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周朝社会体制——读《殷周制度论》

纵横百科 51 0

  最近读王国维先生的《殷周制度论》,颇有所得。这篇文章着重讲述了周朝以嫡庶制衍生出来的社会政治体制,讲述得非常全面。然而整篇文章读起来还是有些费力的,故择其大要解说如下:

  文章开篇明义,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究其原因,在于殷之前,“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唯周独崛起西土。”而所居住的地域决定了其政治文化的差异。因此夏商两代文化略同,而殷周两代制度文化变革则相当剧烈。

  那么周朝制度与商朝区别最大的地方,大致有三:

  第一是嫡长子继承制,以及因此衍生出来的宗法制、丧服制,还有封建制和君臣尊卑制;

  第二是祭祀先祖的祖庙制度;

  第三是同姓不婚制度。

  那么周朝就是用这样的制度,“纲纪天下”。那么这些制度的主旨在于将社会关系纳入道德的范畴,将天下不同阶层,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形成一个伦理道理的主体,这样来治理天下。

  首先说嫡庶制度。王国维认为周之前是没有嫡庶制的。比如商朝,它主要有两种继承方法,一是父传子,一是兄传弟。具体说,是有弟先传弟,无弟然后传子。但无论是兄传弟,还是父传子,兄弟之间,诸子之间没有太多的区别。即所谓的“兄弟同礼”,“无上下贵贱之别”,也就是说还没有“嫡庶之别”。

  那么所谓“舍弟传子”这样的继承制度,其实是从周朝开始的。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息争”。因为兄弟关系毕竟没有父子关系亲密,而弟对兄的尊崇肯定比不上子对父的尊崇,所以兄弟间就难免发生争夺君位这样的事情。比如商朝的制度,先是兄传弟,当传到最后一个弟弟时,没有弟弟可传了,需要传给儿子。可这时是传给兄长的儿子呢?还是传给哪个弟弟的儿子呢?这就说不清楚了。而商朝也因为这事没弄清楚,大家都觉得自己是王位的合法继承人,于是有了商朝历史上中丁以后的九世之乱。所以周人制定父传子的制度,就是为了防止王位的争夺。

  但简单的父传子,还是分不太清楚。因为君王有很多儿子,那么立谁为世子呢?为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就有了嫡庶制度。那么嫡庶制度的要义就在于“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那么什么叫贵呢?“子以母贵”。

  所以谁是嫡子,谁是庶子,是以母亲的地位决定。简单言之,君王娶妻就要分等级。比如诸侯,在娶妻时有一位嫡夫人,有一位右媵,有一位左媵。除此之外,还有两位嫡侄娣,两位右媵侄娣,两位左媵侄娣。这就是所谓的诸侯一娶,三国九女。母亲的位次排好了,儿子的继位次序也就随之排好了。具体见于公羊家的解说,即“嫡夫人无子立右媵,右媵无子立左媵,左媵无子立嫡侄娣,嫡侄娣无子立右媵侄娣,右媵侄娣无子立左媵侄娣。”

  那么确立了哪位夫人的儿子为继承人之后,这位夫人所生的儿子就称之为嫡子,其余诸子皆为庶子。所谓的嫡庶制度,就是立嫡立长的嫡长子继承制。

  这样一套嫡长继承制,不仅明确了君位继承权的归属,而且这种归属是先天就定下来的,而不是靠后天的努力可以获得的,这样就没有争论的基础了。因为“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那么谁都知道,如果是选人当官自然要选贤任能,所谓的“贤者上,庸者下”。但虽然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为什么大家还是拥护嫡长继承制呢?这是因为天下最大的“利”是安定,而天下最大的“害”是争斗。是不是贤能是一种主观的判断,如果贤者继位的话,很可能导致儿子们都仗着自己的“贤能”去争夺君位,这样不论是天下,还是国家,都是后患无穷的。而这个嫡庶制度,就是周公改制最重要的一点。

标签: 周朝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