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一个人?

纵横百科 121 0

一部《大秦帝国》让很多人认识到了一个博学、果敢、为国为民的法家学者商鞅。小说毕竟是艺术,它将商鞅美化成一个“完美”的人。不可否认历史上的商鞅确实是一个伟大变革者,但同时他也是一个贱视百姓生命的御用政客。

商鞅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一个人?

实至名归:伟大的变革者,变法浪潮当中的胜利者古代中国的第一次变革就发生在春秋战国那个光辉的时代。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生产工具的改进以及生产力的提高,新兴的地主阶级跟自耕农阶级,对旧有的奴隶制社会体制越发不满。另一方面是旧有的奴隶制生产模式因其生产效率低下,影响到列国间的争霸。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法家应运而生,一大批法家学者奔走于列国当中推行一系列解放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变革。

魏国在李悝变法之后成为战国首霸,楚国在吴起变法之后重拾昔日的雄风,韩国也在申不害变法之后成为了实力不可小觑的小霸主。但是这些人跟商鞅比起来都显得那么的渺小,作为一个变革者,商鞅的伟大是毋庸置疑的。

商鞅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一个人?

据《史记·商君列传》载:“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是商鞅在秦国推行的第一次变法后,秦国的改变。推行了十年,秦国怡然达到了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的风貌,而之前那些乐于私斗的人也变得怯于私斗、勇于公战。可以说商鞅的第一次变法效果显著,于是商鞅又紧接着推行了第二次变法。

据《史记·商君列传》载:“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在第二次变法之后,秦国已经是国富民强,天子都“致胙于孝公”,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可以说正是商鞅的两次变法奠定了秦国统一的基础。

商鞅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一个人?

正如秦昭襄王时期的相国蔡泽所言:“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赏,有罪必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稸积,习战陈之事,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成秦国之业”。商鞅通过严苛的法律给秦国营造出了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通过奖赏,让农民勤于耕种,士兵勇于作战。最终实现了“兵休而国富”、“无敌于天下”、“立威于诸侯”。

美化:真实的商鞅车裂之,而秦人不怜虽然商鞅在变法上的伟大毋庸置疑,但是他的为人却让人难以苟同。在小说《大秦帝国》里面,秦惠文王车裂商鞅的时候,那些老百姓纷纷都来送别商鞅,甚至有的老百姓追随商鞅而死。但是在真正的历史当中,商鞅被车裂的时候,并没有老百姓感到惋惜。据《战国策·秦策》载:“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短短的一句话,彻底将《大秦帝国》里面那个受到百姓爱戴的商鞅的形象撕破。

为何给秦国做出伟大贡献的商鞅,最终却只得到一个“而秦人不怜”的评价呢?这其实跟商鞅自身的思想有关,在《商君书·弱民》一篇当中,商鞅将自己贱视百姓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商鞅看来“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朴则强,淫则弱。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故曰: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虽然这不过是商鞅强国手段的一种,但是从他把老百姓看成是“工具”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他最后得不到秦人的怜惜。

商鞅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一个人?

对于商鞅的思想、为人,司马迁也是极其厌恶的,甚至认为他的死是咎由自取的。在《史记·商君列传》当中记载了:“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因为自己制定的严刑峻法,使得自己在逃亡过程竟无容身之处,后人评价曰“作法自毙”。为国君制定了如此严厉的法律来统治老百姓,也是“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的重要原因。

标签: 商鞅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