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百日宰相”杜衍

纵横百科 110 0

北宋名臣杜衍(978-1057年)为官素有能名,尤以善于治狱闻名朝野,一生宦海沉浮,退休后竟无屋可居,寓居于驿舍终其一生。

人物|“百日宰相”杜衍

少历磨难杜衍出身于官宦之家,其九世祖杜佑为唐朝名相;祖父杜叔詹,官至鸿胪卿,追封吴国公;父亲杜遂良,任宋太宗朝尚书度支员外郎。这个富足的官宦之家本来其乐融融,然而,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杜遂良在壮年突然暴病身亡,此时的杜衍尚在母腹之中。

母亲含悲生下杜衍,在他很幼小的时候便改嫁。杜衍在祖父的呵护下长大,但不幸15岁时,祖父也撒手人寰。杜衍投奔母亲,然而,继父却不肯收留杜衍。他只好辞别母亲,孤身一人四处流浪。

杜衍流浪至济阳,遇到了当地富豪相里氏。相里氏见杜衍仪表不凡,认定他必是一位奇伟之士,便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并资助他读书求学。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30岁的杜衍金榜题名,中进士甲科。

人物|“百日宰相”杜衍

名震天下杜衍进士及第后,被朝廷任命为扬州观察推官,不久,改任秘书省著作佐郎、平遥知县。此后,朝廷遣使者巡察平遥,因政绩突出,鼎力举荐,又擢升杜衍为晋州通判。

杜衍以公正明断、善于决狱而名满天下。石州知州高继升遭人诬陷,以勾结外族阴谋叛乱罪被逮捕拘押,高继升鸣冤无门,案子久拖不决。朝廷敕命杜衍主审此案,杜衍排除重重干扰,明察秋毫,将诬告者绳之以法。

宁化军守将执法过于严苛,将罪不至死者定为死罪。杜衍反复调查核实,认为案情不实,量刑不当,加以改正。守将对杜衍的判决不满,上诉朝廷,朝廷诏令刑狱复审,当事人死里逃生。

杜衍决狱明镜高悬,公正高效,名声大振。天圣六年(1028年),擢升为刑部员外郎。当时垂帘听政的刘太后派使者巡察淮南,使者回到汴京,尚未开口禀报出使情况,刘太后就急不可耐地问使者杜衍最近怎么样,是否安康。使者连忙将杜衍的治绩向太后汇报,“太后叹曰:‘吾知之久矣’”。后来,杜衍调任河东转运副使、陕西转运使。

不久,朝廷征召杜衍入朝任三司户部副使,擢天章阁待制、知江陵府。尚未赴任,恰遇河北军费匮乏,朝廷紧急调杜衍以工部郎中衔出任河北都转运使。他理财有方,不向老百姓征收任何赋税,想方设法很快解除了军费匮乏的危机。

此后,朝廷又召还杜衍,任命为枢密直学士。杜衍请求外任,诏命以右谏议大夫知天雄军。虽在朝廷与各地之间穿梭般调动,职务频繁变换,杜衍都恪尽职守,可谓为官一任,振兴一方,政声满天下。

人物|“百日宰相”杜衍

刚正不阿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以改革吏治为中心的十项改革纲领,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拉开了序幕。

庆历四年(1044年)九月,仁宗降诏擢升杜衍为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衍好荐引贤士,而沮止侥幸,小人多不悦”。

庆历新政改革纲领的核心是改革吏治,而改革吏治的重中之重是抑制“侥幸”。所谓侥幸,即皇帝的“恩降”——对官吏的任命、升迁,绕过正常程序,由皇帝直接下诏,交由枢密院和中书门下奉旨落实。宋仁宗一方面堂而皇之地下诏要“明黜陟,抑侥幸”,一方面又抹不开情面,接受私人请托,不断地写条子,批发乌纱。

可是杜衍也不含糊。一次,谏官欧阳修入朝进对,仁宗对他说:“外人都知道杜衍退还降恩诏旨的事吗?可是他们不知道,面对前来求恩降的人,朕每每都推说杜衍不同意而终止的,比杜衍所封还的还要多得多呢。”

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集团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力阻挠和疯狂反扑,使尽种种手段在仁宗面前诬陷和诋毁革新派。老谋深算的夏竦更是使出阴招,给了革新派致命一击:命家中婢女模仿石介笔迹,伪造了一封石介写给富弼的信,编造革新派阴谋废黜仁宗另立新君的弥天大谎。

新政受阻,仁宗被双方的相互攻讦搞得厌烦不已,渐渐对推行新政了无兴趣,对推行新政的骨干人物范仲淹、富弼等心生反感。而身为宰相的杜衍又处处庇护着他们,这使仁宗大为恼火。新政实施不过一年即告失败,范仲淹、富弼等被贬出京师,庆历五年正月,杜衍也被罢相,以尚书左丞出知兖州。杜衍居宰相之位仅120天,史称“百日宰相”。

庆历七年正月,69岁的杜衍上疏朝廷,请求退休。从此闲居南京(今河南商丘)。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寓居驿舍十年的杜衍渐渐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仁宗闻讯,紧急派使者问医赐药,带着太医前往看望,尚未赶到,杜衍已溘然长逝。

摘自 | 《领导文萃》2019年8月下

稿件来源 | 《学习时报》

本文作者 | 刘立祥

责任编辑 | 井宁

微信编辑 | 又亦

标签: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