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
唐•王建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
白衫眠古巷,红索搭高枝。
纱带生难结,铜钗重欲垂。
斩新衣踏尽,还似去年时。
清明•寒食
每年的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唯一一个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的传统节日——清明节。而清明节的前两天我们称之为“寒食节”。
寒食节,是中国民间春季的一个重要节日,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禁火节。寒食节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不断融入民间关于介子推的地方风物传说和寒食节习俗,最终在唐宋之际,三节合流,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包括寒食习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的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
寒食节的历史距今已有2640年,那正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来探寻寒食节的历史,倾听山西历史文化名人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今山西)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其父在晋国朝中为官,其母亲携弟弟、妹妹与他常居家中,家庭富裕,生活殷实。
介子推自幼聪明好学,父母为他请了当地最出名的伯子常老师教他攻书认字。母亲的严格管教,老师的精心培养,造就了他胸怀大志、刚正不阿、立志报国的远大理想和不唯名利、忠孝节义的优良品德。他博通经典,熟悉武艺,被老师称为“超群之才”。
介子推未及弱冠,偏遇父亲又英年早逝,子袭父职“晋国谏议大夫”入宫辅佐晋献公,走上了从政的道路,后成为晋文公的重要家臣与谋士。
骊姬之乱——晋献公听信骊姬谗言,逼死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又危及申生异母弟公子重耳。公元前655 年(晋献公二十二年),晋献公派兵前往重耳驻地蒲城(今交口县蒲依村),欲将其杀害,危急之中时年43岁的重耳外逃他外祖父之狄国(今太行山及以东地区),随行贤士五人:赵衰、咎犯、贾佗、先轸、魏武子。从此,介子推追随重耳一路逃亡,奔走于列国之间。
重耳在狄国居住了11年有余,介子推一直跟随在他身边,忠心耿耿,鞍前马后,饱尝艰苦。之后数年间,又不停流亡于卫国、齐国、曹国、宋国、楚国、秦国等列国。
重耳流亡列国路线图
在曹国(今山东西部,都陶丘,即今定陶西南),曹共公对重耳极尽侮辱,不给饭吃,随从凫须从又盗资费粮食而逃,在重耳极度饥饿病危的情况下,介子推强忍剧痛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为重耳熬汤疗病充饥,盼望他尽快康复,早日完成复兴晋国、拯救百姓的历史使命。重耳知道后,下泪叹息说:“我流亡国外,拖累于你,将来怎样才能报答。”介子推回 答说:“孝子杀身以事其亲,忠臣杀身以事其君,我所希望的,就是盼你能早日回国,平息内乱,重振国家,解救晋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绝不敢奢望你回报我。”这就是历史上介子推危难时刻“割股奉君”的故事,正是由于介子推的忠君侍主,重耳得以存活并继续他的复国之路。
最终在介子推的和一众大臣的劝谏下,重耳选择了与晋接境的秦国。在秦国的帮助下于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元年)春回到了晋国,结束了途径8国、长达19年的艰难困苦的逃亡岁月。
介子推“割股奉君”
复国之后的重耳,又是怎么对待介子推的呢?作为重耳复国之路上绝对的肱股之臣,介子推在面对论功封赏时又做出了怎样让世人为之钦佩的义举呢?请继续往下看:
•黄庭坚•
人乞祭余骄妾妇,
士甘焚死不公侯。
洁身自好
历经了19年艰苦卓绝的流亡之后,重耳回国即位,励精图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所有与其流亡者,一个个都被封官进爵,唯介子推不提爵禄的事,也不屑与乞功邀赏者为伍,晋文公也没有对他进行封赏。回国之后,介子推基本没有去上朝,每日在家中侍奉母亲,以编织草鞋为生。
携母隐退
介子推有一个邻居叫解张,听到晋文公论功奖赏,大奖功臣,却是没有介子推,深为不平。于是,就去敲开门,告诉介子推,说:你有功的,而且还是应得到第一等的奖赏,怎么没有去呀?多少奖些,就比你母子两人织那草鞋谋生好呵。介子推说:“晋献公九个儿子只有晋文公在世……天不绝晋,主持晋国国政的人不是重耳还能是谁呢?上天在保佑国君,可那些人却说成是他们的功劳,这不是在自欺欺人吗?偷人财物叫盗贼,何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呢?在下者这样作是一种罪过,在上者反而加以赏赐,上下相蒙,我实在难以和他们相处了。”
母亲听了,说:我儿能为天下廉士,我为什么不能当廉士的母亲呢?那就避开他们,我们就到深山里去,过那隐居生活吧。介子推一听,非常高兴,说:我很喜欢绵山。于是,背起母亲,径直向那绵山深处去了,搭一间茅屋,就想在那里度过终生。
文公寻忠
解张看到介子推门已关闭,情知其由,心怀不平,于是,就写了“龙失其所,周游天下,众蛇从之。龙饥乏食,一蛇割股。龙返于渊,安其壤土。数蛇入穴,一蛇于野。”悬挂在城门上为介子推鸣不平。有人把这一封信传到朝内,文公一看,方才想到,竟然把介子推给忘了。急忙派人去请介子推来。几番寻找,却找不到介子推。解张说:我把国君大赏功臣的事告诉了他,叫他去见君,他说,国君回国继位,是天意所赐,不敢据功。就是那一封书信,也不是他写的,是我心中感到不平,自己写的。他耻于前去讨奖,背着母亲,往那绵山深处去了,具体到了那里,我也不知道。文公说:“亏得你写了那一封信,不然,我还真的忘了。”于是,封了解张下大夫之职。并叫他领路,率领一班朝臣,去往绵山去寻找介子推。
魂归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寻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绵延三天三夜,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文公懊悔不已,于是当下把未烧焦的柳树,做成了木屐,时时穿在脚下,以此来悼念介子推。而这也是汉语中表达尊称的“足下”的由来。
清明祭贤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这一天举国不生火,食冷饭,也就是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长出了翠绿的嫩条。晋文公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介子推事君尽忠,追随重耳流亡十九年,风餐露宿、饱尝艰辛,割股奉君,帮助重耳复国;完成使命后,遂放下功名利禄等一切身外之物,选择退隐林泉,隐于绵上侍奉母亲,晨昏定省,草鞋布衣、清风朗月,共享天伦,忠孝两全。是中华民族忠孝文化的典型代表人物。
介子推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介子推生前并未被封侯,那为什么他会被称为“洁惠侯”呢?这些疑问,那就请您继续耐心往下看吧……
满眼蓬蔫共一丘
贤愚千载知谁是
士甘焚死不公侯
人乞祭余骄妾妇
雨足郊原草木柔
雷惊天地龙蛇蛰
野田荒冢只生愁
佳节清明桃李笑
黄庭坚
介子推忠君赴义、鄙弃功名利禄的气节,流芳百世,感人至深。后人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来祭奠他,三晋历代也不断修建祠庙来追忆这位贤人。西汉刘向所著《列仙传》奉介子推为道教之神,儒家将其祀于文庙,佛家奉他为罗汉。而介子推也就成为儒、道、释共同推崇的文化名人。此外介子推还被选入《全球名人辞典》。 而历代文人雅士登临题咏、寓兴抒怀的就更是不胜枚举。北宋诗人黄庭坚就曾赞叹介子推道“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这样的讴歌也持续贯穿了数千年。
介子推以其忠义而名垂青史,历代统治者也因感念其忠、孝、节、义而屡次对其进行敕封。晋武帝泰始元年(265)为纪念介子推改本县为“介休县”;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为褒奖介子推封其为“洁惠侯”(文彦博奉旨在绵山举行了敕封大典,现有封侯亭遗存);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为弘扬介子精神赐其庙额“昭德”;清德宗光绪六年(1880)山西巡抚葆亨奏请朝廷嘉奖介子推,赐颁“绵田旌善”匾额;光绪二十八年(1902)山西巡抚赵尔巽奏请朝廷赐封介子推,慈禧皇太后、光绪皇帝诏封“履洁”徽号。
“洁惠侯”是宋神宗对介子推的诏封,洁惠二字可以说是对介子推一生的最好总结和评价。洁,即洁身自好,高风亮节。在国家危难之时敢于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追随重耳十九年。惠,即恩惠,能够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事情,淡泊名利,功成身退,奉母尽孝,仁爱宽厚。所以,介子推是一位品德高尚,耿介正直,志行高远,忠孝洁惠之士。
介子推为中国世代景仰称颂,他也是中华古今史上唯一以山(介山)、以县(介休)、以村(旌介)、以节(寒食)铭记的中华忠孝第一人、割股奉君第一人、位极人臣第一人、称神庙祀第一人。
割股奉君第一人
《庄子•盗跖》有载:“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割股”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极其忠君的一种高尚行为,割股肇始于春秋介子推,盛行于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国后才渐渐绝迹。《新唐书》《宋史》《金史》《清史稿》都有大量记载,被统治者和普通民众所崇尚。他“舍身赴义”的洁芳善行,也成为了中国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
位极人臣第一人
在中国古代,帝王之墓地称“陵”,神圣之墓地则称“林”,余者皆称 “茔”。中国只有孔子墓地称孔林,孟子墓地称孟林,关羽墓地称关林。而介子推其墓地称“介林”,比“孔林”、“孟林”、“关林”早了许多。孔子生地叫孔里,关羽之乡称关里,而介子推生地作为正式行政区域名“介里”,一直使用至清代。这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等级观念极严的情况下,亦是独一无二的,足可见介子推在早期封建统治阶级中的地位与影响。
称神庙祀第一人
介庙据传始建于春秋,称为介神庙,介庙、介墓所在地介林亦称神林。(灵石张蒿村,也称英毅圣王庙)《后汉书•周举传》载:“周举任并州刺史,乃作吊书置子推之庙。”可见介子推称神庙祀年代之久远。
孔子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以天下为己任,不计得失,不求回报,勇于承担,这是儒家的入世思想;在国家强盛的时候,不自甘消沉,品山林野趣,完善自我,这又是道家的操守修养。
华夏文明,一脉相承,绵延不绝,介子推的忠、孝、节、义、洁、惠,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影响着一代代人去传承并践行忠孝仁信、礼义廉耻、慈俭温良、敬让谦和的传统美德(刻于介休绵山介子推铜像的十六字箴言)。
介子推“用行舍藏”的介子精神仍旧适用于我们这个时代。 而寒食节也成为了千百年来老百姓重文崇贤的标记,成为了留在人们心底对美好人性向往的情愫,并最终集聚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秦海龙)
标签: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