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战中,汉军取得胜利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纵横百科 101 0

西来铁马疾如风,魏豹就虏犹儿童。背水一战赵壁破,飞书才入燕城崩。

秦朝末年,天下百姓受秦律压迫许久,终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秦斗争,紧随其后的是六国贵族,比起农民起义军,贵族后裔幼时便普遍接受了关于政治和战争的教育,因此他们造成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前者。

背水一战中,汉军取得胜利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项羽雕塑

在六国后裔中,有两个人更是堪称其中翘楚,他们分别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人项羽和韩王室后裔韩信。比起家族背书,二人的军事能力也极其高超,霸王以一己之力带领西楚战胜强秦,扭转了反秦武装节节败退的颓势,而兵仙则带领汉军出川,一路北上消灭北方四国,最终战胜西楚,助高祖建立了王朝。

背水一战中,汉军取得胜利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酂侯庙韩信塑像

霸王和兵仙当得起,当时排名前二的名将,不过这两人的作战思路差别巨大。霸王更倾向于攻其不备、出奇制胜,并且在作战时身先士卒,以自己万人不当之勇力为部队鼓舞士气,加强作战能力。而兵仙虽然也常常有出人意料之举、和霸王略有相似之处,但是他却偏重兵法,重视虚实和用间,作战风格更加沉稳。

背水一战成就兵仙之名,然而却引发巨大争议1. 背水一战天下皆惊如果说霸王的成名战是巨鹿之战,那么属于兵仙的高光时刻就是背水一战了。背水一战又称为井陉之战或汉灭赵之战,兵仙为了消除赵国和西楚联合夹击汉军的隐患,主动发起了这场战争。

开战之前,基本所有人都不看好汉军,即使是高祖面对兵仙五万士兵的请求,也显得犹豫不决。比起挥兵北上,他更希望将主力部队放在荥阳来防守西楚军:

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背水一战中,汉军取得胜利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背水之战主战场

高祖的想法可以理解,毕竟当时天下局势已然明了,除了楚国腹地的英布和彭越还在骚扰霸王,其他诸侯基本投向了西楚。

其实当年汉军有过机会,在彭城之战前,汉军通过武力威胁、欺骗等手段,使得魏豹、

陈馀等诸侯来到了汉军阵营,然而彭城之战汉军惨败,天下诸侯在目睹这一幕后,不肯再次相信刘邦了。

毕竟汉军在巅峰时期都无法战胜西楚军,眼下有主力尽失,基本失去了争霸天下的希望,更多人相信只要霸王完成对周边反对势力的平叛,就会顺理成章地消灭汉军。

背水一战中,汉军取得胜利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井陉之战形势图

因此在高祖的心中,眼下据荥阳城固守,凭借关中和巴蜀的资源恢复元气才是正道。

对于一般人来说,这种求稳的思维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对于兵仙来说,却有不同的看法。

西楚就像急流,而北方四国就像砂石,如果急流不涌向荥阳,那么砂石不会移动,不过急流开始涌动,必然卷起水下厚厚的泥沙,被西楚裹挟的北方四国很可能会为汉军带来灭顶之灾。

因此,兵仙不顾高祖的怀疑,以自己的军功做背书,毅然决然地对赵国开战,最终以背水一战成功灭赵,成就当世名将之名,令天下观望者无不胆战心惊。

2. 背水一战真的如传说那般神奇吗?正所谓三人成虎,后世提到背水一战,基本上将这场古代战争史上的经典之战,描述成了属于兵仙的一场神话。

背水一战中,汉军取得胜利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巍峨的太行山

一般认为,兵仙带领的汉军所面对的敌人数倍于己,并且赵军占据了地理优势和城防优势,汉军只能强行抢滩登陆,在靠近水边的狭长地带摆开阵势。这时,兵仙意识到汉军即将出现厌战情绪,当机立断大吼一声:"后方已然没有退路,众将士如果要活命,必须奋勇作战,全歼赵军。"

受到鼓舞的汉军士气大振,情绪高涨,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三下五除二将土鸡瓦狗一般的赵国反动分子全数歼灭,取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

这个故事流传范围之广,误导人数之多,几乎很难再有一场战争能与其相提并论。

可是事实的真相果真如此吗?笔者的答案是否定的。

"背水一战"可以理解成是一个历史典故或者一个成语,其根本作用是借助历史事件表达某种观点,至于背水列阵的过程,只是整个井陉之战的局部缩影而已。

在这个成语中,韩信排兵之道和指挥能力被忽略,而精神层面的鼓舞作用被神化,部队的士气维护和鼓舞固然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一种伟大的力量,然而自古以来,精神力量必须要通过现实基础去实现。

井陉之战前赵汉双方实力分析1. 大战之前赵国实力分析想要弄懂背水一战的真正过程,就要从战前双方的实力对比入手,从而充分地了解兵仙的作战思路。

背水一战中,汉军取得胜利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陈馀像

赵国此时的统治者是赵王歇,赵歇乃是正统的赵氏王室后裔,在国内有着强大的民众基础,建立了有效的统治机制,换句话说,赵地的百姓和士兵愿意为赵歇卖命。

然而赵国复国的关键人物并非赵歇而是陈馀,赵歇也对这位精通政治和军事的人才十分佩服,从赵国北部分割出代国作为他的封地,并且坚定地站在他身边,毫不夸张地说,陈馀才是汉军最难缠的对手。

赵人的团结度,当年在战国七雄中也是名列前茅的,面对着来势汹汹的汉军,赵人的抵抗意愿十分强烈。

按照史书记载,此时赵国士兵有二十万之多,但是这个数量是号称的,真实数量可能存在水分:

赵王及成安君陈馀闻之,聚兵井陉口,号二十万。

背水一战中,汉军取得胜利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张耳像

古代的部队数量有一定的水分很正常,不过赵军的水分不会太大,因为广武君李左车提出用三万兵作为奇袭部队:

原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

在战争中,奇袭部队经常出现,这种部队的特点是机动灵活,即使被全歼也不会对主力部队造成太大影响,因此其特点就是小型化。

考虑到赵军的奇袭部队都能达到三万人,那么剩下的常规部队应该在六万以上,再加上可以被发动的本土民夫,十万是最保守的估计。

2. 汉军实力分析看完了赵国我们再来看看汉军,前文我们曾经提过,高祖对兵仙出兵的要求并不赞同,他更重视荥阳的防守,因此汉军的兵马极其有限:

冬,十月,韩信、张耳以兵数万东击赵。

这个数万是几万呢,后世已经没有记载了,这是因为吕后杀死兵仙后,销毁了大量的关于他的资料,我们只能试着推敲一下。

数万肯定是不到十万,甚至连七八万也没有,如果有七八万,汉军为了威慑对手,完全可以喊出兵十万而非数万,因此汉军数量上限应该是不超过七万。

背水一战中,汉军取得胜利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李左车像

到了具体作战时,兵仙将部队分成了三部分,分别是战斗部队和预备部队,其中战斗部队的先锋军和伏军共计一万两千人:

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餐,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信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也。"乃使万人先行。

这一万两千人和李左车要求的三万人一样,都属于奇袭部队,那么汉军背后的预备部队应该超过一万两千人。然而要注意的是,从理论上说,汉军的奇袭部队中,两千人的骑兵部队应该是全部骑兵力量(骑兵没有预备力量),再加上为了避免背水列阵的万人先锋部队被快速击溃,汉军的奇袭部队和预备部队的比例应当大于赵军的比例。

如果按照三万人和一万两人的先锋部队做大概对比,那么赵军的数量应该是汉军的二点五到三倍比较合适,换言之汉军的部队数量只有四万左右。

兵仙背水列阵的真实原因除了人数上的差距,汉军还面临着其他隐患。战国时期,赵国的国土横跨山西和河北两地,不过到了楚汉争霸时期,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推动下,赵国的国土基本收缩进了河北,之前的太原归入了西魏手中。这一变化带来的显著后果就是赵境被整个太行山所庇护,外来西方的入侵者(汉军)想要入赵且不引起西楚的注意,只能走太行山一线。

背水一战中,汉军取得胜利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太行八陉

巍峨的太行山一共有八条可供大军通行的道路,被称为太行八陉,不过这种通行只是相对的,整体来说,太行八陉的通行难度还是较高的。

在太行八陉中,井陉已然是较为优质的通道了,不过也是延绵百里,道路崎岖,在经过长时间的跋涉后,很容易被赵军以逸待劳,堵在山道中无法出谷。

幸运的是,比起山道,陈馀更希望充分城防优势,于是他没有在井陉的出口设置伏军,这使得兵仙可以从容布阵:

"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背水一战中,汉军取得胜利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秦井陉古道

兵仙带领汉军出谷后,马上敏锐地发现赵军没有设防,于是他意识到赵军是要拉开架势和自己决战,不过己方长途跋涉,数量又处于下风,基本不是敌人的对手。

在这种情况下,兵仙只能出奇制胜,他利用骑兵强大的脚力,在北部山区设伏,并且命令他们准备袭击赵军的后方大本营,而自己则要带领剩下的部队,努力将赵军的主力全部调到城外。

其实兵仙可以带领汉军面水布防,吸引赵军渡河并且在河中击杀敌人,不过兵仙期盼的并非和赵军相持,而是吸引赵军全军出击,于是他选择了背水列阵。

按照《孙子兵法》所载,背水列阵乃是大忌,这是将部队置于死地: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这里的"亡地"与"死地"是一种"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的境地,因此,"投之亡地"与"陷之死地"实乃大患。

背水一战中,汉军取得胜利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孙子兵法》

赵军中也有很多精通兵法之人,他们在看到汉军列阵后,认为这是收获军功的重要机会,于是各部主将纷纷带领本部兵马冲出城外,打算将汉军赶入河中。

此举正中兵仙的下怀,虽然敌军来势汹汹,但是他凭借着之前多次战无不胜的经历和战前的训话,短时间内稳住了军心,使得背水的汉军能够在赵军的冲击下坚持一段时间。接下来,汉军的骑兵部队迅速突袭了赵军的后方,占据了赵营,和水前的汉军前后夹击赵军,立刻扭转了战场的形势。

这也体现了兵仙的高明之处,事实上,背水列阵的汉军只是诱饵,即使全部阵亡了,也有预备部队可以继续充当诱饵,吸引赵军全军出击,而北方的伏军,才是决定战争结果的真正武器,赵军被诱饵吸引得越充分,伏军越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结语背水战役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中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虽然双方士兵数量差距远不如其他一些战役中悬殊,但是此战的经典程度却能排得上前五,因此才衍生出背水一战这个成语,几千年来口口相传、经久不息。

在这场战役中,兵仙的军事才能和指挥功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背水这一行为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段。比起对士气的鼓舞,用间和务虚才是更重要的因素。

兵仙作战历来重视用间,也就是对间谍(斥候)的使用,汉军士兵数量有几万人,而他派出去的间谍就有数千人,因此他不仅在战前掌握了赵军的部署,更是知道了陈馀没有采用李左车据谷道设防的建议,因此才能灵活地调整作战部署,实现以少胜多的战略目的。反观赵国,不仅对汉军的部队人数没有有效了解,还能让对方在自己的本土轻视设伏,为自己埋下了溃败的伏笔。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仙在战争开始前,就已经积累了巨大的优势,这种优势,是部队数量难以体现的。

在战争开始后,兵仙又巧妙地将数量极其有限的部队分成三份,并且赋予了各部分明确的使命,比起赵军的一拥而上,称得上是棋高一着了。低估了汉军实力的赵军在冲到敌人面前才发现,敌人背水列阵的部队虽然有限,但是一时间却又难以取胜,后方有大量的预备部队渡水支援,这就使得赵开始怀疑起了汉军的真实力量,造成了战斗力的下降,而在后方大本营被攻破后,赵军的情绪变得更加不安,自己的情况全部暴露在敌人面前,而敌人的情况却完全不明,在后方沦陷的刺激下,赵军的战斗欲望急速下降。

从上述的史料中我们不难看出,背水之战的战斗过程十分难以复制,韩信以数万的劣势兵力,奇正并用,背水列阵,灵活用兵,一举击破二十万赵国大军,灭亡了项羽分封的赵国,谱写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精彩篇章。

参考文献:

【1】《过韩庙》 唐 王翰

【2】《史记·七十列传·淮阴侯列传》

【3】《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二》

【4】《史记·七十列传·张耳陈馀列传》

【5】《孙子兵法·九地篇》

标签: 背水一战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