女负责、对家庭,有条件的话也不放弃任何一个普通男人都想的“艳遇”。

  而儿子也确实是人中之龙,完全是“事业型”。在最关键时刻,儿子敢于用全家人的性命去博取富贵,这在父亲是不可想象的。如果彼时父亲没有去世,不知道是不是会阻止儿子“疯狂”的行动?

  在子女教育上,显然父亲比儿子做得好。在赵匡胤官至禁军高级将领后,也没有看到他为嫡长子德昭做了什么。也许,彼时赵匡胤也没有心情关注这些。

  赵匡胤当然继承了父亲的勇猛。但是在把握机会上就比他父亲强太多了,无论是高平之战还是淮南战役,赵匡胤都得了满分。而赵弘殷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三次帝王更迭却没有得分,而赵匡胤仅一次机会就又是超满分。

  父亲的稳健也深刻留在儿子的行为方式中。在局面稳定后,他就改变了周世宗“先北后南”的国策。是的,平定南方比打契丹的把握要大多了,而且平定南方后实力大增,此时再打契丹比先打把握又大多了。可是终宋一朝,始终没有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平定契丹,甚至连幽云十六州也没有夺回,甚至还有“澶渊之盟”。

  阅史至此,我们不由得扼腕长叹!叹息上苍没有下赐又一个李世民,叹息世宗皇帝的英年早逝!以世宗皇帝的凛然正气、一次斩杀70余名禁军中高级将领的雷霆手段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历史又会如何?且看世宗皇帝是如何回应唐主的:

  “尔主自谓唐室苗裔,宜知礼义,异于他国。与朕止隔一水,未尝遣一介修好,惟泛海通契丹,舍华事夷,礼义安在?且汝欲说我令罢兵邪?我非六国愚主,岂汝口舌所能移邪!可归语汝主:亟来见朕,再拜谢过,则无事矣。不然,朕欲观金陵城,借府库以劳军,汝君臣得无悔乎!”

  无疑,赵匡胤完全继承了父亲的厚道,宋室对待降王和功臣的态度是史上的一个异数,值得大赞特赞。

  史书中有关赵弘殷这方面的记载不少。如收养好友王温之子延德,“方总角, 宣祖爱其谨重,召置左右”(9)等。

  按古人的记载,赵弘殷的成婚也是有吉兆的。《东斋记事》(宋范镇)说:

  “刘尚书涣尝言:宣祖初自河朔南来,至杜家庄院,雪甚,避於门下。久之,看庄院人私窃饭之。数日,见其状貌奇伟兼勤谨,乃白主人。主人出见,而亦爱之,遂留於庄院。累月,家人商议,欲以为四娘子舍居之婿(上门女婿)。四娘子即昭宪皇太后也,其後生两天子,为天下之母,定宗庙大计。其兆盖发於避雪之时,圣人之生,必有其符,信哉!”

  可见,斯时赵弘殷很象现在毕业后到处找工作的学生,而且状况很一般,居然可以在一个“避雪人家”呆上“累月”之久。其家庭的经济能力也只是可以当人家的“舍居之婿”。

  赵弘殷没有拒绝这桩婚姻,可见其选择余地很小,这几乎很难和他是刺史之子的身份匹配。当然,他最后也没有成为“舍居之婿”。

  范镇是仁宗宝元元年进士,累封蜀郡公。和司马光“相得甚驩,议论如出一口”。曾经参与修撰《唐史》。《东斋记事》受到南宋以来史家的重视,《长编》也多次引用。他的记载可信度非常高。

  关于杜氏(昭宪皇太后)的排序,范镇的记载和正史都很清晰。杜氏总共兄弟姐妹8人,上面有3个哥哥,下面2个弟弟、2个妹妹。除了最大的二个哥哥在天成年间去世外,其他人都在入宋后得到厚养。

  宋室以后的帝王都对杜氏感恩之至,不知是处于维护“金匮之盟”的需要还是统治秩序的需要。神宗朝“自今遇大礼推恩,官昭宪太后族一人”、徽宗朝“录昭宪皇后杜氏之裔”、“又尝言昭宪太后子孙多流落民间,宜甄录之”(10)。

  杜氏及笄时,她最小的弟弟早已出世。在家有五子的情况下,杜父还要招“舍居之婿”,可见家境不是一般的好。史载“世居常山,以积善闻。”(11)。

  奇怪的是,在那个兵慌马乱的年代,杜家似乎没有受到乱兵的骚扰。

  可是,娘家的这种“积善”之家似乎并没有给杜氏的婚后生活有什么支持,赵氏家族一直生活在窘迫和动荡中,而且可能一直持续到赵匡胤成年以后。以至赵匡胤称帝后还保留了以前所穿的“麻屦布裳”以“赐左右”。(12)

  在相关的极稀罕的赵匡胤正色斥责赵光义的记载中,有 “上正色曰:「尔不记居夹马营中时耶?」”之句。要让赵光义对童年有所记忆,估计要在10岁左右,而赵匡胤又比兄弟大12岁,也就是说赵匡胤一直到离家从军为止一直过的是“麻屦布裳”的日子。

  即使赵匡胤官到禁军领袖后,经济状况也没有缓解,以至续弦时还需要他人资助, “太祖将聘孝明皇后也,永德出缗钱金帛数千以助之”(13)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陈桥兵变当日。兵变前夕,赵匡胤和家人说及此事,他那个夫丧在家的妹妹还在厨房亲自擀面,没有仆人。(14)

  这种艰苦的生活培养了赵匡胤俭朴的生活习惯,而且保持到去世。这一点是赵匡胤本人品德中极其优秀的一面,给宋朝的财政政策带来了极其正面、极其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在这方面赵匡胤比汉武、唐宗强太多了。

  一个人在长期艰苦后突然富贵的情况下继续保持俭朴的生活,能做到这点的人非常少,可以看出赵匡胤过人的自制能力。而他的那个弟弟,就比他差远了。赵光义在开封府尹任上,就开始养鹰了(15)。当然,这对兄弟的差别还远远不止这点,甚至在识人、治军等涉及帝王基础技能等方面。

  赵匡胤不仅自己俭朴,也同样要求官员队伍也如此。他不仅以“麻屦布裳”以“赐左右”,还对贪官污吏采取了最严厉的行动。终太祖一朝,被“弃市”的贪官污吏远远超过了叛变、违抗军令等必杀无赦的军人。而赵普被罢相也与此有关。

  长期艰苦的生活导致赵匡胤制定了稳健或者说“保守”的财务政策,“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16)。

  同时,赵匡胤绝不是一个守财奴,足够的财富成为他最重要的统治手段之一。终太祖一朝,减税、免税等经常发生,对官员的赏赐更是数不胜数。

  这种艰苦生活同样产生了赵匡胤和家人之间不同一般的感情,以至于后来被利用。

  幼年时,赵匡胤夭折了一个哥哥、一个妹妹。夭折的那二个都有名字,可能赵匡胤见证了他们的死亡,目前已经不清楚对赵匡胤产生了多少打击。在赵光义出生后,可见赵匡胤对幼弟的担心和呵护。

  这样,陪伴他成长的只有妹妹和幼弟。在妹妹出嫁后,就是他和幼弟。这可能培养了他和光义之间非常的兄弟感情,以至超过了他和德昭的父子之情。

  赵匡胤的婚姻没有他父亲那样传奇,属于最平常的“父母之命”。公元944年,赵弘殷为儿子娶贺氏为妻,时年赵18岁、贺16岁。(17)

  贺氏是赵弘殷同事景思的长女。她为赵匡胤生育了一个儿子二个女儿。儿子即德昭,二个女儿分别嫁给了陈桥兵变大功臣石守信和王审琦二个人的儿子。

  在德昭之上,赵匡胤还有一个儿子德秀。此子可能也是贺氏所生,但后传中没有提及。不清楚德秀什么时候夭折,按古人无后为大的做法,也许是德昭出生后。

  德昭出生于公元948年(18),二个女儿的年龄可以简单推算出来。

  按“杯酒释兵权”的承诺,赵匡胤没有必要在女儿适龄后再留在宫里一段时间,及笄即出嫁可以进一步稳定局面。他二个女儿分别在开宝三年(970年)、开宝五年(972年)出嫁,可以推出分别约出生于955年、957年。

  而贺氏958年去世,时间很吻合。

  按常理分析,贺氏是赵匡胤的发妻、糟糠之妻,和赵匡胤一起走过了从贫寒到富贵的14年,感情应该相当好。同时,史载贺氏“性温柔恭顺,动以礼法”,赵匡胤则自然是英雄豪杰,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一对佳偶。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赵匡胤对贺氏非常不“厚道”,感情上甚至几近冷漠?

  史书上有二次提到贺氏的父亲,可是居然名字不同,可见史官的粗糙。关于贺氏的娘家人,主要提及的是贺令图,贺氏的哥哥。此人终赵匡胤一生,最高的官职也只是散指挥使,一个中低级军官。

  而赵匡胤此后续弦的王氏的弟弟王继勋,在建隆二年就加领恩州团练使。那一年,赵匡胤和王氏成亲才三年!

  更令人齿寒的是,在发妻去世的当年赵匡胤就续弦了,而且是在经济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这就不是什么外界因素的原因,而是赵匡胤急于摆脱贺氏的影响。

  这次续弦也不宜用“政治联姻”来解释。她确实是彰德军节度使王饶的三女,可是王饶以后并没有发生过什么作用。而且,那时世宗皇帝正在淮南龙腾虎跃,赵匡胤那时就敢有异心?

  赵匡胤不是好色的人,宫里没有象前朝那样设置四大妃、女官等。即使是17岁的宋氏再次成为43岁的赵匡胤的皇后时,也没有记载他们有个一儿半女。

  因此,赵匡胤对贺氏的感情确实令人震惊,同时产生了也许让赵匡胤在地底下痛悔不已的根本性后果!

  赵匡胤明显歧视德昭。如果德昭出阁时没有按旧例封王有迫不得已的苦衷,可以肯定的是赵匡胤根本没有去刻意培养自己的儿子。如果只从培养的角度来看,说光义是他的儿子倒令人更可信一点。

  赵匡胤突然辞世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接班人,这种“明确”是指祭拜祖庙、昭告天下并正式册封。在这种情况下,嫡长子完全可以以“矫昭篡位”的名义进行讨伐。虽然已经实行了府、司、率分立,但这些军人斯时也必须在二个皇帝之间抉择。

  “嫡长子”的身份具有强大的威力。即使英明伟大如李世民,对付具有一定实力的嫡长子,也要采取非常手段。以赵光义和李世民的能量比较、以二人接位过程的血腥味相比,德昭有什么能量!

  这种状况又是谁造成的?难道还能说“历练”吗?何况德昭已经历练14年了!

  (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二十三

  (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七

  (3)《国老谈苑》(宋)王君玉

  (4)《宋朝事实》(宋)李攸

  (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十四

  (6)《列传第一百九十》

  (7)《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

  (8)《宋史》卷四 本纪第四太宗一

  (9)《列传第六十八》

  (10)《宋史》卷四四三 列传第二0二

  (11)《列传第二百二十二外戚上》

  (1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

  (13)《宋史》卷二五五 列传第一四

  (14)涑水记闻(宋)司馬光

  (15)《宋史》卷二六0列传第一九

  (16)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三

  (17)《宋史》卷二四二 列传第一

  (18)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

标签: 洛阳兵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