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些将军的存在,可以用“力挽狂澜”来形容?

纵横百科 124 0

解放战争时期,林彪在东北的操作,可称得上是力挽狂澜。

历史上哪些将军的存在,可以用“力挽狂澜”来形容?

1945年8月8日,就在日本投降前夕,苏联对日本宣战,随后150万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在苏军钢铁洪流摧枯拉朽般的打击下,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顷刻间土崩瓦解。

虽然东北光复了,但是接下来的却面临一个更大的问题,国共两党谁来接管东北?

彼时的东北,总面积13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全国的1/9,钢年产量200万吨,占全国90%以上,工业产量约全国8%,已完成的发电设备总容量达180万瓦。拥有铁路1.14万公里,占当时全国铁路总长一半以上,车辆5.5万辆,此外,铁、煤、水泥等重工产业均占全国之首。

一句话,东北是个香饽饽,谁都想据为己有。

国民党方面,蒋介石满心以为,苏军消灭关东军后,自己就可以顺利从苏军手中接手东北。但是不曾想老蒋被苏联摆了一道,苏联用外蒙和东北的利益做要挟,不允许国军从东北港口登陆,以此来向蒋介石施压。

而为了抢占东北,早在1945年8月底,我军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就在朱总司令的命令下,率领4000多人,从山海关以北绕道进入了东北,抢先占领了山海关,卡住了由陆路出关之必经咽喉要道。

9月15日,东北局成立,彭真为书记,陈云、程子华、伍修权、林枫为委员,指导东北一切党的组织及党员的活动,林彪则负责东北军事。

历史上哪些将军的存在,可以用“力挽狂澜”来形容?

(彭真)

初期,从军事实力上来说,我军在东北是占有优势的,所以当时喊出的口号是“独占东北”,全力占领东北的大城市,关上东北的大门,海上守住安东、营口、陆上守住山海关、锦州,不让国民党军进入沈阳。

但随着斯大林和蒋介石的交易逐渐成熟(主要是蒋介石向苏联进行了妥协,苏联从中国获取了大量利益),在加上美国支持国民党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国民党大批军队得以进入东北,东北的军事力量由此发生了转变,敌我力量此消彼长,国民党军逐渐占据优势。

但是,此时东北局书记彭真对局势依然非常乐观,他说,国民党来10万,我们有30万,三比一必操胜算。其实,我军有30万不假,但这30万人,大多是在东北新发展的部队,里面吸收了大量的投机分子等,成分复杂,并无战斗力可言,后来形势一紧张,叛变了不少。

就这样,到11月底,东北形势急转直下,山海关、锦州相继失守。沈阳、长春、哈尔滨以及中长铁路沿线,苏军要交给国民党接收,并且强制我军撤出上述地区。

这时的情况已经非常清楚,占领大城市已无可能,工作重点应该转向中小城市和农村,但彭真并未看清这一点,12月还准备趁苏军撤走之机,集中兵力夺下沈阳,虽然这一提议被否决。

此时,东北局内部也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彭真还是希望占领大城市,至少和国民党平分东北,但林彪坚持首要工作是歼灭土匪、建立根据地、整训部队、建立地方武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随后矛盾进一步加深,彭向中央提出要换掉林彪,而林彪也致电中央军委,说彭等人盲目乐观。

历史上哪些将军的存在,可以用“力挽狂澜”来形容?

当时的情况是,由于缺乏根据地,我军在东北寸步难行。苏静中将曾回忆:

“刚进东北混乱到什么程度,说了都让人不相信。白天打仗,晚上也睡不成,林彪亲自带李作鹏和一个小分队去打土匪。初来乍到,敌情也不了解,侦察员出去活动不了。在高桥打了一个小仗,抓了几个俘虏,一问,才知道敌人跑到我们前面去了。当地老百姓欢迎国民党,要下我们侦察员的枪。打上一小仗,一个团要留下一个营抬伤号,这怎么可能有战斗力?那时才深切体会到,没有根据地,不要说打仗,连脚都站不住。”

而另一方面,国共领导层正在进行会谈,很多人认为东北会走向和平,所以赞同了彭真的思路,即“要以战争换和平”、“消灭四平以北各大城市顽军,并占领上述各大城市,逼使国民党与我谈判,必要时再让出一部分给国民党以换得和平”。

在这种背景下,第一次和第二次四平战役爆发。短短一个月内,四平两易其手。在第二次四平战役中,国民党精锐新一军的进攻给我军造成了重大损失。其实,敌我实力的悬殊,决定了四平从一开始便不可能守得住的,这点林彪战前就曾提及,所以战役进行到后期,林彪决定撤退了,并先斩后奏,一边撤一边向军委报告,军委此时也意识到了四平守不住了,同意了林彪的意见。

四平之战虽然是一个重大挫折,但同时也是一个转折点,此时内战已经全面开始,和平无望,战争不可避免。中央也认识到彭真的路线不适合东北了,于是决定改组东北局。

而此时东北局中,除彭真以外,还有高岗、陈云、张闻天四个政治局委员,而林彪只是中央委员,论资历怎么也轮不到林彪。但是,关键时刻,毛主席展现了他过人的政治判断力和眼光,他深知之前军、政之间的分歧给东北局势带来的损失,所以东北的军政大权必须统一,一切为军事服务。

于是,毛主席决定将东北的重担交给了原本在资历方面落后的林彪,让林彪担任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

历史证明,毛主席的这一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历史上哪些将军的存在,可以用“力挽狂澜”来形容?

至此,林彪在东北开始大展拳脚,他提出“等、忍、狠”的作战原则,即军事行动要等待一下,等待土匪的肃清、群众的发动和根据地的建立;对于敌人暂时的进攻,要忍耐,避免过早地使用主力进行决战;时机成熟后,便要狠,集中兵力和敌人打大仗。

同时林彪对军队36万人进行了整编,用一年时间剿匪20余万人,派干部下乡,开展土地改革,取得人民的支持,有了稳固的根据地,东北的军队急剧发展和壮大。后方稳定后,林彪适时出击,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歼灭国民党军大批有生力量, 迫使其由进攻转为防御,东北解放区也得到了巩固和扩大。到1948年秋,东北的军队已有100万余人,成为一支决定战局的重要力量。

在敌我实力悬殊、希望渺茫,东北局势处于艰难时期之时,毛主席慧眼识人,林彪临危授命,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不仅完全占据了东北的主导权,还带出了一支百万雄师,可谓是力挽狂澜。

历史上哪些将军的存在,可以用“力挽狂澜”来形容?

标签: 背水一战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