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兵伐谋经典案例---赵充国谋略破西羌

纵横百科 739 0

案例背景

  汉武帝武力开拓河西走廊四郡,隔绝了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西羌之间的沟通联系,西羌人迁出祖居肥沃的湟中地区,随陷入贫困之中。

  后来刘询继位,国务院高级官员义渠安国巡查到羌族人居住的地方,羌人先零部落请求准许他们在湟水以北耕田以外水草丰盛的地方放牧牛马,义渠安国同意,奏报中央。

  (湟水以北本来就是羌族诸部落的祖居之地,现在羌人被赶出那片水草肥美的地方,落下的只有贫困寒冷和对以前的富美生活的怀念;趁着中央政府高级官员视察的机遇,请求在本来就是他们自己的地方喝到汤,当然还是汉政府吃肉,诸羌可怜巴巴,哀求乞怜的样子,果然博得了义渠安国这个政治场合新手的好感,果然同意了,而且先自己同意再奏报中央政府,可以猜测先零部落付出了什么卑贱的努力,也许把自己心爱的女人都送给别人,给别人压床去了;不过先零部落的心里应该是有种卧薪尝胆的信念,一旦机遇成熟决不会坐视机会的;而且国务院高级官员,还不明白么,自己吃的肥肉,容许别人喝汤而且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而且吃的肉本来就是从现在喝汤的人的手中抢来的,他太幼稚了;在这种情形下,诸羌部落可以被安抚,但绝不可以允许他们在自己的肥肉周围打主意。不过也可以这样理解,收复羌人都这么久了,羌人这么贫困,而且最关键的估计应该是羌族人的卑曲的强大公关,让义渠安国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而且低估了羌人的动机;也可以这么理解这些羌族首领还不是留恋以前肥美的日子,他们能有多大的野心呢,中央政府没有采用怀柔政策,满足核心人物的欲求,也缺乏政治考虑。)

  义渠安国做的事情已经到达中央,就被老谋深算的赵充国等人的看出事件里面蕴藏的危机和风险,立即弹劾义渠安国的做法,但是于事无补了;羌族诸部落利用他们换来的汉政府使节的承诺,大批度过湟水,地方郡县政府无法阻止。

  (羌族人投下的赌注,终于换来了一个正式的承诺,他们当然已经盘算了一个很好的交易;一旦在水草肥美的地方放牧,还能严格区分出耕田和草地么?就是能分清,他们在忍受多年的寒冷与贫困之后,看到这么肥美的东西,还能控制自己么?一个饥饿的乞丐,一无所有,你在他面前打吃大嚼,他能只看不动?抢到手就跑!而且这些吃的肉和汤本来就是从人家父辈手里抢夺过来的!)

  不久先零部落酋长跟其他部落酋长二百余人宣布解除过去所有的仇怨,并且互相派遣人质。这个情报传到汉政府中央,刘询皇帝征询赵充国的意见。

  (羌族诸部落终于回到他们祖居地肥美的地方,经历过寒冷和贫困,才发现富足的生活弥足珍贵,过去的兄弟部落之间的仇怨,是那么不重要,于是在县令部落酋长出面推动下召开羌族内部部落大会,解除过去的所有仇怨,而且为了这个大家公认的目标,需要相互派遣人质;这一招很狠,羌族内部有人提议解除仇怨,其它部落能不去么?不去就意味着还与其他的冤家过不去,太心胸狭窄,而且无法安抚内部对富足生活的追求,最重要的是会遭到其他部落的攻击;先零部落估计已经设计好了这个计划,不但口头和解,而且要拿出行动来,那就是派遣人质,派遣了人质就相互牵制,不能轻易否定以前的承诺,最重要的是可以减轻一些部落投靠富足的汉政府的压力,而且可以防止汉奸出现的可能性)

  (对汉政府来说,他的高级官员所作的承诺,终于不能不补救了,羌族部落不但进入肥美的湟中,部落之间相互和解,下一步要干什么?收回他们祖居的肥美地方!)

  故事开始

  赵充国对皇帝说:羌族被打败的原因在于他们不能团结(一个国家或者部族由数个部落控制,相互之间只能讲团结,无统一的集权政府可言)。每个部落酋长都自认为英雄豪杰,相互攻击,根本没有力量对外(看来汉政府还是借便宜的,他们之间相互攻击,现在很容易把他们控制住;一个国家不能形成一股力量或者一股平衡的力量的时候,往往是很弱的,类似中国民国军阀割据,西欧国家的变小)。30年前,羌族部落联合对抗中国的时候,事前也解除仇怨,并且军事力量不可忽视。而且匈奴汗国又诱导羌族诸部落进攻张掖酒泉郡,并且把这2郡给羌族部落居住(在这样的诱惑下羌族人能不心动?估计是限于自己的力量不足和内部不能团结,才有羌族部落请求在湟中水草肥美耕田以外的地方放牧,积累原始资本)。而且这也和匈奴在西方刚刚遭受的亲汉政府的附属国的战败,正在创造机会报复中国,他们可能在河西走廊这个狭长地带打主意,联合更多的种族和部落,觊觎河西走廊。中国因该在他们行动之前,有所戒备。

  几个月后,仍然留宿在河西走廊的小部落狼柯,果然派使节到匈奴汗国借兵,准备攻击中国的附属国耆善和河西走廊四郡的敦煌郡,企图截断中国和西域各国的通道。

  (这一招也够狠,中国截断了匈奴和西羌之间的交通,现在朗克这个小部落竟能想出同样的办法也截断中国和他的附属国的交通,这个狭长的河西走廊一旦被截断,中国完全和西域断绝交通,失去了中国队西域各国的影响力)

  赵充国说:朗克这个小部落绝不可能单独想出这么高明的谋略来,一定有匈奴的使节混在里面出谋划策。(赵充国果然高明,朗克这个小部落,虽然和中国有矛盾,但是绝不可能矛盾这么激化,而且想出了这么狠的一招)。而且羌族部落中的大部落先零、罕部落和枧部落已经结盟(不但相互誓盟,而且相互派遣人质)。在秋高气爽,马肥体壮的时候,很可能有变故。中国因该加强火速派遣高级官员到边境要塞加强工事,离间羌族部落之间的团结,他们不能团结一致就不能形成真正的威胁。

  宰相和最高检察长,奏报皇帝,派遣义渠安国再次巡查边塞,了解羌族部落的动向。

  (宰相和最高监察长谋划很高明,第一,羌族部落的事件到底是好是坏,还不能仅仅依靠各级政府的报告,也就是说还不能确定事件的好坏和严重性;第二,这件事完全是义渠安国一个做的事情,如果是坏事,那么他是系铃人,现在还需要他来解铃;第三,这个事件的好坏和最主要的人物义渠安国和赵充国有关系,宰相和检察长不想牵涉其中;所以,现在以调查了解的名义,既然义渠安国巡查过羌族部落了解情况,那就请他去了解吧!桌面下的事情就是既然是你惹得祸,你一个人承担吧,不要把我们牵涉进去。这样的官场,看来还是很有智谋,而且水很深的。)

  第二年,义渠安国到达羌中,召集诸羌部落当权者30余人参加欢宴,就在席间,逮捕桀骜不驯的几个部落酋长,当场诛杀。并且趁先零部落不备,发动攻击,斩杀1000余人。于是所有早已经归降中国的羌族部落,跟被中国封为“归义侯”的羌族部落酋长杨玉,悲愤交集,认为羌族部落并没有任何违法行为,竟然这样被卑鄙地杀害,使他们无法相信中国政府的信义。于是联合其他种族部落,攻击中国政府城邑,杀害中国政府官员。义渠安国以骑兵司令官的名义,率骑兵2000余人戒备,抵达豪门,羌族部落联军迎战,义渠安国大败,损失惨重,急忙撤退,奏报皇帝。

  (义渠安国的鸿门宴可以说明,他已经意识到他的正式承诺已经惹下了祸,他享受羌族部落的好处终于要吐出来了,甚至会要了他的一切;第二说明,义渠安国本人或者他的谋士们谋略水平似乎停留在宫廷政变这一类的谋略上,说明官员的谋略视野在变狭窄,政治谋略和调节跨国矛盾的技术基本没有;他也许很清楚自己的处境,这个事件还需要他来解决,也许他和赵充国不和,也不屑于赵充国的建议,明明最根本的,最优先使用的办法是破坏羌族部落的团结,实在不行才考虑军事行动,而他却考虑的是快刀斩乱麻,想一次解决所有的麻烦,而且似乎他还想着自己回去请功呢;结果是引起羌族部落的更加团结,还惹来军事攻击,最重要的是自己率军反击,惨遭失败。也不清楚他怎么向皇帝奏报的。赵充国的谋略很高明,首先加强边境要塞工事,确保汉政府的不败之地;其次离间羌族部落之间的团结,也就是说让西羌部落无法形成统一的力量,既然没有统一的力量那就无法叫板汉政府。)

  (中国政府高级官员巡查羌中,而且召开欢晏,羌族中的当权者30多人还都去了,可见羌族部落的谋反中国的事情还不是集体的谋略或者是个别一部分好战部落的谋略和行动,或者他们认为谋略还没有被中国发现;他们受到屈辱的对待后,找到了很好的借口,首先他们没有什么违法行为,中央政府这么做,让他们无法相信中国政府;桌面下的事情是,既然我们都已经盟约,中国这么糟蹋我们我们应该为死去的兄弟报仇,而且如果任何不落不参加就是违反盟约,有人质质押呢;而且现在人人自危,每个部落都希望保证他们的安全,既然中国政府无法再依赖,只有兄弟部落相互保证安全了,如果你不参加,中国政府糟蹋你的时候我们也不帮助你。)

  (义渠安国的做法,很显然伤害了羌部落中的温和派,为强硬派的行动找到了把柄;而且桀骜不驯的部落未必就是出头谋反中国的部落,赵充国不是说过,而且事实也是么,每个部落酋长都自认为英雄豪杰,他们在很狭窄的视野下能服气谁呢,关键是那些有一定军事力量或者占据军事要地的并且有谋反打算的部落;赵充国已经给他指明了方向,就是破坏羌中的团结,那些桀骜不驯的酋长正是可以利用的最佳人选,他反而杀掉了,企图震慑全部,结果给强硬派落下了把柄;也说明,义渠安国从开始的以国家使节的名义承诺羌族部落可以在肥美的地方放牧到设立鸿门宴,他思维水平似乎不是很高,而且完全没有理会赵充国的建议和意见;就是赵充国和他是死敌的话,也不能完全排斥别人的谋略阿,而且赵充国的想法正好反对义渠安国的做法,这些强烈反对意见,他都没有考虑过其中的合理性?一定考虑过,认识到了自己惹下了麻烦,并打算自己一次解决;也许是官场里面普遍的不服气在起作用,自己不服气不采用反对者的一切办法,减少了自己的办法选择集,似乎有点愚蠢!而且估计义渠安国武将出身,而且年轻气盛,正是挑战那些年老位高的人的时候!)

  当时,后将军赵充国已经七十余岁,刘询认为他年纪已老,派最高检察长丙吉询问他,请他保荐可以担任大将的人才。赵充国说:如果对付西方的羌族部落,我认为没有人比我更合适。刘询再派人问:为什么他最合适?你预测诸羌部落会有什么发展?我们应该派遣多少军队?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军事行动,很难遥控。我愿意赶往金城郡,绘制地图,拟定战略计划呈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诸羌部落人数不多,背天叛逆,不久就可以平服。请陛下把事情交给老臣,不必担忧。刘询笑起来,说:就这么办。动员军队,指定到金城集结。

  夏季,四月,汉宣帝刘询任命赵充国担任征西军总司令,出发。

  赵充国的做法很有意思,可以推测或者他真的没有看到将帅之才的人,或者他自己想建功立业,就自己给自己谋了这份好差事。很明白,总是报告义渠安国在西羌的做法不对,而且事实也表明义渠安国的做法确实有问题,这样就相当于把自己对面的人打倒在地,自己还要出面在别人失败的后背上踩过去,自己谋取利益。也可以这样理解,赵充国一直心系国家,对国家战略失误及时提出,现在失误酿成大问题了,他自己挺身而出,不顾自己年纪已老。赵这样做,如果自己军事也失败了,估计就没有面目立世了。所以无论是他自己的风格也好,还是沙场老将老成谋国也好,他的最佳选择就是减少失败的风险,并且尽量取胜。

  赵抵达金城,等到骑兵集结到一万人,准备西渡黄河,又担心被羌军拦击。(军半渡而击之,是当时军事上很有利的情形,赵这个沙场老将当然很清楚率军渡河时候万一被拦腰截断的危险;但是黄河以西还是要去的,要去黄河以西就要渡过黄河,怎么办呢?)就在夜晚,派出三个指挥官,先行偷渡,在黄河西岸构筑阵地。赵率大军随后,天色微明,已经全部渡完。羌族部落部队数十个,或许百余骑兵,已出现在营寨附近。赵说:“我们的部队正筋疲力尽,不能奔驰。敌人斥候,都是百战精兵,不容易制服,而且他们后面可能有大军埋伏。作战的目的在于歼灭敌人的野战主力,不贪小利。”下令不准出击。

  赵的渡河办法也很安全,首先选择在夜幕的掩护下,派出部分部队先行渡河,就是被截击,前面的部队可以撤退,后面的部队也可以掩护。到了三国时代,渡河攻击敌人也是很常见的现象,渡河之后部队未必就筋疲力尽,而且赵的部队在金城养兵那么久,蓄锐已久;赵充国部队在营寨周围出现数目不详的敌人部队后,立即说自己部队筋疲力尽,而且斥候也不容易制服,且担心有埋伏,估计是他很谨慎,而且一直集中自己的目标,歼灭敌人主力部队;在这样的情况下,估计将领们纷纷要求出击,这样可以助长自己的威风,而且把斥候打掉可以让我们渡河的信息被封锁,但是赵说不行!也许没有经验的将领在看到小部分可以立即消灭的敌人,毫不犹豫吞噬下这个斥候部队,但是不知道斥候部队真的是飘荡的肥肉还是一块诱饵。而且赵后来的做法也很清楚,他的部队目标是歼灭敌人的主力部队,首先要保存自己部队的完整性和实力,也不贪图小利而冒风险。

  赵派斥候侦查四望峡,回报说四望峡没有羌兵把守。赵急驱大军穿过四望峡,挺进到落都,大喜过望,召集各营指挥官和军政官,说:“羌人不知道军事,假设用数千人把手四望峡,我们怎么能到这里?”于是,从落都再往西,进抵金城郡西部防卫司令部所在。每天用丰富的饮食,大享战士,士气高昂,诸羌部落多次发动进攻,赵坚守不动。

  从这几件事情看出,赵很善于保存部队的实力,采用远程斥候保持情报的准确;而且很在行军事地形的战略作用,类似于我们今天要善于把握关键的节点的重要性一样;等到赵率军抵达金城西部防卫司令部所在,诸羌部落已经失败了一大节了-----让赵部队轻易度过黄河,而且没有派兵把守战略要地四望峡,赵渡河时候的斥候部队应该把情报送给了军事中心了,怎么还没有针对赵部队的任何行动呢?发现敌人已经找到战略优势,再发动进攻平衡掉别人已经取得的优势,至少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或者更本平衡不掉;赵也很聪明,应战就是给诸羌部落一次平衡力量的机会,无论诸羌部落怎么辱骂或者挑逗,都不给对方机会,很简单,现在赵占优势,应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不迎战反而还能保持自己的优势,而且还能扩大优势,很简单,士气越来越高昂了。

  俘虏口中供出:“诸羌部落相互指责,告诉你不要谋反,而今皇帝派赵将军来,沙场老将。我们想拼个你死我活都办不到。

  不知道俘虏怎么被抓到的,但是俘虏的话也很可信,那些诸羌部落酋长,平时自认为英雄豪杰,谁都不服气谁;现在大问题来了,想和敌人打一场都没有机会,一筹莫展,开始相互抱怨是很正常的,相互抱怨恰恰是破坏团结的有力工具;赵的谋略之一就是破坏诸羌部落的团结么?现在军事交锋没机会,诸羌部落只有其他方式可选了,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政治,但是在各个酋长统治的分散部落,怎样才能保持力量的一致性呢?组织方式恰恰是一个薄弱之处,而且这些诸羌部落文化落后,智慧也不占优势。现在对赵来说军事优势已经牢牢占据,而且还在扩大;政治这把剑也该派上用场,扩大军事优势带来的总的优势。

  最初,罕部落、笕部落酋长糜当儿派他的弟弟雕库秘密报告给西部都尉:“先零部落可能叛变。”数日之后,先零部落果然叛变。而雕库所属的月氏部落与羌民族的先零部落杂处,西部都尉把他扣留当作人质。

  这个西部都尉确实是一个太没头脑的家伙,先零部落来报信,而且数日之后却是能验证他的忠心,还不好好加以利用这个亲中国派?(这就是汉奸的路径之一,自己以为拿到内部的机密信息,出卖别的部族,换取敌对、兄弟部族的衰败,而且自己可以得到犒赏;但是也有糊涂的强者,遇到这种西部都尉就算他看错了人,所以就是要当汉奸也需要有眼光,看对人。)竟然伤害了诸羌部落里面的亲中国派!就像两家对抗,对方里面确实有人亲你,你还不好好打好这张牌,怎么还把别人扣留,谁还会敢和你亲近呢?从诸羌部落来看,糜当儿是最大的汉奸,他的弟弟雕库是一个看得见的大汉奸,出卖民族(不知道她们是否有民族概念)利益获得自己的荣华富贵,看来2000年前汉奸就很常见,而且也很多。

  赵认为雕库有什么罪?下令释放,送他回去,转告诸部落酋长:“汉政府大军只诛杀罪犯,请你们明确表示态度,不要自取灭亡。皇帝叫我转告诸羌部落,犯罪的一个人如果能捕杀另一个犯罪的人,他所犯的罪,即行赦免;还看他立功的大小,赏赐金银。而且还把被捕杀者的妻子财产全部归他。”

  赵的策略是赤裸裸地挑唆羌族诸部落之间明确表明亲中国无罪,反叛中国的就是犯罪,无罪的人杀害了犯罪的人会得到巨赏,就是犯罪的人杀害了犯罪的人也会得到赦免罪行(也就是汉奸是无罪的,汉奸杀害忠良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忠良的妻女家产和汉政府的金银赏赐。就是忠良团队一份子,如果你杀害了另外一个忠良,你会被赦免汉政府强加给你的罪名,而且同样得到丰厚的回报,这是典型的赤裸裸的离间政策),而且会赏赐丰厚;不知道汉政府这些政策可信度如何?如果可信确实很能刺激个人获得大富大贵的胃口。直到今天,政府的悬赏办法还在流行,只不过除了担心政府的信用,还担心被出卖者集团会不会饶过自己!还有一点,那就是雕库本打算秘密报信获得封赏,结果差点自己血本无归,现在回去还是秘密的么?如果公开,就是公开破坏羌族诸部落的盟约,承担被其他部落攻击的风险;如果还是秘密回去,除了给他的哥哥糜当儿宣布汉政府政策还能给谁讲呢?最可行的办法是严密自己的作的事情,但是散布汉政府的政策,看来只能这么既不想破坏盟约,树立牌坊,还要散布汉政府的政策,获得个人或者部族的好处,还要做婊子!

  这时,刘询征调集结的边防军已有六万人。酒泉郡长辛武贤上书说:边防军都进驻南山,而北边防务空虚,这种局势不可以拖得太久。如果要等到秋冬之季才开始攻击,那是敌人远在边境之外情况下的策略;而今,情势有异(羌人的叛变发生在国境内),羌人日夜不停地侵犯。我的建议是:趁着夏季七月上旬,携带三十日粮食,分别从张掖、酒泉出动大军,在鲜水会合,攻击那一带的含部落和枧部落,虽然不能全部歼灭,但是可以夺取他们的财产、畜牲、妻子,然后撤退。冬季来临后我们再度出击。这样不停地给他们打击,所有的羌族部落都会震恐。

  辛武贤考虑的很全面,在皇帝持续集结边防军的情况下,祁连山北边的防务确实空虚,而北边恰恰需要防御的是匈奴这股强大的力量,如果拖延太久的话,确实难以堵住别人趁虚而入。但是他的办法有问题,携带三十日粮秣打击别人是否会机动性很差,再者罕部落和枧部落其实是亲中国派至少也是温和派(也许辛武贤不知道这个情报),打击了罕部落和枧部落不但为渊驱鱼,把这2个部落驱赶到先零部落的怀里,而且给先零部落提高在部落群里面的号召力增加了砝码!而且这种做法增加了敌人的军事力量,反而加重中国军人的负担,增加了这次军事行动的风险。

  刘询把这份奏章交给赵充国,听取意见。

  哎呀,刘询的这个行动太符合时宜了,如果皇帝很英明,像汉武帝,完全可以自己拍板,直接指挥大军的动向;如果像刘询者流,公开讨论咨询老将的意见,那也是很英明的,怕的就是明明自己愚蠢不可及,还自以为英雄,结果出了断送自己国家的前程结果还能有什么?

  赵充国奏报说:“一匹马载负他自己食用的三十日粮食,需要米二弧四斗,麦八弧。又要负载衣服、武器。如此沉重的装备,只能缓行,没有能力奔驰。敌人势必后撤,逐水草,深入山林。我们如果尾随而进,敌人一定据守险要,断绝我们的粮道,可能全军覆没被野蛮民族耻笑。这种严重的创伤,即令再过一千年,也难恢复。辛武贤认为可以掠夺他们的财产、畜牲、妻子,只不过是书面上的壮烈作业,不是最好的策略。

  先零部落首先向中国挑战,其他民族和部落,都是受到威胁利诱,并不是真心与中国作对。我愚昧的想法是:对罕部落和枧部落的过失,不再宣扬。我们首先给先零部落一个重大的教训,使他们震动,内心后悔,立场动摇。然后汉政府宣布宽大策略,对他们赦免。选择了解他们风俗习惯的优秀廉洁官员,前去安抚和解。这既是保全军队,又获取胜利,并促使边塞太平的策略。“

  赵有自己的想法,他计划采用稳健型的策略,首先拉拢亲汉派,武力攻击强硬派,然后加上政治宽容政策,促使诸羌部落心服口服。不知道他会不会想到:皇帝把辛武贤得奏章给他看,征求他的意见;他的奏章会不会给别人看,征求别人的意见。另外携带三十日粮秣的办法不是行不通,而是赵反对;对于采用分化敌人,打击强硬派,采取宽大政策,这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关键是怎么样才能执行好呢?首先要决策层认可这个计划,要决策层认可这个计划需要一定的劝说工作,劝说的办法就是在奏章里面带有劝说性地阐明这个办法的益处;可以清楚地分析羌族诸部落对待中国的态度和他们的行动,点名什么不落可以为中国服务,对于他们的反叛应该

  如何处理;对于那些强硬的先零部落,怎么处理;这样可以达到节约军力,保持边塞长久和平稳定的办法。

  刘询把赵充国的奏章交给政府高级官员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先零部落兵力最为强大,而又有罕部落和枧部落两个结盟党羽,如果不先击破罕部落和枧部落,便不可能击破先零。

  从事实上讲,先零部落确实有罕部落和枧部落2个联盟,但是这2个部落却是亲中国的,而且暗中勾结中国(透露先零部落反叛的情报),这样的话,他们不可能为先零部落卖命,既然不买力地对抗中国,何必打他呢?说的难听点焊部落和枧部落就是走狗,一开始投靠中国,先零部落没有攻击他们反而拉拢他们,不可谓不高明;即使拉拢他们还三心二意,和中国若即若离;如果中国直接打击这2个部落,那就太不高明了;这两个部落对汉政府还是有点亲近的,不想近代抗日战争中的汉奸部队,确实为日本人效力。当然,可能政府高级官员认为罕部落和枧部落是先零部落忠实地盟友,那么如果忠实地话,先打掉对方的爪牙也是很好的策略,或者打狗欺主。

  刘询随任命宫廷侍从徐延寿强弩将军,辛武贤破羌将军,颁发诏书,加冕辛武贤的建议。并责备赵充国说“现在全国已经动员,粮秣与部队的输送征集同时开始。人民进入战时状态,生活扰动不安。倪率领一万余人的大军,不早早掌握下级水草茂盛的时机,夺取敌人的家畜和积蓄。却准备到冬季攻击,而到那时,蛮族已经存储了足够的粮秣,退避在深山之中,据守险要。而将军的战士却受到严寒的摧残,是将手断足裂,还怎么能够作战?将军没有想到国家庞大的开支,而竟准备拖延数年之久,博取胜利。这样的将领,谁不愿意干?我已经下令破羌司令官辛武贤等,在七月间攻击罕部落。将军应率领大军,同时并进,并不得有任何借口。”

  皇帝及其重要大臣权衡了赵和辛的计划后,决定立即采取攻击;考虑的因素有时机:在七月份的时候水草肥美,而且羌族没有足够的储备,国家启动战争的庞大开支,而没有考虑敌人内部的分化状况。赵考虑的是利用敌人的分化,击破关键的先零部落,没有考虑国家的开支和时机的选择,也没有考虑拖延比较久的话山北的防务可能被趁虚直入。

  诏书严厉,赵充国仍然抗争。上书说:

  这一次赵抗争的是攻击对象的问题,也就是选择先零部落而不是罕部落或者枧部落;这样的话,国家开支,时机选择,敌人内部分化的策略全都考虑进去了,这样的话,所有的一切方向都是对的,只需要推进就行了。也说明,赵将军考虑的很有意思,他考虑到敌人的内部分化,却没有考虑国家的军费开支庞大,也不重视时机的选择,它可能是这样考虑的 敌人内部分化,时机选择,国家开支。而中央政府考虑的是 国家开支,时机的选择,无视敌人内部的选择。两种意见的结合就是同时考虑国家开支,时机选择和敌人内部分化。还是讨论问题的形势最终的结果好的多,而且赵的抗争,只是抗争攻击对象,并不反对国家开支和时机选择,这样他的建议也容易被皇帝接受,皇帝需要做的是立即发动大军,只不过把攻击标靶换成了先零部落,因为罕部落和先零部落都参加反叛,首先攻击哪个对他们的效用影响不大。而对赵充国来说,攻击标靶是选对了,而且时机的选择和国家开支,对他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也就是说它们上书下诏的往来的结果达成了一个对赵和皇帝都最优的交易。

  六月二十八日,赵充国发出奏章。

  秋季,七月五日。刘询复诏采纳。

  赵充国率军再西进,压迫先零部落阵地。先零部落驻屯已久,戒备松懈,忽然发现大军涌到,大为惊慌,不能迎战,放弃辎重,急忙度过湟水撤退。道路狭窄,羌军争先恐后,赵充国下令大军缓缓逼近。有人提醒说:“要收到战果,必须急追,这样怎么能行?”赵说:“他们都是穷寇(如果紧逼他们没有逃路,势必翻身咬人的),而穷寇不可以追击太急。我们缓进,他们神魄不定,会争先逃亡。如果发现逃生无望,则一定会死拼。” 指挥官们同意这项见解。于是,羌军被挤入湟水中淹死的数百人,被斩杀俘虏的战士五百余人,马、牛、羊、家畜,十万余头,车辆四千余辆。

  这次战役估计对先零部落很惨的,损失了估计但部分的辎重,战士的尸体布满湟水和地面,惨败了。而赵充国这个时候是刚刚接到皇帝的许可,就利用地理优势马上攻击先零部落,获得战功。

  赵充国率大军再西进,到达罕部落、笕部落所在地,赵充国禁止焚烧房屋和田野中韩部落和枧部落堆积的粮秣。罕部落和枧部落得到情报,欢欣鼓舞,说:“中国果然不把我们当作敌人。”酋长靡忘派使节进见赵充国,要求准许他们回到原来的牧地。赵充国转报皇帝,还没有得到皇帝的批示,靡忘亲自前来晋谒。赵充国设宴招待,把俘虏的罕、笕部落月氏人,全部释放。军事总监以下的重要军官都大为震惊,提醒他们的统帅:“靡忘是国家的叛徒,不可以随便释放。”赵充国说;“你们都是为了保护自己,并不是为了国家的百年大计。”话还没有说完,皇帝的诏书已到,准许靡忘戴罪立功。

  稍后,罕、笕部落竟没有劳动中国军队,即行平定。

  赵充国,沙场老将,果然高明。大军大胜之后,宣布保护罕、笕部落的房屋和粮秣,给罕、笕部落明确的信号,中国宽容罕、笕部落的过失,开始宣布的政策和后来政府军的行动明确表明政府对罕、笕部落的政策是很可信的,中国是很值得信赖的。对罕、笕部落来说,既然中国政府这么信任我们,我们反叛但却没有受到任何惩罚,行头上请求回到他们原来的牧地(比现在的牧地更加肥美的地方),赵充国不是自作主张,而是报请皇帝裁断。这和几年前义曲安国做事情的时候很类似,先零部落卑屈地请求义渠安国准许他们回到水草肥美,耕田以外的地方放牧。义渠安国很冒昧地直接答复,而现在罕、笕部落也请求回到他们以前水草肥美的地方,他们付出的是什么呢?以前的报送情报,而且战争没有破坏他们的家园,也得到了政府的许可,得到了他们以前水草肥美,梦里都想回去的地方;而且先零部落是预谋的卑曲的办法获得水草肥美的地方,现在先零失去了,罕、笕部落马上来套取同样的好处,估计是先零部落和罕、笕部落确实很不和谐。也可以这样理解,先零部落比罕、笕部落强大,得到汉政府许诺(义渠安国的许诺)后分到的利益很大,罕、笕部落分不到满意的好处,就开始谋划通过汉政府得到那块肥美的草地,鼓励老大攻击中国,而且他也知道老大必败,老大失败了,那么他的地盘就是我的了。

  在靡忘前来晋谒的时候,就像在先零部落反叛前一样,靡当儿派他的弟弟雕库前来投靠,竟然被扣留,助长了先零部落,军事总监以下的军官还想扣留靡忘,怎么要犯2次同样的错误呢?自己真的不动脑子么?也说明,自己在很嫩的时候,就是不理解,也要执行,但是要善于观察。

  刘询下令破羌兵团和强弩兵团,前往青海湖,跟赵充国的西征兵团会师,与十二月间,向先零部落发动攻击。这时,归降的羌人,已有一万余人。赵充国推测先零部落受不了这种逃亡的打击,一定屈服。准备撤退骑兵,而以省下来的步兵在湟中地区屯田,僵持围堵,使对方自行凋零。

  沙场老将确实不同,在大胜果后动用骑兵,扫荡对方的阵地和家园,无法想象是多么快活的事情!但是,赵某算出了先零部落已经衰落,再动用骑兵,可能会消耗掉很多国家财富,也会引起其他部落的不安,最关键的是山北的防务也需要军事力量;取而代之的是步兵的屯田,慢慢挤压先零的力量、锐气和意志,这样国家不但减少开支,反而获得更加充盈的粮秣积蓄;不但可以慢慢彻底击破羌人的反叛意志和可能性,还能保持中国在西域的威望,太高明了。

标签: 历史上用谋略取胜的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