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嬴政即位后为什么吕不韦敢架空秦王呢?

纵横百科 115 0

与其问为什么“敢”,不如问为什么“能”。这里就不得不提王权(皇权)和相权之争。

宰相,名义上是帝王的副手,其权力却奇大无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宰相和帝王处于同一阶级。

说是副手,但国家大事一般都由宰相处理、决断,帝王听宰相汇报就好。宰相不仅仅是的“百官之首”,他还是大臣们的最高“长官”。

换句话说,文武百官不对帝王汇报工作,而是对宰相负责。

拿管仲来说,他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各级官员都是由宰相任命的。秦国的三公九卿,“三公”合起来就是完整的宰相(类似管仲那样的),而九卿全部都是宰相的下级单位。

我国封建时代的皇权和相权的关系有点类似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帝王是国家(朝廷最高元首,宰相是政府掌管者),只是皇权和相权间没有“强制”法律的区分限制。

皇权弱,则宰相必然强大,皇权强,则宰相必然不如一般的小官过得自在,因为两者有着本质利益冲突——执掌天下。

汉武帝为何一直换丞相?他一是为了插手朝廷事务,一是怕丞相做的时间久了,他没法制约。丞相有参与军机、决策、执行(眼熟不?三省的职权)三大权力,一般事情宰相自己就搞定了。遇到大事,则是皇帝、宰相、文武百官开朝会一起决定。

皇帝的意见仅仅是占据比重不同,而没有一锤定音的威势和权力。

汉武帝时期的中央集权程度肯定比秦始皇时期要高,可就这样,汉武帝还得一直换宰相,试问秦始皇又能做到多好(跟人无关,纯是制度原因)?

吕不韦能架空未亲政前的嬴政,嬴政一旦成人,以嬴政的强势,必然不允许一个能与他分权的人存在。吕不韦只有两个选择,要么造反,要么退隐。

从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以后,历代皇帝大概只有两件事不变:削弱地方和削弱相权。

始皇帝的三公九卿,汉武帝的大司马、大将军,目的都是为了分相权。在宋以前,宰相在朝会上有专座,可以不拜皇帝(某些朝代,不是所有)。到了宋朝,宰相变得跟其他大臣没什么区别了。

明清的内阁、军机处等所谓的大学士,跟本算不得宰相,他们只是皇帝的秘书助手罢了,地位高,权力低。大学士若没有其他兼职,如某部尚书,其地位就要比尚书低。

大学士既没有决策权,也没有执行权,仅仅有个参与权。宰相可以管六部,大学士却不行。这也是张居正为何被指认为揽权。他虽是内阁首辅,但在朝堂上的地位是同六部尚书平等的。

标签: 吕不韦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