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历史 闻名中外

纵横百科 157 0

  虎丘原名海涌山,位于苏州市西北,素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誉,是我国现有城市园林中最早的名胜园林,乃闻名中外的风景旅游胜地。

    春秋时虎丘为吴王行宫,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传说葬后3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另有说法是山丘之形似虎而得名。晋代司徒王旬和弟司空王珉在此建别墅,后舍宅为“虎丘山寺”。唐时因避太祖“李虎”讳,曾改名“武丘”。宋时改称“云岩禅寺”。清康熙时改为“虎阜禅寺”。唐代白居易任苏州郡守时,筑堤凿渠直达山前,人称“白公堤”,即今山塘街。以后又凿山麓,引水环山,风景更美。宋代诗人苏东坡曾说;“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

    过山塘桥向东折北,就到虎丘的头山门,山门面对山塘河,对岸照壁上有“海涌流辉”四个大字。a258.cn进门过海涌桥,即为二山门,也称断梁殿。系元代建筑,正梁分两段接合,结构特殊,且斗拱雄健,庄重而优美,乃虎丘山重要文物。出断梁殿上山,路西侧有“憨憨泉”,此井泉脉极佳,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路东侧有一巨石中开如截,传为吴王阖闾的试剑石,事实上是典型的凝灰岩,沿着裂隙风化而成。再前路左是“枕头石”,相传晋时高僧生公倚此石读经,曾枕石而眠。路右侧为“贞娘墓”。有亭覆于其上,贞娘为唐代名妓,不甘污辱而自尽,与杭州西湖苏小小墓齐名。真娘墓东面土丘有“孙武子亭”,春秋时孙武曾在此演习兵法,操练娘子军。

    上山大路尽头有巨石,平坦如砥,气势雄壮。相传阖闾墓筑成,吴王夫差怕泄漏秘密,把千余工匠杀死于此,遂称“千人石”。另一说生公在此说法,其下有千人列坐听经而得名。石旁有白莲池,池中有“点头石”,成语“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就源于此。附近石壁上“生公讲台”四字,为唐李阳冰篆书。“千人坐”三字为明胡缵宗书。千人坐北有“二仙亭”,乃纪念吕纯阳、陈抟两人,相传二仙曾在此下棋消遣。亭西石壁上有石刻两方,上书“虎丘剑池”四个大字,相传是唐颜真卿所书,但岁久剥蚀,“虎丘”二字为后人摹补。因此有“假虎丘,真剑池”之说。千人坐后“别有洞天”圆洞门之内即为剑池,史载:“阖闾葬其下,以扁诸、鱼肠等剑三千殉葬,故以剑池名”。池呈长方形,水深约6米,终年不涸,两岸峭壁如削,藤萝斜挂,上跨飞桥,险峻奇丽,实为虎丘景色之最。剑池东崖壁刻“风壑云泉”,笔法圆润,相传为北宋米芾所书。西崖篆刻“剑池”二字宛转古拙,相传为王羲之墨迹。

    从剑池循石级而上经“可中亭”,过“解脱门”,折向西便是“双吊桶”,即横跨于剑池上方峭壁间的石拱桥桥面上的两个井口,原为山最水所用。过桥西行便是“虎丘云岩寺塔”。俗称虎丘塔。原是晋王旬琴台故址。塔高48.2米,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它是苏州现存古塔中最早建造的仿楼阁式砖塔,雄浑古朴,a258.cn有“江南第一古塔”之称。近300年来,此塔不断向西北倾斜,塔顶向北偏移2.34米,倾斜角为3°59’,它是著名的中国斜塔,比意大利比萨斜塔早建400余年。近年经过多次加固修缮,塔身不均匀沉降得到了控制。塔院仙有御碑亭,亭北壁镌有康熙帝御诗。

    虎丘塔西南,山顶最高处建有“致爽阁”,此处高阁幽雅,平台旷朗,远眺西南诸山,有“狮子回头望虎丘”之景观。致爽阁东南铁华岩下有“第三泉”,原名陆羽井,唐代茶圣陆羽评品为天下第三。泉旁建有茶室,供游人品茗,三泉水冲泡碧螺春茶也可谓“双绝”。泉南建有冷香阁,四周有梅树数百株,每值春寒料峭,暗香浮动,故名。阁南拥翠山庄依山而筑,园内有抱瓮轩、阁泉亭、月驾轩、灵澜精舍等建筑,大门前壁上嵌有“龙、虎、豹、熊”四个大字,清代陶茂森书。

    虎丘白莲池东有石级53阶,俗称“五十三参”。取佛经“五十三参,参参见佛”之意。至顶到“云岩禅寺”正殿,内供释迦牟尼佛。大殿东是“五贤堂,再东为”“小吴轩”,轩处山的东南隅,飞驾出崖外,势极险峻,a258.cn五十三参东有“仙人洞”,春秋时,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夫妇曾栖身于此,也称“勾践洞”。

    虎丘山西南麓有“南社”发起组织者陈去病墓。东南麓有苏州独一无二的盆景园“万景山庄”,苏州盆景多以树桩为主,以古拙、清秀、淡雅自然的风格自成一派。

    虎丘山后山恬静幽深,近年修复了“通幽轩”、“玉兰山房”,整修了“小武当”、“十八折”、“一百零八级”等景观。四周生态环境保护良好,丛林茂密,从1983年以来常有大群苍鹭飞至栖息,安度冬季,增添了“千万苍鹭聚虎丘”的奇观。

    虎丘东首1公里许,山塘街青山绿水桥畔还有五人之墓,葛贤墓及明代《重修白公堤记》石幢等名胜古迹。

标签: 中外历史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