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没有讲过的历史(11)—让传说照进现实

纵横百科 99 0

  让传说照进现实——所有的故事都是先民的智慧

  在远古先民时代,没有文字对事件进行记录,只能靠口口相传,而传来传去,最终的结果我们是可以想象的到的。事情还是那个事情,但是可能已经面目全非,甚至已经被夸大了很多倍,恐怕连事情的亲历者,听到了后都不会想到,这个事竟然是自己干的。于是这个事情就成了传说中的事。

  说到关于远古的传说,我想各位一定知道一堆神话传说故事,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神农尝百草、伏羲演八卦、黄帝战蚩尤、刑天舞干戚、仓颉造字、燧人氏钻木取火、有巢氏筑巢而居等等,恐怕一天一夜也数不完。

  我们在对这些故事津津乐道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或许这些故事真的就是发生在我们祖先身上的故事呢?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和人为的夸大,而让它们披上了神话的外衣。

  接下来,我们就让“传说照进现实”,再最后聊一聊各种“文化”。

  女娲-母系社会的真实写照

  说到女娲,大家可能都知道,“女娲造人”、“女娲制乐”、“女娲补天”等等,总之,女娲一直很忙。但是“母系社会”是什么意思呢?

  敲黑板、划重点,“母系社会”是知识点。

  “母系社会”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种社会氏族制度。意思就是在家里女的说的算,而这个家可不是我们两口子过日子的小家。而是有血缘关系的大家庭,而这个大家庭里谁说的算呢?可能是妈妈、可能是奶奶、也可能是祖太奶。为什么是他们说的算呢?

  因为在远古时代,但是的部落还很小,都是以血缘为纽带,也就是一个大家庭。而他们还没有像样的工作,还没有朝九晚五的工作给他们做,也没有春种秋收的田地给他们耕作。男的们一般就是以狩猎为一天的工作目标,但是在那个年代,他们装备比较落后,捕杀到动物还是比较困难的,往往捕杀到了也不大够吃,因此靠捕猎,并没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不被饿死就不错了。

  不过,女的就不一样了,她们每天的工作任务是采集野果、缝补衣物、把肉烤熟等,而采集野果往往比较稳定,所以,大家庭的稳定食物来源一般都靠女性采集野果来获得。也就是主要靠女的养活。

  而由于当时生产力落后、装备落后,大家庭要想不被野兽欺负,不被其他家庭欺负,就必须有足够的人,但是人从哪来呢?一个字:“生”。所以女性还要肩负壮大家庭,猛生孩子的重任。因此,那时女性是备受尊崇的,十分受重视的,说一不二的。所以,我们把那个时代称之为“母系社会”。山顶洞人时期、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还有前期仰韶文化,都是典型的母系社会的文化。

  可能有朋友问了,到了冬天采集不到野果怎么办?我想以我们的先民的智慧,他们一定有好办法的。储藏啊,迁移啊等等,甚至再艰难点,有啥吃啥。

  所以,“女娲补天”完全是“母系社会”的写照。

  “女娲造人”是凸显女性繁育后代的丰功伟绩。还有“女娲造小动物”也说明了女性在生产生活中主要负责饲养牲畜。而“女娲补天”则更是说明了女性在生产生活中的绝对地位,对各自的大家庭来说,都是“顶梁柱”、“救世主”般的存在。

  所以,我们的先人们试图通过这样的故事来告诉我们,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女性能顶“整片天”。

  伏羲—我们男人不“八卦”

  伏羲,生卒年不详,与女娲并称华夏文明的“人文始祖”,传说是他画出了“八卦”、创造了“文字”、制造了渔猎的“网”、还发明了“音乐”,十项全能有木有,十足的“复合型人才”。

  另外,伏羲还被认为是“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他是中华民族的第一位“皇”。

  伏羲到底有没有做上面的那些事,我们并不知道。而到底有没有伏羲这个人,我们也不得而知。

  但伏羲这个人物的出现,却是在告诉我们,远古的先民们,经历了女性说的算的“母系社会”后,开始逐渐进入到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父系社会”,而伏羲就是“父系社会”的代言人。

  “父系社会”不言而喻,与“母系社会”相对应,是“母系社会”之后的有一种社会形态。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角色转换呢?

  原因就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早期的农业,也就是农耕文明出现了。我们还记不记得之前的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稻谷”、“粟”、“黍”等农作物,都在告诉我们,那个时代的先民们,已经开始了早期的农耕文明,农耕的出现,说明先民们有了更稳定的食物来源,不用再靠野果度日了。

  而农耕是需要力气的,在这方面,男性明显比女性更占优势,所以农耕主要由男性负责。而在其他方面男性的优势也逐渐显现出来,并占据主导地位,比如复杂的制陶工艺,大型陶器的制作,这都是女性所力不能及的。

  及时我们当时女性再怎么愿意、不接受,但在各种条件的促使下,最终社会形态逐渐由“母系社会”过度到了“父系社会”。后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就是“父系社会”的代表,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农耕文明已经相当发达。

  所以说,伏羲是“父系社会”的代言人,无可非议。但是伏羲到底画没画过八卦,还是让神话告诉我们吧。

  不过,自他之后,各种男性神话角色纷纷出世,在遥远的远古时代,我们广大的男同胞们终于站起来了。

  黄帝战蚩尤—部族争斗的再还原

  黄帝大战蚩尤,这个故事可能家喻户晓。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炎帝与蚩尤因为争夺地盘,而大打出手。可是炎帝部落武力值不行,被蚩尤打的屁滚尿流。于是,炎帝就去搬救兵,找到了大哥黄帝,黄帝一听炎帝挨欺负了,拍胸脯保证帮他报仇雪恨,教会蚩尤怎么做人。于是炎帝与黄帝,兵合一处、将打一家,一起联合来战蚩尤。蚩尤率八十一个兄弟举兵迎战黄帝炎帝的部落联军,在涿鹿展开激战。传说蚩尤有八只脚,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不死不休,勇猛无比。他手下的弟兄也各个身怀绝技,而且还能驱赶和控制野兽,黄帝不能力敌,请天神助其破之。这场战斗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在这个过程中黄帝还破天荒的使用了当时的尖端科技——“指南车”。最后,蚩尤兵败,其部落和地盘都被黄帝收编,再后来,炎帝的军队也被黄帝收编,再再后来,黄帝统一华夏。再再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黄帝和炎帝,把他们的后人,称为炎黄子孙。

  黄帝大战蚩尤的故事中,有三个主人公:蚩尤、炎帝、黄帝,他们是三个部族的首领。

  蚩尤或许代表的是我国南方的早期文明,神话传说中对蚩尤的描述,似乎又能看到图腾崇拜的影子,毕竟人是不能长成这个样子,但是信仰的图腾可以。

  而炎帝,也有人说他是神农氏,或许是中原文明的代表,因为神话传说中的炎帝,教民播种五谷,教民医药,教民制陶、绘画,这些都是在我们长江和黄河先民的遗址中有所发现。

  而黄帝,作为五帝之首,关于他的神话传说就更多了,比如九分华夏、养蚕制衣(其妻嫘祖)、建古国体制、派仓颉造字等。他是中原文化的代表,但更是华夏文化一统思想萌发的标志。在黄帝的传说故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部落的兼并、权利的更迭,更看到了大一统思想的出现。在神话传说的最后,黄帝兼并诸部,一统天下。

  在黄帝战蚩尤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先民的初始社会形态,部落已经形成。而通过各个人物所身怀的技能和表现出来的寓意,也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生活的发展水平,农耕文明已经在华夏大地上开花结果,畜牧业也得到了发展,很多动物已经被人类所驯养。

  但不可否认,神话故事中,我们也看到了血腥的屠杀和兼并,这就是人类文明的开端。

  因为部落的形成,有了稳定的团队协作;有了团队协作就衣食无忧、不畏天敌;没了忧愁和天敌,人口就会增多;人口增多,原有的地盘就不够大,资源也不够用,于是就有了扩大地盘,占有更多资源的想法;要想扩大地盘、占有更多资源就必然会有扩张;而扩张必然会有争夺;有争夺就会有战争;有战争就会有胜负;有胜负就关系到存在还是消亡,称霸还是臣服。黄帝战蚩尤,就是当时部落发展的展示写照。

  关于我们的祖先,还有很多神话故事可以说,在这里就不一一的去述说了。不过,此小节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却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所有的神话故事自有其源头,所有的神话都是先民智慧的演化。

  用了10个小节来讲述新石器时期的文化,本来凌乱的你是不是更凌乱了,很多没有听说过的文化出现在你的眼前,是不是猝不及防,感觉到了自己还是知之甚少。不过不要紧,还有更多你不知道的事情在等着你,不要放弃,再接再厉。

  其实上述文化也只是新石器时期中华灿烂文化的一小部分,在那个时期还有很多已经发掘的文化遗址。

  比如:

  广西桂林具有万年历史的“甑皮岩文化遗址”,在那里出土了全国唯一的“蚌匙”;

  有8000年历史的甘肃“大地湾文化遗址”,在那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

  还有揭示了早期藏文化的西藏“卡若文化遗址”,在那里发现了可能与原始宗教有关的圆石台、石围圈遗迹

  史前玉器巅峰的浙江“良渚文化”和内蒙古“红山文化”,良渚的玉琮,红山的玉箍都令世人瞠目;

  辽宁“牛河梁文化遗址”,“女神庙”、“祭坛”、“积石冢”,都彰显了当时先民对图腾崇拜和神灵祭祀的重视;

  还有已经开始使用金属器具的甘肃“齐家文化”,在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红铜器和青铜器,开金属冶炼之先河。

  在新石器时代,还有很多文化在祖国大地上绽放,尽情展示它的绚丽多彩,很多已经被我们发现,并被我们所熟知。不过,仍有很多文化遗址依然深埋地下,等待我们去发现。

  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点燃了照亮未来的文明之火。而他们的后代,则在这火光的照耀下,开启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绚烂文明之旅。接下来就让我们追寻祖先的足迹,走进我们熟知的上下五千年。

标签: 历史传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