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背水一战那些背后的因素,造就了后人无法模仿的经典战例

纵横百科 98 0

作为石家庄的人,该写写发生在石家庄鹿泉区的背水一战了。“背水一战”究竟是怎么打的?在哪里打的?什么地形决定了这场奇怪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的胜负?后世模仿背水阵为什么几乎没有成功的,而韩信能打赢?历史没交代太清楚,后世的学者说的也是语焉不详。我因地利之便特意走访了一遍古战场,也特意开着我的吉普车托了两次底走了一趟秦皇古道,发现鹿泉区井陉口这里山不高,水也不深,甚至说不上险峻。这是为什么?

况且井陉关距离井陉绵蔓水韩信的背水阵有26华里,韩信怎么一上午能往返两趟(52华里)?别说打仗了,跑都得跑死,哪里还有战斗力?26华里的距离陈馀在井陉口怎么能看见韩信的背水阵?还能笑话韩信不懂兵法?我或许为大家找到了答案,请大家听听我的看法。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韩信在今天山西和顺县击败了陈馀的代国相国夏说。胁胜战余威,在曹参等精锐部队调离的不利条件下,率领新招募的3万人,同原常山王张耳帅军东下击赵。代国国王、赵相国陈馀集结20万部队由襄国、常山郡出发北上,抵井陉口阻击。双方爆发了一场对楚汉战争有重大影响的战役,这场战争也为汉文学增加了一个新词汇——背水一战!

韩信背水一战那些背后的因素,造就了后人无法模仿的经典战例

写在战争之外:

地名:

井陉口:也叫井陉关,大家所不知道的是井陉口其实不是一座关城,而是分为东口和西口,东口在今天石家庄鹿泉区,西口在山西平定县。两关之间直线距离36公里,骑不得并列、车不得方轨(单行道)狭长如井,故合称井陉关;

俾山:今石家庄鹿泉区抱犊寨景区一带,不见得就是史家所说的抱犊寨,莲花山西边某一座山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在抱犊寨上看不清、甚至看不到井陉东口,起不到监视赵军大营的作用;

绵蔓水:今石家庄市井陉县境内的冶河流域,应该是绵蔓河与甘陶河交汇后井陉县城北部的河段。因为这里的河水较深,河面也较宽,能起到士兵不敢轻易后退的作用。其他河段窄且浅,淹不死人。而且我一路沿古道走过去,除了冶河,没有其他足以淹死人的其他河流或干涸的河沟;

赵壁:陈馀号称20万,大约也就10——15万人左右(按15万人计吧)。赵国军营应该是三座,一座在井陉关东口关内,大约有2万人左右,据守关城。一座是井陉关东口以西郄庄一带,这里也有空地可以屯兵。15万人井陉关内装也不下,所以陈馀在关口以西屯兵拱卫关城,这里才是陈馀的大本营。最后一座,也是最西边一座军营是前军。是陈馀的前锋部队,人数在3万人左右,分别驻扎在今天老营寨、大东垴、老爷寨一带修建临时梯度工事(三道防线),作为第一道梯度倚山险静候韩信进攻。前锋第三道防线距离陈馀大营只有不到4公里,强行军只有1个小时路程,十分便于策应。陈馀15万大军,沿秦皇古道以10公里左右的纵深,从西至东依次安排了三道大梯度防线——前锋、大营、关口;

韩信背水阵:大约就在井陉县岩峰火车站一带,当地居民指点说有“背水阵”遗址,距离陈馀前锋——今天老营寨村仅有700米。秦朝古驿道在今天石太高速的北边,307国道偏南一些,这一带古时候就有驿站,韩信进兵不可能像高速一样可以穿山打隧道。韩信3万人大约是这样安排:背水阵临时军营约1万人,轻骑两千作为奇兵奔抱犊寨提前埋伏,剩余1万8千人随韩信建大将旗鼓攻击陈馀老营寨一带前锋第一道防线;

韩信背水一战那些背后的因素,造就了后人无法模仿的经典战例

汦(zhi)水:今石家庄元氏县城南部的槐河(当地老百姓称槐花河,已干涸的河床能有200米左右);

恒山郡:也就是汉文帝之后的常山郡(常山赵子龙老家),在今天石家庄元氏县西北故城村南;

赵国官道:大概是今天石家庄市红旗大街南延线至邢台市所经区域(还要偏西大约两——五公里,自故城村拐向西北,达井陉口),不是今天的107国道,更不是京珠高速;

襄国:当时赵国国都,今天邢台市;

人物:

韩信:一代怪才、神级别的天才将领、“兵仙”、刘邦的大将军(元帅),后来官拜赵相国、齐王、楚王、淮阴侯,这时候的身份是左丞相;

陈馀:成安君、代王,赵国相国,张耳昔日的同事、刎颈之交;

张耳:之前赵国的相国,项羽封的常山王,后来刘邦封的赵王,刘邦的儿女亲家;

李左车:相传为赵将李牧之后,此时封广武君,陈余的谋士;

赵王歇:原赵国宗室,张耳、陈馀所立的赵王;

从地图上来看,韩信击败夏说后,以小部作为疑兵,攻击井陉西口,吸引陈馀主力北上救援。主力部队南下上党郡北部(今山西长治),经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陉,一路向东抵已没有城防的邯郸,趁襄国空虚袭取赵国都城。失去都城的赵军军心必乱,韩信婴城固守趁机歼敌是最为有利的,起码可以因粮于敌。而且韩信暗度陈仓、木罂缶渡河,用的都是这个声东击西的办法。

韩信背水一战那些背后的因素,造就了后人无法模仿的经典战例

但韩信没有采取这个策略,而是采取硬攻井陉口的手段。以寡击众还要强攻险塞,似乎有些不通常理。这其中必然发生了一些战场之外的因素,在影响韩信的决策,但司马迁没有在史记里边论述。前面说过井陉口分东西两关,真正的天险是从东口到西口之间的这30多公里山路,但司马迁只描写了攻击东口,而西口似乎无人把守,韩信一路上畅通无阻的通过井陉天险来到井陉东口,这更不合情理。

古时候打仗讲究扼塞拒险,西口相比较东口更为险峻,不可能没守军,可是的守军呢?有守军无战争,只有两种可能:一,守军逃了;二,守军降了。逃跑的可能性不大,假如打攻城战的话,以井陉西口天险而言,韩信那三万人对他们构不成太大威胁。那就是第二种可能,守军投降了。所以井陉天险为双方共有,甚至东口守军都有接应的内应,韩信有足够的底气不用攻打就能拿下井陉两口,才选择了这条路线。

可是战场压力不大守军为什么不战而降?这应该是刘邦的手腕,为什么派军事上不见长的张耳随韩信出兵击赵?因为张耳是武臣赵国时期的丞相,也是赵王歇时代的赵国相国,后来还是项羽封的赵国的国王——常山王!他在赵国有足够的人脉,他能影响那条看不见的战线,那就是情报战和统一战线。说白了就是让他来做策反工作的!西口守军不战而降就可以理解了。这样来说陈馀也不是庸才,至少反应够快,抢在韩信抵达井陉东口之前把住了天险出口。

第一章背水一战开始之前发生的决定胜败的事

前面说到韩信兵不血刃拿下了井陉西口,“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这时候就是拿下西口之后意欲趁势进兵占领东口。“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 得知陈馀援军已抵达东口,韩信已不敢轻易出兵,毕竟天险已经共有,此时谁先出击谁就要面临井陉口骑不得并列、车不得方轨的窘境,一字长蛇阵在山谷间极易被伏击。林彪平型关大捷就是利用这种地形打的埋伏,日军被截成数段,首尾不能兼顾才被林彪在几个小时内全歼了1千多人。战机眼看就失去了。

天险这个道理但凡有些军事常识的人都会知道,陈馀在赵国一直主管军事,并且有不俗的表现,不可能没有这点常识。况且李左车还特意提醒:井陉关从西口到东口,骑不得并列,车不得方轨,几万人的部队要拖很远(“数百里”就夸大了,即使从山西和顺算起到鹿泉一共就100公里),他的粮食辎重肯定在后边。韩信一旦前来进攻,您给我三万奇兵,我走小路截断他辎重部队,他在山谷中进退两难,也没有粮食吃,就不战自溃了。陈馀为什么不听?陈馀有资本不听,他说韩信号称数万,其实不过数千人(这过于乐观了,2、3万人还差不多),跑上千里来攻打我,累也累死他们了。距离就不说了,两人都在夸张,仅仅说15万对3万新兵,这15万人还是拒险固守,谁的胜面大?

韩信得知陈馀不用李左车计策,才敢帅兵自西口直奔东口,否则面临路上的“林彪”不知道在哪个“平型关”埋伏,韩信只能另想办法找出路。没有了半路被人利用地利打埋伏,这才放了心,战机又出现了,因为他可以放心进兵去汇合井陉东口关内的内应。

第二章背水一战真实场景

陈馀还是做了一些准备的,比如在老营寨、大东垴、老爷寨一带驻扎前锋部队,安排了三个梯次,依次抵抗消耗韩信军队实力。第一道防线前面1公里左右临绵蔓水(符合兵法“前左水泽”的公式),没给韩信留多少战场活动空间。待韩信突破三道防线抵达今天鹿泉西郄庄陈馀大营时,早已是强弩之末了。在这里陈馀为韩信准备了一个风水宝地,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陈馀提前占领各处要点,韩信突破三道防线已经疲惫至极的部队一旦进入,就命令10万部队四面夹击。很好的计策啊!可他没计算第五纵队的作用。

这一段司马迁应该漏掉了双方约战的环节,双方派使者约定了战场位置,这位置应该就在绵蔓水东岸一块不大的空地(西岸空地更大,但定西岸陈余怕对方在己方军队半渡时攻击自己),所以韩信从容渡过绵蔓水到达战场。

陈余应该也耍了一些心机,给韩信留下的战场比约定的更小,韩信渡河只能处于背水结营的不利形态。韩信很配合,渡过绵蔓水面对赵军前锋第一梯次部队背水结阵,赵军以为得计大笑。这一节也很奇怪,为什么不击敌半渡?难道真像陈馀说的“义兵,不用诈谋”?轻敌害死人呀!

韩信的部署是:前一晚已经派两千骑兵,利用骑兵的机动性每人一杆红色汉军旗绕到西郄庄陈馀大营附近,观察陈馀大营动静。开战后亲自建大将旗鼓诱敌,待陈馀大营部队出动后,一举拿下赵营,切断赵军后路,前后夹击击败赵军。可以说双方的部署都没有太大漏洞,漏洞在于韩信阵营有余则成潜伏在对方,而陈馀却没有这一优势。

韩信这种布置取胜有一个核心,那就是他建大将旗鼓亲自诱敌,陈馀肯定会派大部队来进攻,陈馀大部队走了,他那两千骑兵才能起作用,然后前后夹击打败赵军。很奇怪,他怎么知道自己建大将旗鼓陈余必然要调动大部队进攻?这只有一种解释,他提前知道陈馀的部署。知道陈余安排了A、B两套作战方案:A方案就是见不到韩信本人,就任由韩信部队攻破三道前锋防线,消耗他的兵力,在赵军大营前歼灭韩信(突破三道防线后决战,韩信肯定该出现了)。B方案是假如韩信开战即亲自上阵,就集中兵力一举俘虏他,没了大将汉军再也不会发动第二次攻势了。陈馀目标是韩信,韩信跑了还会再招募军队来攻打,他想一劳永逸!

韩信怎么会知道这作战方案?答案是内奸!张耳的故旧!陈馀不用李左车的计策,韩信马上能知道,就已经说明赵国国家安全系统出了问题。张耳是赵国曾经的最高层,而且王离、李良突袭邯郸,赵王都被杀了,那么紧张的局势都有人给他报信逃跑;陈馀偷袭襄国同样能在兵荒马乱中逃出来,可见这几年在赵国的经营也不是白给的。刘邦派他来起到了作用!

天刚亮战争就开始了,韩信安排1万人背水结营,他亲自大张旗鼓地率领1.8万人攻打赵军第一道防线,按照计划佯装不胜又退回背水阵。赵军前锋看敌军撤退,出营攻击韩信背水阵。2.8万名汉军没有退路,积极反抗,赵军3万人的前锋部队兵力不占优势,攻打不下来。这时赵军向后方大营求援,并告诉陈余韩信本人就在背水阵之中,要求全军出击。

陈馀派出8万大部队,与前锋合兵一处约10万人进攻背水阵2.8万人。背水阵的优势显示了出来,由于背后是河,陈馀10万人无法全部展开从背后攻击韩信汉军,只能在180度以内角度的扇面进攻。这意味着人数多的优势被抵消了,赵军急行军10来公里抵达一线战场,本身体力消耗很大,加上汉军退路堵死,所以拼死抵抗地意志,赵军没能顺利的攻下背水阵。

韩信背水一战那些背后的因素,造就了后人无法模仿的经典战例

眼看到了午后,半天都没吃饭,战斗力下降的赵军开始后撤,准备吃完饭后再打或者干脆明天再说,反正还有一套作战方案,韩信早晚是个死。这一退出了问题,赵军大营的部队不会在前锋营就餐,前锋营也没有那么多餐具,上午急行军过来原指望一举俘虏韩信,也不知道还要回去,也不会带炊具,所以只能回大营。退回来后发现赵军大营里插满了汉军的旗帜,以为汉军已经断了自己的后路。早起就打了半天架没吃饭,还来回拉练了20公里急行军,体能早透支了。于是军心大乱、纷纷溃逃。

按照徒步行军四路纵队,每人间隔1米来计算,大营派出来这8万来人,前后行军距离应该是2万米(20公里)。这意味着大营前队发现根据地被敌人占领的时候,后队还在战场前线没有撤下来!前后口耳相传,最多十几分钟后路被断的消息就能传遍全军!将领们杀人也控制不住了!原先预设的三道防线也瞬间土崩瓦解。

韩信趁赵军大乱,帅2.8万人强势出击。有组织的部队打无组织的部队,那跟赶羊没什么区别。陈馀回天乏术,只能率领少数亲军抄小路向离战场最近的常山郡逃跑,打算在那里凭借城防工事收拢部队稳住阵脚。或许常山郡同样有余则成,陈馀压根儿就没能进城,只能绕过常山郡继续向南跑,计划跑到都城襄国,那里是他真正的根据地。但没跑多远,在常山郡城下跟守城将领交涉过程太长,浪费了宝贵的时间。逃离常山郡南行13公里,渡汦水时被韩信骑兵部队追上,死在了汦水岸边。“斩成安君汦水上,擒赵王歇”。

韩信背水一战那些背后的因素,造就了后人无法模仿的经典战例

断了陈余后路的那两千骑兵, 2、3个小时攻下赵军大营,还要有时间插上两千面红旗,这也不可思议的。要知道汉初的骑兵还是没有马镫的轻骑兵,即使重骑兵攻坚也不是强项,何况陈馀肯定不会把部队全部派出去,至少会留下两万人守营。这两千人对两万那么短时间是怎么打下来的?答案:这只能是原来计划做内应的井陉关东口关内那三万赵军,这部分赵军做引路党,骗开了赵营的大门。

所以,假如没有内应攻下赵军大营,也许韩信都见不到明天的太阳,更别说击败赵军了。试想上午陈馀打不下背水阵,留下一部分军队做牵制,其他部队休息,下午、明天接着打,韩信得不到休整、补给,更不敢跑,后面就是河,他很快就会崩溃。“兵仙”也不是神仙,更不能打游戏开挂,点一下鼠标就给部队满血复活,这是活生生的要吃饭、要休息的人。这就是真实的“背水一战”细节,背水阵像兴奋剂,只能起一时作用,长时间相持必死无疑,这也是后来学习背水阵的人都不能成功的诀窍。

后来的人看到韩信背水阵胜利的表面,却没有深层次的研究背水阵背后的因素,假如陈馀军队没有因内应劫营而崩溃,韩信到死都没有反击的能力。所以韩信的“背水一战”是在特定的外因下,因势利导制定的一次战役计划,后人苛求“背水一战”却没有这些外因,所以失败。

“兵仙”也需要情报、统一战线的支持,韩信的天才在于能把这些看似杂乱无序的有利因素,应用的出神入化、天衣无缝、行云流水!

所以然者 丁酉深秋

韩信背水一战那些背后的因素,造就了后人无法模仿的经典战例

标签: 背水一战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