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杯”东方感恩征文参赛稿】历史传奇故事【木图腾】

纵横百科 172 0

  木 图 腾

  □muma2

  南宋末年,蒙古铁骑大势踏入中原,横扫四方疆土,不堪一击的南宋朝廷被逼流离失所。一时战火纷飞,天下大乱,就连远在南海上的海南岛也未能免于战祸的波及。

  在感恩县九峰山的山脚下,住着一位叫昌伯的老人。这天,昌伯在山上采摘酿酒用的野葡萄。正采着,突然发现从林中躺着一个年轻人,身披铠甲,满身血污,手边一把只剩半截斧柄的战斧。看来是一位少年将军,而且应该伤得不轻。昌伯连忙走过去,给他察看伤势。原来他右胸口中了箭伤,左臂中了刀伤,可能失血过多,已经昏迷不醒了。昌伯不敢耽搁,连忙在林中采了些草药,捣碎先替他敷上,包扎好,并喂他喝了水。接着费尽力气将他背起来,然后一步一步背回山下自己家中进行疗伤。

  两个时辰之后,年轻人醒了。谢过昌伯的救命之恩后,他叙说了自己的情况。原来他果然是一位抗元的义军将领,名叫文昭龙。在领兵与蒙古军队作战时,因兵力悬殊而惨遭失败,将士死伤大半。他自己不仅中了敌人暗箭,手中的宣花斧也不幸折了斧柄,无法再战,撤退时又被一路追赶,直至迷路,最终晕倒在了丛林中。昌伯安慰了文昭龙,然后细心给他换药,准备膳食,让他好好休息,还到山中给他找回了丢失的战马。文昭龙感激涕零,对昌伯说:“昭龙从小孤苦伶仃、举目无亲,今日有幸遇上前辈相救,犹如之前遇上老师一般,皆待昭龙恩重如山,叫我如何报答!”

  原来文昭龙自小就是孤儿,甚至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长大一些后,凭着有些力气,又学了些拳脚功夫,就落草做了强盗,直到某天在打劫中遇上一位被贬职还乡的朝廷官员。这位落难官员身无几分金银,却透着一身正气。他看出文昭龙本性不坏,只是时势所逼,便跟他讲了即使在乱世逆境中也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真男儿的道理。一语惊醒梦中人,从来没有人给过他这样的教诲,或许更多是被对方那股浩然正气所感染,文昭龙登时如拨云见日,深深地被震撼了,当即义无反顾地洗手回头。他还诚挚地拜这位官员为老师,并请求老师赐他姓名,于是他才有了“文昭龙”这个名字。文昭龙放弃剪径营生后,去应征成了一名兵士,立志报效朝廷。凭着自己的忠诚和奋勇,三年后终于成了一名南宋军中校尉。

  听到文昭龙坎坷的经历,昌伯也唏嘘不已。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的身体。

  半个月后,文昭龙身体已经恢复到七八分了。昌伯要他继续调养,但他心想不能太耽搁,要赶去另一个地方与其他兵马会合。不过出征之前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自己的战斧必须更换一根新的斧柄,便问昌伯是否有好的木头。昌伯在家中找了几种木头给他试,但均不合适。最后昌伯对他说:“好木头倒是有,我们这山上有一种千年花梨木,是世上绝无仅有的良木,也是我们本族世代历来敬奉的神木,一般人轻易砍伐不得,不过你是为国抗敌,用之作为兵器,也算是将遇良材,不冤枉了它,来吧,我带你去采。”

  昌伯带文昭龙到山上,采回了一段古花梨木。这种木料他从未在其他地方见过,颇为与众不同,闻其香,观其美,轻重适中,木质坚韧,果然是稀有的良木。他经过加工后装上战斧,舞了一圈,感觉很满意。待仔细观看时,他发现木纹中浮现出一些类似老人头像的图案,甚是生动有趣。昌伯解释道:“传说,当我们的先祖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时,因为偶然在伐木中发现了这个图案,便惊为天象,并视为一种男权的象征,从此开始了进入父系社会的转变……所以我们历代对于花梨的崇拜可想而知。”

  原来花梨木竟有如此深远的渊源,文昭龙顿时感觉手中之斧似有千斤重。

  离开那天,文昭龙跪拜在老人面前,深情地说:“之前,老师是第一个给我教诲、让我如同重获新生的人;而您,却是第一个给我亲人的关怀、给了我再二次生命并赐我神木的人,恩若沧海永生难报,如若不嫌,昭龙请求拜您为父……”

  面对如此重情感恩的孩子,昌伯也不禁老泪纵横,他用那双粗糙的手抚摸着文昭龙的头,激动地点着头,收下了这个儿子。

  文昭龙挎斧上马,满怀信心地对昌伯说:“父亲,昭龙相信,这把神木战斧定会助我一路克敌致胜的,等退敌之后的那一天,昭龙一定会回来的,到时候我就陪着父亲一起在这里共享天年,好吗?”

  昌伯含着泪挥手道:“好,我的孩儿,你放心去吧,父亲在这儿等着你衣锦还乡的那一天!”

  看见这一幕的众乡邻都交口称赞,少年将军真是个难得的好男儿,有志有勇,有情有义,昌伯得此义子,好福气!

  拜别父亲后,文昭龙千里单骑,去寻找其他义军,投入到了新一轮的抗元斗争中。而依然生活在九峰山下的昌伯,却从此多了一份对孩子的牵挂。通过这些天的相处,他发现昭龙确是一个心地善良正直的孩子,而且最懂感恩图报。昌伯想起自己膝下无儿无女,现在突然能有一个如此贤德英勇的孩子,真是感谢老天爷的莫大眷顾!于是他天天盼着好消息传来,天天为昭龙祈福,他相信只要抗击元军胜利,昭龙一定会回来的!

  一年半之后,文昭龙托人捎来过 。信里说他们刚刚接连取得了几次胜利,战争出现转机,很快就可以彻底击退蒙古军队了。他还说等战争结束了,他真的不想做官,一定会马上回来,因为他日夜思念着九峰山下、感恩河边那个美丽的地方和最亲的人。

  又一年多过去后,文昭龙依然没有回来,而昌伯却等到一个让人震惊的消息:元军已经攻陷了义军所有城池据点,流亡的南宋朝廷被彻底终结,他最牵挂的孩子、义军英勇战将文昭龙将军也已归降元军……

  老人一夜间须发全白,昭龙说抗元胜利就会回来,可没想到战争失败了,更没想到的是,昭龙竟然投降了那些血腥野蛮的蒙古人?他不敢相信昭龙会这么做,心里还抱着一丝希望,于是天天翘首企盼,期待着昭龙哪一天就会策马归来,突然出现在他面前。

  但一天天过去,战争结束了这么久,依然望不到昭龙的半点身影。昌伯的心一点点绝望,不停地流着泪,最后连眼睛也看不见了。不到一年,他就在郁郁中离开了人世。临死之前,仍在叨念着昭龙的名字。

  昌伯死后第三年的某一天,一骑快马从远处飞驰而至,直到昌伯的小屋前停往。从马上跃下一个年轻人,虽然已没有戎装在身,但大家一眼看得出,来人正是昌伯的义子、当年那位少年将军文昭龙。

  这个忘恩负义、贪生叛国的人,他不是投降蒙古人了吗?现在昌伯都已因他含恨而死,他还回来干什么?乡邻们纷纷指着他的后背谴责唾骂。

  文昭龙飞奔进屋,一眼看到的是昌伯的灵位。他当即哭绝于地,一边磕头一边哭喊着:“父亲,昭龙回来了,父亲,昭龙回来迟了吗?父亲…”

  开始大家觉得不以为然,但后来听到他哭得越来越悲天恸地,肝肠寸断,似是声声泪,字字血。乡邻们也惘然了,也情不自禁被感动了,难道真相不是传说的那样?还是他有难言的苦衷?他们开始上去安慰他,跟他说起昌伯生前对他的牵挂,最后也听他讲起他这些年的故事:

  原来,那年义军全线兵败,蒙古军队灭了南宋流亡政府,俘虏了义军主将、南宋丞相文天祥。这位闻名于国难时期的文天祥,其实就是当初文昭龙为寇时所遇的那位落泊官员、他一生感恩戴德的老师。文天祥被俘后坚贞不屈,宁死不降,蒙古人对他敬佩有加,但实在无计可施,决定押回大都再慢慢劝降。同样被俘的文昭龙本欲以死殉国,但想到师恩求报、亲恩求报、报国之志未酬,而现在老师还活着,心想只要能想办法救出老师,到时候再兴师复国就还有希望。所以他忍辱负重,假意归降,决定创造机会去大都拯救文天祥。

  文昭龙归降元军后,一直受命征战在外,因心中不甘助纣为虐,所以总也未能崭露头角,好长一段时间都没能有机会回大都。

  而此时更令文昭龙心如煎熬的是对昌伯的思念,他知道父亲一定在盼着他回去,也一定不能理解他的“叛国”行为,可身在元营的他连捎 的机会都没有了,又如何能让父亲明白他的用心。他一有空就捧着那把宣花斧端详、回忆,只见斧柄上的头像图案越发清晰明朗,越看越像父亲的影像。某天,他吃惊地发现,那头像变成了一副悲伤哭泣的表情!父亲哭了,他真的哭了!他一定是盼不到我的归期而伤心了!他一定是知道我投降贼军而哭泣了!这样想着,文昭龙不禁心如刀割痛不欲生。他多想不顾一切回到父亲身边去,但最后一线复国的希望他又怎能轻易放弃?

  却说文天祥自至元十六年被押至大都后,蒙古人对他囚禁了三年多,并想尽千方百计进行劝降,元世祖忽必烈也亲自许以高官显位,但文天祥始终心如磬石不为所动。

  至元十九年冬天,文昭龙终于得到了一次回大都接受封赏的机会。在途中他还在谋划着如何拯救老师,但到达大都后,等待他的却是一个惊天噩耗:南宋丞相文天祥已经于前几日慷慨就义!

  多年忍辱负重,一朝梦碎如灰。老师已去,国家已亡,兴师复国的希望瞬间化为泡影,文昭龙仰天一声长啸,终于心灰意冷。他凝望了手中的战斧片刻,然后卸下盔甲,当晚单骑离开大都,直奔南方而去。此刻他心中只有一个声音:父亲,我回来了!

  听了文昭龙的这些故事后,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将军的感恩抱负和心中所承受的苦难是如此深厚,却一直被误解,那种无间炼狱的感受又有谁人能懂?当然,这些文昭龙都不在乎,他期待的是炼狱后的天堂。可不料,最终结局却是如此无情。晚一步,国已亡;迟一步,亲人已去……

  一切是造化弄人,还是天命难违?如今,国不能救,恩不能报,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凭着手中这柄神木战斧,尽一已之力来保卫这方土地上和父亲一样善良淳朴的人民,让他们不受蒙古人的残害。

  从那以后,文昭龙就在那里生活了下来。多年之后,蒙古人发动了一场对黎民的血腥镇压,文昭龙率众反抗,最终取得了胜利,但他本人却在抗战中捐躯了。不过当时他已经育有儿女在世,使得文氏一脉在这里延续了下来。据说,至今文氏后人仍保存着当年文昭龙的那柄神木战斧。

标签: 历史传奇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