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间乐不思蜀,背后原因为何?漫谈刘禅的治国方针

纵横百科 122 0

说起刘禅,人们想起的往往是“扶不起的阿斗”和“乐不思蜀”这两个词语,而两个词语为刘禅树立起的则是一种无能、昏庸的形象。人们往往认为,在诸葛亮死后,蜀汉就几乎气数将尽了,毕竟刘禅这个无能之君是没有能力将蜀汉治理好的。但是,刘禅在历史上一直统治了蜀汉四十一年,虽然未能实现他的父亲刘备的理想,蜀汉也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但刘禅统治的这四十一年真的可以简单地用“无能”这两个字就概括了吗?

我们作为后人评价历史,往往容易犯脸谱化的错误,也就是将一个历史人物给简单地定性了。而刘禅的形象经过《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演绎,便更加地深入人心,刘禅“扶不起的阿斗”的形象也就此算是印刻在后人的心中了。但实际上,刘禅作为皇帝,虽无大作为,但也不失为是一个不错的皇帝,他本人虽然确实没有汉武帝、唐太宗那样的雄才武略,但也确实还能算得上是一个爱民的皇帝。

本文的目的,便是向读者介绍一下刘禅具体都干了些什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皇帝,希望可以通过本文,破除一些人们心中对于这位后主的刻板印象。

此间乐不思蜀,背后原因为何?漫谈刘禅的治国方针

刘禅:此间乐,不思蜀也。

以父事之:诸葛亮执政时的刘禅刘禅这个人,一个很大的特点和优点便是心胸宽广、肚量大,可以容忍住一时的不快。根据《诸葛忠武书》的记载,诸葛亮曾经在刘备面前这样表扬刘禅:“知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这夸的就是刘禅不仅脑中知识颇为丰富,而且心胸也十分宽广。后来,诸葛亮还在《与杜微书》中表扬过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而刘禅的肚量大在他与诸葛亮的关系上可以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

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实际上完全掌握了蜀汉的政权。按照古代封建王朝约定俗成的规矩,在刘禅成年之后,诸葛亮便应该将权力交还给作为皇帝的刘禅,但实际上一直到刘禅28岁诸葛亮去世时,统治的权力才从诸葛亮手中移交到刘禅手上。诸葛亮执政时,朝廷大小事务皆由诸葛亮决定,即便在诸葛亮离开蜀汉出师北伐之时,朝廷政事也是由诸葛亮所指定的蒋琬、董允等人来处理,而不会由后主刘禅处理。

此间乐不思蜀,背后原因为何?漫谈刘禅的治国方针

诸葛亮人物像

诸葛亮对于朝政以及刘禅的控制集中体现在当时影响甚大的“胡氏”事件。《三国志·蜀书》中对这一事件有着比较详细的记载:

“建兴十二年正月,刘琰妻胡氏入贺太后,太后令特留胡氏,经月乃出。胡氏有美色,琰疑其与后主有私,呼五百挝胡,至于以履搏面,而后弃遣。胡具以告言琰,琰坐下狱。有司议曰:‘卒非挝妻之人,面非受履之地。’琰竟弃市。自是大臣妻母,朝庆遂绝。”

简单来说,实际上就是当时蜀汉的大臣刘琰怀疑他的妻子与后主刘禅有染,而最后的结果则是刘琰被免去了职务。这件事看上去似乎是刘禅的错误,毕竟与他人妻子有染是非常不光彩的一件事情,但实际上,当时刘禅在宫中的行动受到董允等人的严格监管,根本就不可能随意和胡氏来往。

这件事情之所以影响甚大,是因为诸葛亮对刘琰的许多行为十分不满,因此诸葛亮便借此事件整顿了刘琰,顺便也利用这个事件打击一下刘禅,让他安分守己。通过胡氏事件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于朝政的控制是十分严密的,而后主刘禅虽然背了这个黑锅,但他一直隐忍不发,即便在诸葛亮去世之后也没有就此事件表态,可以说是为了维护诸葛亮的形象而尽心竭力了。

此间乐不思蜀,背后原因为何?漫谈刘禅的治国方针

《三国志·蜀书》部分史料

刘禅对于诸葛亮的专权是有不满的,即便诸葛亮对于蜀汉政权的确十分重要,但是作为帝王,刘禅当然不愿意处处受人牵制。但是,刘禅一直没有将这种不满公开地表现出来,反而在公开场合十分维护诸葛亮的权威。当诸葛亮去世之后,朝臣上书建议为诸葛亮立庙,但汉代以来从未有给丞相立庙的先例,因此刘禅否决了这样的提议。

当时以丞相参军李邈等为首的一批大臣误以为这是刘禅在表达其对诸葛亮的不满,因此上书建言。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当时李邈是这样说的:

“吕禄 、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李邈的话,实际上反映了朝中一批大臣对于诸葛亮的不满,但这个时候刘禅并没有赞同或附和,而是以大局为重,将李邈下狱处死,这才平息了朝中对于诸葛亮的议论。刘禅虽然一直对诸葛亮专权有所不满,甚至在三十年之后才愿意为诸葛亮在成都城外立庙,但无论是在诸葛亮身前还是身后,他都对这种行为进行了隐忍,并且一直“以父事之”,对诸葛亮一直十分尊敬。相比于刘禅之前以及之后许多因为权力便对其亲人痛下杀手的帝王来说,刘禅的确是一个心胸宽广的帝王了。

此间乐不思蜀,背后原因为何?漫谈刘禅的治国方针

诸葛宗庙

无为而治:掌握权力后的刘禅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虽然基本掌握了权力,但仍然如诸葛亮时期一样,任用信任的官员来对国家进行管理。有的读者可能会感到奇怪,既然刘禅并不自己掌管政务,那么怎么能说刘禅掌握了权力呢?实际上,刘禅虽然并未太多地参与和管理国内政务,但是他掌握着官吏任免的权力,只要掌握了任免官吏的权力,那么刘禅便可以自由选择自己信任的大臣,也就基本上掌握了权力。

然刘禅在任用大臣时,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便是用人不疑,对于自己手下的大臣十分信任。诸葛亮死后,刘禅任命了蒋琬为诸葛亮的接替者,当然,这样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掌握了官吏任免权的后主刘禅是在一步步地考察中最终让蒋琬接替诸葛亮的位置的。

而在任用了蒋琬之后,刘禅对于他的施政和用兵则甚少干预,后来,蒋琬身体欠恙,提出将一部分的权力转交给费祎,而刘禅也同样尊重费祎的自主权,即便是费祎在前线领兵作战,关于朝廷的许多事务刘禅仍然专门派人通知以及询问费祎的意见。

此间乐不思蜀,背后原因为何?漫谈刘禅的治国方针

费祎人物像

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已经逐步掌握了权力。对于蒋琬、费祎等人,他并不是将权力一次性地全部交给他们,而是视情况逐步放权。例如,蒋琬从担任尚书令到“领尚书事”,再到担任大将军,是经历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的。

而后来的费祎更是受到刘禅的节制,在刚开始执政的四五年中并不能设置大将军府来直接处理政事,直到刘禅觉得时机成熟之后,才允许他设立自己的将军府。但总的来说,刘禅秉持的是“无为而治”的统治方法,信任手下的大臣,给予手下大臣充分的自主权。

除此之外,刘禅统治蜀汉的四十一年中,总的来说也是一个简朴的君主。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禅在位之时出外游玩的次数并不多,即便出游,也主要是在成都附近,对于民众的骚扰较少。刘禅虽然也曾意欲兴修宫闱,但在谯周等大臣的劝谏之下,便也就放弃了这样的想法。

此间乐不思蜀,背后原因为何?漫谈刘禅的治国方针

帝王刘禅影视剧形象

结语恰如我们上文所说,刘禅作为一个君主,并非一无是处,他在许多方面仍有可取之处。他能作为蜀汉的统治者长达四十一年的时间,一定是有他的过人之处的。可以说,他的肚量、他的用人不疑、他的节俭都对维持蜀汉统治的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刘并非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君主,这从后世对他的一些评价中也可以看得出来。虽然后世的确有许多人认为刘禅是一个昏弱之君,但也不乏史家对他有比较积极的评价。

《晋书·李密传》中就记载了李密对刘禅德评价:“李密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一败也。’”

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对刘禅的评价则是:“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这些评价并非都是正面评价,但至少证明了刘禅并非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君主。

此间乐不思蜀,背后原因为何?漫谈刘禅的治国方针

魏蜀吴地图

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刘禅作为亡国之君,当然还是需要为蜀汉的灭亡付上责任的,他在蜀汉后期信任宦官黄皓便是一个很大的败笔,而他本身作为君主,确实缺乏了一些主见与气魄,例如,在蜀汉降魏的问题上,他便轻易地就听信了谯周的建议,选择了投降魏国。

但实际上,谯周作为蜀地士族的代表,其所考虑的更多是蜀地士族的利益,而并非为了蜀汉政权而考虑,刘禅作为蜀汉政权的统治者,缺乏主见与气魄,导致蜀汉轻易降魏,这实际上是让当时蜀汉的许多大臣、将领以及后人感到痛心疾首的。

因此,总的来说,刘禅当然算不上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但是,他也并非如人们一直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毫无能力的无能君主。对于刘禅这个历史人物,我们还是需要客观地进行分析,为他还原一个相对客观一些的历史形象,而不是人云亦云,随便地就给他扣上了一个大帽子,这并不是正确的对待历史的态度。

参考文献:《三国志》、《晋书》、《华阳国志》等。

标签: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