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二十多位太上皇,窝囊、潇洒、牛气的典型分别是这三人

纵横百科 88 0

中国古代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中,皇帝当然是最耀眼的名称。除此,老皇帝生前让了位,也有一个人尽皆知的名称即“太上皇”。

按说,“太上皇”仅是一个尊贵的身份象征,通常应已不掌握实权。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说过:“太上皇,不言帝,非天子也。”唐朝著名历史学家颜师古也认为:“太上,极尊之称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曰皇;不预政治,故不曰帝也。”

可见。“太上皇”与“太上皇帝”还是有点区别的。

据统计,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上,先后出现的“太上皇”和“太上皇帝”共有二十多位。

首位得到“太上皇”称号的是秦始皇嬴政的父亲-----秦庄襄王嬴楚。实际上,秦庄襄王嬴楚当时已故,称谓“先帝”更为恰当。

真正的首位“太上皇”是汉高帝刘邦之父刘太公,他也是历史上唯一未曾当过帝王,而被尊为“太上皇”的人。

历史上二十多位太上皇,窝囊、潇洒、牛气的典型分别是这三人

刘邦称帝后,天下人见了他都要三跪九叩。这样,他父子俩一相见,就不知道谁该拜谁了,非常尴尬。

身边人给刘太公提醒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太公虽然是皇帝的父亲,但也不能乱君臣之礼,您得依礼而行···。”第二天早上,刘邦又来请安,只见父亲抱着扫帚,慌忙要给儿子施大礼。刘邦吓了一跳,就灵机一动,尊父亲为“太上皇”,可以免礼。

历史上第一个活着的“太上皇”,就这样应运产生了。

刘太公本名失载,刘煓和刘湍这两个名字是后人起的。刘太公对汉朝建立的最大贡献,就是生了儿子刘邦,也因此得到了汉高祖给予的尊贵身份。 

猜想一下,刘太公本是个庄户老头儿,根本就不清楚朝廷是怎么回事儿,权力与他也更不相干。但有了这个“太上皇”称号,解决了父子见面时的难堪,一切万事大吉。从汉高祖六年到汉高祖十年,刘太公无忧无虑当了五年“太上皇”。

汉代之后有影响的“太上皇”并不在少数。代表人物有唐高祖李渊、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明英宗朱祁镇、清朝的乾隆帝等。

如果从中挑出三位,说说“太上皇”的甘甜苦辣。那么最牛气的非乾隆皇帝弘历莫属;而最悲情的是明英宗朱祁镇;最潇洒的当属宋高宗赵构。

清乾隆六十年(1795)九月初三日,85岁高龄的乾隆帝召集子孙和王公大臣,宣布立皇十五子嘉亲王顒琰为皇太子,以明年为嗣皇帝嘉庆元年,届期归政。

第二年新正,乾隆帝果然亲自举行仪式,正式向儿子让位,并下诏:“···皇太子于丙辰正月上日即皇帝位。朕亲御太和殿,躬授宝玺,可称朕为‘太上皇帝’”。

如此,乾隆帝结束了长达六十年之久的皇帝生涯,成为清代唯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上皇帝”。

但皇帝玉玺可以交,权力是不会交的。乾隆禅位时就表示,自己身体康健,精力充沛,仍要送新皇帝一程。一开始,他还声称要将养心殿让与儿子,因此还专门修了做宁寿宫给自己。但后来一直到死,却没从养心殿搬出来。最荒唐的是,紫禁城内继续沿用“乾隆”年号,“嘉庆”年号只对外有效。

乾隆的“太上皇帝”生活,与其在位并无两样。尽管老态龙钟,口齿不清,还是紧攥朝政大权不放。嘉庆元年正月,他在圆明园召见附属国使臣时,明确告诉他们:“朕虽然归政,大事还是我办。”

后世流传最广的段子认为,巨贪和珅就是利用乾隆口齿不清的机会,而取得了朝政绝对话语权。

历史上二十多位太上皇,窝囊、潇洒、牛气的典型分别是这三人

此期间,乾隆每次上朝都让和珅站在他和嘉庆帝身旁,因为只有和珅能听明白他讲的话。

上朝的文武官员跪拜后,和珅就等同摄政。大臣上奏什么,和珅俯身“恭听”乾隆圣谕,加上自己的判断后再下传。因此,朝野中有许多人背后称和珅为“二皇帝”。

和珅的举止,令已经继位的嘉庆帝怀恨在心,埋下了乾隆驾崩后“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伏笔。

《清史讲义》中记录了一则有趣的段子,说和珅为了讨好嘉庆帝,经常将“太上皇”的旨意拿去禀报给嘉庆。谁知嘉庆帝始终详装“不受”,坚称“惟皇爷处分,朕何敢与焉”?在陪“太上皇”时,乾隆笑嘉庆就跟着笑,乾隆高兴他就跟着高兴。

嘉庆帝继位之初,和珅曾赠给他一丙玉如意,嘉庆为此假意写下《咏玉如意》数首,故意扔给太监。太监将《咏玉如意》献给和珅,受迷惑的和珅看后竟嘲笑说:“嘉庆不足以与我斗智谋!”

嘉庆帝的韬晦之计,完全让老奸巨猾的和珅转了向,他无所顾忌,愈加跋扈。

面对当了“太上皇”却不放权的乾隆,嘉庆皇帝也很乖觉,事事请示老父亲,两人平安相处。就这样,乾隆又当了近四年实权在握的“太上皇”,嘉庆伴随着父亲当了近四年实习皇帝。

当“太上皇”的岁月里,乾隆好事、正事几乎没干什么,只是继续宠佑大贪官和珅并给他封了公爵,还铺张操办了第二次千叟宴···。眼看着大清江山社稷根基动摇,他仍在自吹自擂“十全武功”和“十全老人”,希望以圣君之名永载史册。

无论怎么说,乾隆自己创造了主动禅位的好名,又没耽误用权。可谓名利双收。

与乾隆帝比起来,明英宗朱祁镇的“太上皇”生涯可是太窝囊了。他是在幽禁中度过了将近八年生活不如平民百姓的“太上皇”生涯。

朱祁镇崇尚其先辈,也想做一个像朱元璋、朱棣那样文韬武略的千古大帝。只是他太幼稚可笑了,文武都不行还硬逞能,结果陷在宦官王振挖下的深坑里。

历史上二十多位太上皇,窝囊、潇洒、牛气的典型分别是这三人

1435年,朱祁镇继位当了明朝第六位皇帝,年号正统。1449年,塞北逐渐强盛起来的瓦剌部进犯明朝疆域,前锋逼近山西大同。

朱祁镇觉得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到了。他不听劝阻,偏信宦官王振的鼓动,亲率拼凑起来的50万大军,决意御驾亲征。

岂料,朱祁镇和王振对军事都一窍不通,由于授权王振瞎指挥,兵马行动迟缓,在土木堡被瓦剌军包围击溃,朱祁镇本人也当了俘虏。

接着,瓦刺兵马以朱祁镇为人质,向明都北京发起进攻。留在都城的兵部尚书于谦等人识破瓦剌人的诡计,在太后支持下,立即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帝,并打败了瓦刺进攻。朱祁钰继位后,遥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

一年后,双方议和,瓦剌人觉得朱祁镇已经失去了价值,就把他送还给了明朝。

朱祁镇被瓦刺释放后,灰溜溜回到北京。虽然顶着一个“太上皇”称号,但已不被重视。朱祁钰下令将他幽禁于南宫。

被封锁一切政治生活倒也罢了,此后朱祁镇连基本生活都难以得到保证。由于宫门紧闭,门锁灌铅,吃饭只能开一个小窗传递。由于餐饮条件被控制,朱祁镇的钱皇后不得不做些针线活来贴补生活所用。

后来,朱祁钰竟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为了避免有人与朱祁镇联系,他派人将南宫的树木全部伐光。据《明史》记载,在太上皇的生日以及过年时,百官们曾联名要求朝拜“太上皇”,朱祁钰下旨“皆不许”。

朱祁钰在兵临城下登基之时,曾承诺将来传位于朱祁镇之子而不是自己的儿子。但即位四年之后(景泰四年1453年),他违背了自己的诺言,公然废了原英宗皇帝朱祁镇长子朱见深的太子位,改立他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不料,老天不保佑,没几年他这个儿子夭折了。

当了七年多高墙幽禁中的“太上皇”之后,明英宗突然迎来了命运转机。

尽管朱祁钰为了防范他机关算尽,但这朱祁钰因自己却不争气,他荒淫女色,突发重病,难以理政。朝廷大将石亨、大臣徐有贞等人见机,联合太监曹吉祥发动政变,半夜将朱祁镇从南宫带出,接入皇宫正殿,宣布复位。这就是明史中记载的“夺门之变”。

明英宗朱祁镇复辟之后,迅速将病中的景泰帝废回当年的封号郕王,驱赶到“西内”囚禁。病怒交加的朱祁钰很快一命呜呼。

此事造成了明代历史上唯一前后两次在位的皇帝。

明英宗朱祁镇37年的人生经历中,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近八年幽禁中的“太上皇”,最后八年又当了皇帝。

后世对朱祁镇的人格特质给予很高评价,不仅他的钱皇后对他至死不渝,即使身陷也先囹圄,还获得了也先弟弟的友谊。他更废除了明代殉葬制,因此拯救了无数宫女妃嫔。但他人生有两大污点,一则宠幸宦官王振,导致土木堡之变,另一宗是他诛杀了忠臣于谦,让许多人心寒。

中国历史上“太上皇”最为密集的时代是宋朝。

且不说北宋的宋徽宗赵佶,仅从南宋高宗赵构开始,到宋孝宗赵眘(shen),再到宋光宗赵惇,连续三任皇帝都当了“太上皇”,成为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三朝内禅”。

宋高宗赵构共计当了三十六年皇帝,二十五年太上皇。他是历史上少有的长寿皇帝之一,实际上活了81岁,仅次于乾隆皇帝。

历史上二十多位太上皇,窝囊、潇洒、牛气的典型分别是这三人

史料介绍说,赵构当了三十六年皇帝感觉疲倦了,便主动将皇位传给了养子赵昚,自己当上了“太上皇”。

事实上,赵构的名声并不好,他重用奸臣秦桧,迫害抗金将领岳飞等人。任内苟且偷安,且内忧外患不断。他属于迫于压力才不得不让位的。

好在他的这个养子赵昚比较孝顺,使赵构稳居“太上皇”宝座没有受到什么刁难,直到晚年病死,

赵构退位时,才五十多岁,也没有人强迫。为什么他这么早就退位呢?

有人给他总结了几条原因:第一是怕死。自登基以来,赵构一直从汴京向南逃亡,在他在位的三十多年中,光迁都都迁了十几次,一直从河南逃到临安,这才暂时稳定下来。赵构抵达江南后,一直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唯恐金人随时打过来;第二他不想做亡国之君。虽然赵构不是什么明君,但亡国之君啥下场,他的父兄已经做了表率,而且名声很坏。为了不成为亡国之君,赵构把皇位传给养子。他这样做的思虑,来自他父亲。宋徽宗赵佶就把皇位传给了赵构的哥哥赵桓,也是因为不想成为亡国之君,找个背锅的;第三是为了稳定朝野时局。害死岳飞后,朝廷陷入争议,诸多人知道岳飞是冤死的。然而,为了屈辱议和,赵构不得不同意金国的条件,除掉岳飞。为了安抚人心,他不得不退出皇位,让赵眘做一个官员眼中的好皇帝;第四是为了更好地游山玩水。赵构退位自称“倦勤”,需要休养。

在禅位仪式上,赵构不仅没放话说以后仍要“干政、管事”,还自我批评称“朕在位失德甚多,更赖卿等掩覆”,完全一副卸了担子如释重负的真诚态度。

可笑的是,赵构退位后却口是心非,干起政来甚至不顾一切。

历史资料介绍了一则他干政的丑事:有一天,赵构去灵隐寺冷泉亭喝茶,有个行者模样装扮的人对他殷勤服侍。赵构打量了这人一番说:“我看你的样子不像个行者?”此人立即哭着诉说道:“我本是一个郡守,因为得罪了监司,被诬陷降罪,罚为庶人。为了糊口,投亲此处,无奈干这低贱活···”

赵构听了当即表示:“我明天替你去向皇帝说明,帮你复职。”回宫后,他果真对宋孝宗讲了,并要求给这人复职。

几天后赵构再去冷泉亭,见那行者模样人还在那干活,顿时心生不快。回宫后,他在宴饮时怒容满面。宋孝宗小心翼翼地问“太上皇”为何生气?

赵构怨恨地说:“我老了,没人听话了,那行者的事,我几天前就同你讲了,为何不办理?”宋孝宗急忙回答说:“我昨日已向宰相讲起,宰相一查,说此人是贪赃枉法,免他一死已经宽大,再要复职实在不行。”

赵构听此竟然怒火中燃,他直接指责说:“那叫我今后怎么再见人,我已经答应他向你求情···”说完起身走了。

宋孝宗无奈,只得去对宰相说:“太上皇大发脾气了,那人即使犯了罪,你也得给他复职。”宰相哪敢违背,只得照办了事。

赵构退位后,为了享乐啥都敢干。他将西湖水引入退居的德寿宫内,打造人工西湖;每月光零花钱就得四万贯以上,过生日时还让孝宗奉上重金作为厚礼;最不像话的是,他还做起了偷税生意,他从孝宗那里要来了“免税权”,然后高价向外卖出,最后闹到连拉粪船也都插上德寿宫的旗帜,成为当时的政治笑话。

二十多年的岁月里,宋孝宗和太上皇的关系大体上维持的还不错。但是在与金国“和战”大计的定夺上,决定权仍得听命“太上皇”。

宋孝宗有志于恢复中原,收复失地。继位第二年,他即发动“隆兴北伐”。赵构对孝宗的行为并没有明确表示阻止和反对。可是宋军由于将领失和,在符离遭到惨败。孝宗也没有用因为一时失利而气馁,打算继续作战,但在宋高宗的“深劝”之下,最终只能妥协,与金国实现了“隆兴和议”。

《四朝闻见录》中记载,孝宗经常向高宗力陈他出兵北伐的建议,一次太上皇终于忍无可忍,明确告诉皇帝:等我百年之后,你再讨论这事吧(俟老者百岁后,尔却议之)。

赵构退位后,明确要求保留的就是“和战”的决策权。对于他而言,与金国的议和国策是不允许改变的。

历史上二十多位太上皇,窝囊、潇洒、牛气的典型分别是这三人

(网络漫画)

但上对北伐中原,下对官吏任免,赵构以其“太上皇”的身份也都有极大的影响和干预能力。很多官员获得任命后,甚至会跑去赵构面前谢恩。

宋孝宗极为孝顺,从不违背赵构的意愿,哪怕这意愿和自己的恢复大计相违,所以后来才得到了“孝宗”这个庙号。

元朝人编撰的《宋史·孝宗本纪》中称:“宋之庙号,若仁宗之为“仁”,孝宗之为“孝”,其无愧焉,其无愧焉!”

也可以说,赵构的二十多年“太上皇”生涯所以潇洒,更多是得益于他有一个“孝顺”的儿子当皇帝。

纵观历史,历代的“太上皇”大多以悲剧收场,但本篇说说的乾隆帝、明英宗和宋高宗,好歹都是以喜剧收场,这或许是必然中的偶然。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

标签: 草木皆兵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