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冷门”清官,死后与包青天齐名,百姓们奉之若神

纵横百科 185 0

在中国历史上,能被人们誉为"青天"的人不多,因为"青天大老爷"要兼具忠君爱国、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清廉正直、爱民如子等品格,比较出名的有狄仁杰、包拯和海瑞。今天故事里的这位"青天大老爷"知道的人或许不多,但他的所作所为却无不让人敬佩。

中国历史上的“冷门”清官,死后与包青天齐名,百姓们奉之若神

此人便是被人们称为"况青天"的况钟。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况钟出生在江西靖安的一个贫寒之家,懂事的他一边赚钱贴补家用,一边刻苦读书,不论是书法还是文章,都写得很好,在当地很有名气。

如果不出意外,况钟会和大多数读书人一样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但在23岁那年,况钟遇到了改变他命运的人——县令俞益。

中国历史上的“冷门”清官,死后与包青天齐名,百姓们奉之若神

俞益见况钟才华横溢,便请他当自己的书吏,负责起草公文之类的文书工作。一开始,况钟的家人是不愿意的,因为在当时,科举考试才是人们公认的正途,可俞益却劝说道:"历史上,从书吏起家而封侯拜相的大有人在,比如汉朝的萧何,唐朝的孙伏伽。"于是,况钟不再执着于功名,而是跟随俞益当了一名小吏。

九年后,俞益向时任礼部尚书的吕震举荐况钟。吕震在与况钟交谈之后,觉得况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向明成祖朱棣大力推荐。朱棣召见况钟后,破格提拔他为正六品的礼部仪制司主事。

中国历史上的“冷门”清官,死后与包青天齐名,百姓们奉之若神

公元1423年,因为况钟在职期间表现优异,被提拔为礼部仪制司郎中(正四品)。要知道,在重视科举的明朝,况钟连个秀才都不是,却能做到四品官,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在蹇义等人的举荐下,况钟升任苏州知府。明朝时期的苏州是繁华的大城市,但当时苏州的地方豪强和贪官污吏相互勾结,鱼肉百姓,多任知府都铩羽而归,况钟肩上担子很重。

中国历史上的“冷门”清官,死后与包青天齐名,百姓们奉之若神

况钟果然不负众望,他在苏州严惩贪官污吏、改革弊政,并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日程表,每天都要堪问一个县的案件,日日如此,不曾间断。况钟仅上任八个月,就审理了一千五百多个案子,为众多老百姓沉冤昭雪,被苏州百姓称为"况青天"。

因为当时的苏州府十分繁华,所以每年要上交朝廷的赋税也十分繁重,苏州的老百姓们压力很大。况钟上书朝廷,请求减轻官租,被户部多次驳回,况钟却没有放弃,一再上书,最终得到了明宣宗的批准,减轻了苏州百姓的负担。

中国历史上的“冷门”清官,死后与包青天齐名,百姓们奉之若神

况钟在苏州期间,兴修水利,重视教育,打击豪强,诠释了什么叫做"爱民如子",苏州百姓无不称赞。

公元1431年,况钟的母亲去世,按照明朝的礼制,况钟必须回老家为母亲守孝三年。苏州百姓们得知后,有两千多人联名向御史请愿,请求缩短况钟守孝期,朝廷得知后允许了。

公元1435年,况钟前往京城述职,人们担心况钟会因为政绩优异,升官后离开苏州,况钟上京时,百姓们自发等在路边,甚至有人卧在马车前,不舍得况钟走。次年,朝廷只好让况钟再回苏州。

中国历史上的“冷门”清官,死后与包青天齐名,百姓们奉之若神

公元1439年,况钟要进京朝见明英宗,又有八万苏州百姓联名上书,挽留况钟,明英宗接受了百姓们的请求,升况钟为正三品,但仍担任苏州知府。

公元1443年,在苏州当了十几年知府的况钟因积劳成疾,病死任上,享年六十岁。况钟的遗物除了书籍、衣服和几件日常用品外,再没有其它的了。况钟的灵柩运回老家时,百姓们皆伤感哭泣,自愿送他的灵柩回江西。后来,苏州各地都为况钟立了祠堂,奉之若神。况钟也和包拯、海瑞一起,被称为民间的三大青天。

标签: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