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获胜的典型战例—长勺之战中"后发制人"的创新型战术

纵横百科 150 0

导语春秋时期的作战方式很简单, 就是攻,战,守三种,将帅和战士们也是惯用以往的交战方式,是以密集的战车方式,实施集体格斗,战场上就看交战双方谁的士兵勇猛或者说谁的士兵多,谁就有极大的把握可以赢得这一场战争的。所以说那时的战争大多缺乏谋略,只是简单靠蛮力取胜,而曹刿的长勺之战不一样,曹刿首先用创新型''后发制人''的战术在敌强我弱,敌多我少的劣势下取得了胜利,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创造了一个用谋略取胜的典型战例。

长勺之战中曹刿"后发制人"的创新型战术一、 战争背景

齐桓公即位后,齐国与鲁国前后发生了两次战争,分别是乾时之战和长勺之战。因鲁庄公拥护公子纠入齐为君,与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发生了即位的冲突,因公子小白先归齐即位为国君,便率军迎面与鲁国抗争,这就是乾时之战。

乾时之战鲁国兵败,损失了很多兵力,连鲁国公所乘坐的戎路(指挥车)都被齐军虏去了,可谓是狼狈至极,就因为这一战鲁国的兵力变得不如齐国,想当初两国在西周时期看都是东方的大国,现在因乾时之战的失败,鲁国已经是低人一等了,所以这个时候齐桓公趁势于684年再次攻打鲁国。

敌强我弱,这时候我们满怀一腔爱国热情主人公曹刿就自告奋勇的想要向鲁庄公献策了,曹刿身为平民能轻易见到鲁庄公是因为曹刿是周文王儿子曹叔振铎的后人,是贵族阶级出身,所以他上过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的官府学校,属于接受过完整教育的"士",春秋时代的君王们都很关注人才,只要曹刿上报有能抗敌的策略,那么就会很容易被推荐给鲁庄公,毕竟曹刿之于鲁庄公无疑是雪地送炭。

曹刿获胜的典型战例—长勺之战中

曹刿论战图

二、''后发制人"战术

鲁庄公按照曹刿的"取信于民"的战前策略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于是和曹刿一起迎战齐军,地点长勺。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传

"一鼓作气”中的鼓是与他们当时的作战方式有关,春秋初期的交战模式很有意思,首选作战双方要选好地点,然后约定好作战时间,交战同时开动并且进攻,这种交战模式只要有一方提前进攻,那么另一方就输定了,所以这样的交战方式是建立在双方诚信的基础上,不能有丝毫的狡诈在里面,否则规矩就破了。

双方交战前还有一些既定的仪式需要完成,比如说天亮时倒旗列阵,''誓师"时需杀牲示众,然后颁布作战纪律,然后有两次的击鼓三通(每遍333下),第一次车马和士兵就行走,第二次前进速度加快,在推进到敌军弓箭射程附近时,便停止。第三次击鼓三通就是进攻了, 这时的鼓点就相比于之前两个要急促的多,起到鼓励士兵冲锋陷阵的作用。

曹刿获胜的典型战例—长勺之战中

长勺之战图

而曹刿的策略就是在齐军前两次击鼓前进时按兵不动,在齐军第三次击鼓时才下令鲁军向齐军冲击,于是齐军大败。事后鲁庄公问为何采取这样的战术,曹刿的军事理论是: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但是第二次士气就会开始低落,第三次士气就会耗尽,齐军士气耗尽但我军士气正胜,所以我们才能战胜他们。

可见曹刿是一个具备军事才能的人,他选择在齐人三鼓之后进攻,时机正好,如果过早的话,齐军还未达到疲惫的地步,太迟的话就会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发挥一鼓作气的威力。因为他"后发制人"的战术,弱小的鲁国才能获取胜利,不仅为后世敌强我弱的战争提供了借鉴的意义,在其他方面也影响巨大。

从老子的思想中探寻"后发制人"战术根源道家的代表人老子有著书《道德经》,是一本哲学著作,但有些人也把它当做兵书,因为里面也有军事思想,军事谋略等关于战争方面的知识,比如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这句:要以法律法规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办法去用兵,以不扰害人民而治理天下。

而如何"以奇用兵",相比于诸子百家中"先发制人"的作战指导,因为两军交战兵贵神速,这强调进攻的突然性,也有句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而老子却教我们以防守为主,不主动进攻,以退为进的后发制人的军事战略。而且老子的三宝之一: 不为天下先(另外两个是慈爱,节俭)中也有影射"后"发制人的意思。

曹刿获胜的典型战例—长勺之战中

老子图

老子曾说过: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不争"的战略思想,他主张不为主反为客,不进寸而退尺,这样才能以退为进,以容克刚,哀兵必胜。就是说不要主动的去发动战争,而是采取保卫战,这样才能占理从而能稳操胜券。

老子主张的"不争"既是"后发制人",好处有两个,一个是示弱会让对方轻敌,进而骄兵必败,另外一个会让士兵们有破釜沉舟的决心,更加有勇气的对战。

而老子针对于"后发制人"这一策略还制定了具体的实行方法。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意思就是柔能胜刚,弱能胜强,关键在于那微妙的谋略: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除它,就要先抬举它。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欲擒故纵,就是先要给对方点甜头,给对方一个假象用于麻痹对方,然后等对方养肥了,再在适当的时机出击,就好比猪得等养肥了再宰。

曹刿获胜的典型战例—长勺之战中

在老子看来天下最柔弱的水,才是最具有穿透力的东西,而弱小的军队采用后发制人的战术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也不失为一个高明的方法。

从时间的历史性角度分析'"后发制人"的演变一、郑庄公在政治上对"后发制人''的运用

后发制人除了能在战争上起作用之外,政治上的争权夺位也都可以用到这一策略。郑庄公的故事就是战争到政治上的演变。如果从"后发制人"这个角度来看,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原来我会认为郑庄公太过愚孝,一味的顺从偏爱弟弟的母亲,导致共叔段最后野心膨胀,起兵攻打郑国国都,如果一开始郑庄公狠心点无视母亲姜氏的要求,那么就不会导致后面这么多麻烦的事情了,但现在看来郑庄公是大智慧,从"后发制人"的角度有以下三点:

1.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郑庄公的母亲姜氏偏爱小儿子共叔段,在郑庄公即位后,现先是请求将不合法制规定的地方"京"给了共叔段,之后共叔段又得寸进尺的让两个边邑封地隶属于他,以便得到更多的土地和兵力,郑庄公都一一答应,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明面上郑庄公是为了表现他"子孝兄友",所以对母亲和弟弟言听计从,但是郑庄公深知自己这样做只会让她们更加利欲熏心,从而漏出马脚,自己好一举击败,演的一出好计谋。

曹刿获胜的典型战例—长勺之战中

郑庄公影视图

2. 不敢进寸,而退尺,祸莫大于轻敌。郑庄公对于母亲和弟弟共叔段的"不断进寸",他的表现是"退尺",目的就是让母亲和共叔段轻视自己,从而让他们骄傲自满,野心膨胀,从而引诱他们犯错,招兵买马做出阴谋进攻郑国的事情,这个时候共叔段就会被指责为叛乱的罪人,而郑庄公为自保做出反抗的措施,人们也就不会指责他不孝顺母亲,不爱护弟弟,相反还会拥护他保家卫国,这就是老子所推崇的以退为进,后发制人的高招。

二、晋文公"退避三舍"是对"后发制人"战术的极致演绎

春秋时期晋文公因很是感动楚成王的照顾,当时晋文公不知道是不是能预料后事,就对楚成王承诺说:“如果在你的帮助下我得以成功返回晋国,那么如果以后两国交战,我愿意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两军交战抢占先机最为重要,如果真的退避三舍,那贻误战机后果不堪设想。不过晋文公的预言成真了,在公元前634年,当时的楚国实力雄厚已然成为一方霸主,所以楚国不断靠武力压迫其他中小诸侯国成为自己附属国,不料已经投靠楚国的宋国因不堪楚国的屈辱,便背板楚国投靠了晋国,楚国发兵攻打宋国,晋文公为了争霸,也攻打了楚国的同盟国曹国和卫国,于是晋楚的城濮之战由此拉开。

曹刿获胜的典型战例—长勺之战中

城濮之战图

晋楚两国开战时,晋文公按照之前和楚成王的约定,马上后退了九十里,并告知军中将士这是为了报答楚成王的恩情,并非怕他们,晋军都认为有道理。楚军见晋军后撤以为晋军害怕了,不由得士气高涨的追上去,晋军也下定决心要击败楚军,最终晋军两面夹击楚军,让楚军大败落荒而逃。

实际上晋文公"退避三舍都是晋文公算计好的,他把"后发制人"这一战术发挥到了极致。军事上,晋军是以逸待劳,方便粮食供给的同时又能和友军汇合的一举三得的高招,因为晋军退避三舍一方面让楚军多跑九十里,楚军因为是远征,早已疲惫不堪,再跑九十里只能让他们更加疲惫,晋军正好可以实行敌疲我打的战略方针;另一方面正好退到了卫国的城濮,卫国的城濮的地理位置正是排兵布阵的好地方,并且离晋国不远,方便粮食或者武器的供给;第三城濮正是与友军齐,秦,宋军队汇合的地方,友军可以随时支持晋国。

而在心理上晋文公"退避三舍"既能麻痹楚军,让楚军轻敌,从而诱敌深入,又能激励鼓舞晋国将士们,因为道理在晋军这边,理直才能士气旺盛,所以晋军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想不胜利都难。

相比与郑庄公被母亲弟弟逼的没办法,不得已为之,晋文公却是在在权术上的“有意为之”,毕竟退避三舍能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何乐而不为呢。

曹刿获胜的典型战例—长勺之战中

退避三舍图

结论从春秋初期"后发制人"这种创新型战术让鲁军在长勺之战中获胜,到郑庄公政治上的运用打败共叔段,再到晋文公对"后发制人"战术的极致演绎,可见"后发制人"的思想对后人影响极大且深远,而这种思想不论对于军事战争,还是政治战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借鉴意义。战争上如果敌强我弱,敌多我少,可以运用“后发制人战术,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或者达到天时地利人和得到胜利;政治上如果因限定条件而被逼迫的没办法,比如说郑庄公因需“子孝兄友”无法惩戒母亲和弟弟,那么运用“后发制人”等到让他们犯规,进而从正义的一方反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标签: 历史上用谋略取胜的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