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在魏国为什么不受重用?

纵横百科 140 0

商鞅由于是中庶子出身,地位低下,以至于他对魏国提出的建议都被搁置不用。

所谓人微言轻,得不到魏惠王的重视。

而魏惠王即位之初,曾经力挫秦孝公于栎阳,迫使秦军退回雍城。

所以,自以为是的魏惠王不会轻易对一个寂寂无名的商鞅感兴趣。

所谓的商鞅,本名应该叫公孙鞅,他出生于卫国,姬姓公孙氏,故名公孙鞅。

商鞅在魏国其间,所生活的年代也正是魏惠王时期,魏惠王争位成功之后,也颇有一番作为。

他任用公叔痤为相,并且把都城从安邑迁至到大梁,所以这一时期的魏国也称为梁国。

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魏国,势力达到巅峰。

魏惠王信任相国公叔痤,而公叔痤在病危之时,向魏惠王郑重推荐了自己的政治继承人商鞅。

此时的商鞅,身份只是一个中庶子,也就是相国公叔痤的侍从之臣,没有相应的从政资历,于是,魏惠王就没有答应公叔相国的临终嘱托。

即使在公叔痤再次提醒魏惠王,如果对商鞅不能大胆、破格使用的话,就赶紧杀掉他,免得被对手所用。魏惠王还是无动于衷。

那么,为什么魏惠王对于商鞅这样小觑呢?

子由认为,魏惠王魏罃也不是一个庸碌凡俗的国君,他之所以能上位,也是自己努力争取得来的地位。

魏惠王继位之时已经就30岁了,年富力强,经验丰富。况且继位伊始,就遇到韩、赵两国联合围攻魏国,魏国几乎被豆剖瓜分。

魏惠王勉强保住魏国后,隐忍图存,第二年,就先击败韩国于马陵,再击败赵国于怀地。

接下来,魏惠王还要与秦、齐两国做政治博弈与殊死斗争。

当时,围绕在魏惠王周围的有泗上12诸侯,鲁、卫、曹、宋、郑、陈、许等。特别是魏惠王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343年,魏惠王带领战国七雄中的四国国君以及一些小诸侯国国主在一起会盟,并朝会周天子。

魏国霸业,近乎全盛时期。

魏惠王在对于魏国建设治理上,也曾经问政于孟子。也就是说,魏惠王这个人,是个很有胸襟抱负的君主。

正因为如此,他不但对公叔国相对商鞅的推荐置若罔闻,而且,当大夫公孙昂再次推荐商鞅的时候,依然被魏惠王所漠视。

在这种情况之下,商鞅的满腹政治抱负无所实施,只能离魏而去,到了秦国之后,得遇秦孝公,君臣际会,做出了掀天揭地的大事业,魏惠王悔之已晚矣!

“商鞅”在魏国为什么不受重用?

“商鞅”在魏国为什么不受重用?

“商鞅”在魏国为什么不受重用?

标签: 商鞅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