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毛泽东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893—1910)

纵横百科 110 0

引言: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战争、饥饿、杀戮......惨绝人寰的一幕幕被历史和时间两位导演安排得惨不忍睹,生命显得脆弱。国家、民族、思想?到底是什么才能拯救这个时代?意识形态的不断刷新、抗争——洋务运动、太平天国......并没有止住外国列强的团团包围,国门被坚船利炮无情地打开,旧中国这个穿着农耕社会外衣的老人如何才能迈进新时代的大门,诞生出新的生命?也许是一种意识形态,也许是一个人?

名人故事:毛泽东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893—1910)

清朝时候的北京(北平)

在湖南一片普通的稻田里,一个身材消瘦的男孩,穿着蓝色的布裤,顶着蓬乱的头发坐在竹凳上,他的双眼看上去炯炯有神,似乎在期待着什么?或者心里装着一份理想。他好像在执行什么任务?稻田里一片嫩绿的幼芽看上去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但树林里的鸟雀已经饿了很长时间,它们需要寻找食物。男孩的任务就是:赶走偷食的鸟雀。这是一个农家男孩儿,他叫毛泽东,也叫毛润之,小名:石三伢子。

名人故事:毛泽东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893—1910)

韶山冲毛泽东故居

这里是韶山冲,毛泽东的家。韶山的景色非常怡人,空气清鲜,四周的翠绿山峦点缀着19世纪建成的一间农舍,是四个房间的庭院,看上去十分坚固。这间农舍与不远的南岸私塾为邻,屋前是漂亮的池塘。绿树、竹林、嫩草根据大自然的安排布置在农舍和池塘的周边,让这里充满着生命和哲学的奥秘。在庭院里,有一个留着八字胡的男人,看上去有些封建土财主的气质,他的身材瘦小,在那个时代他当过兵,喜欢抽烟,回到韶山后靠着自己的头脑和谨慎的性格,成为了当地相对富裕的人。他是毛泽东的父亲,名叫毛顺生。旧中国的农村男人是一家之主,毛顺生的父权思想在这个家里展示得很明显,他控制着这个家庭。

名人故事:毛泽东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893—1910)

毛顺生(毛泽东父亲)

湖南长沙是有名的火炉城市,韶山冲地处湖南。夏天的夜里,蛐蛐、蟋蟀的叫声伴随着燥热的气息回荡在韶山冲,偶尔能听到几声犬吠,但很少有人说话。这就是农村的夜晚,显得格外的宁静。但是在这间农舍的房间里若隐若现的能够看到零星的昏暗光点,那是毛泽东的房间,他正在阅读一本书籍,这是明清小说:《水浒传》。这本小说比较出名,描写的就是一群好汉被衙门逼上梁山的故事。毛顺生不喜欢毛泽东读书,他的心里早就已经盘算好了,他想让毛泽东继承自己的家业,继续成为当地富裕的农民,继续掌握这里的经济命脉。毛顺生的家业在当地来看,是很富裕的。家里有一个牛圈、一个粮仓、一个猪圈、一个磨坊。大概在毛泽东10岁的时候,家里就拥有了18亩田地。所以,毛泽东的童年是没有挨饿的,并且在生活上过得还不错,由于母亲文七妹的悉心照顾,毛泽东的童年和大多农民的孩子都有所不同。文七妹是毛泽东的母亲,一个传统的中国农村妇女,信奉佛教,品性很宽厚。

文七妹的眼睛看上去很慈祥,一张传统中国妇女的脸庞刻画出那个时代女性的地位。文七妹非常疼爱毛泽东,这是她的大儿子。她和大多数农村妇女相似,是个文盲,也都信奉佛教。毛泽东时常陪伴母亲去凤凰山上的寺庙诵经、祈福。毛顺生是不相信佛祖的,毛泽东和母亲讨论过这件事。毛泽东曾劝过他的父亲信奉佛祖,但是没有成功。

名人故事:毛泽东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893—1910)

文七妹(毛泽东母亲)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毛顺生的算盘打得很好,毛泽东的算盘也打得不错,虽然他后来求学时的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跟个人喜好有关系),但他依然在战争年代很精密的算计了蒋介石的军事战略。文七妹的宽厚、慈爱给毛泽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使他同情当地为他父亲工作的农民,他时常给他们提供帮助,并且有时候是和母亲一起瞒着毛顺生去做一些帮助弱小的事情,还有就是毛泽东长得像文七妹,看上去很宽厚,在少年时也带有一些女人的长相特征(这叫男生女相)。毛泽东不太愿意和毛顺生站在一条线上,他和毛顺生的关系慢慢变得紧张起来。

争吵开始了,在满屋子客人的注视下,毛顺生正在用标准的韶山口音责骂毛泽东。毛泽东没有像普通的农家孩子那样显得无地自容,他也骂了毛顺生。在父子两人使用争吵这门语言艺术进行谈判的同时,毛泽东冲向了农舍边的池塘,威胁毛顺生并说:“你要是再靠近一步,我就跳下去!”这样的谈判显然是很成功的,毛顺生停止了责骂,要求毛泽东磕头认错。最后,毛泽东以单膝下跪认错的方式结束了这场父子之间的短暂较量。

名人故事:毛泽东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893—1910)

少年毛泽东

信息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它承载了这个时代的多样性。但这个时代的韶山,并没有发达的信息网络,大多的外部事件都只能靠口头传播。比如,张三在北京发生的事情,需要很长时间才会传播到这里。这就好比信息延迟,当韶山的人们听到某件外地发生的事情,也许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了。毛泽东,喜欢发问。好奇心使他希望能够了解得更多,读书便成为了毛泽东的一大爱好。

湖南,这个中国的内陆省份,物产丰富,有鱼米之乡的称呼。山地、水流、湖泊都不缺乏,这里的人们也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湖湘自古出人才,晚清的曾国藩就是湖南人。这里充满神秘的土壤和地理环境,也充满着哲学和生命的气息。也许文化的标志也是其重要因素之一。较为出名的岳麓书院也在湖南,这也是某些思想的发源地。在古代也有这么一句话:湖广熟,天下足。所以,这里也是一个大粮仓。

人是环境的产物,在自然环境中生活也拥有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毛泽东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不同于古代诗人所描绘的“西湖歌舞几时休”那样令人纸醉金迷的生活环境。毛泽东则多了一些粗犷、坚韧不拔、勤俭节约的品质。辣椒,这是湖南的一大特产,毛泽东喜欢吃辣椒,喜欢那种辛辣味进入嘴巴后的强烈刺激感。他热爱读书,但是毛顺生反对他读书。他在这个时期读了很多书,这也源于他家的邻居“南岸私塾”的存在。

名人故事:毛泽东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893—1910)

南岸私塾

南岸私塾的课程多是儒家经典,这里不教国外的课程。这是一间非常传统的学校,毛泽东在这里度过了很长时间。在那个大多数人读不起书的年代,八岁的毛泽东进入了南岸私塾,他违反私塾先生的意愿,在小书桌上读当时的禁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明清小说对他的影响大过了“儒家经典”。这些书籍从思想意识形态上对毛泽东的影响很大,从而让他在这个封闭的世界里逐渐诞生了他心目中的世界。儒家的教诲,强调秩序、礼仪、道德感,使人们常常都是盲目的服从,也让人直不起腰。毛泽东不喜欢这样的安排,他不喜欢孔子让人们遵从权威的做法。而毛顺生和先生这两个在传统文化里成长起来的旧时代的人骨子里刻满了儒家的一些思想,他们觉得毛泽东这样做是不可理喻的,是会在社会环境中栽跟头的。他们都喜欢传统的“棍棒教育”,在言语的理论上,他们发现自己逐渐地无法说服这个性格“叛逆”的男孩儿,于是便抄起家伙,用疼痛来告诉毛泽东反抗他们的结果。但是,毛泽东没有屈服。

名人故事:毛泽东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893—1910)

南岸私塾的教室

一天清晨,先生让学生们背诵儒家经典,其他的同学都依照先生的话站起来背诵,当叫到毛泽东的时候,他没有站起来。然而他镇定的对先生说:“我坐着背书你也能听见,我为什么要站起来呢?”先生很是震惊的看着毛泽东,毛泽东拿着凳子放在先生面前,自然而然的坐了下来,开始背书。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先生气得脸色惨白,他一把抓住毛泽东的手,让他站起来。毛泽东进行了反抗,他挣脱了,然后自信地走出了教室,准备跑到韶山的山里去进行躲藏。先生把这件惊动班级的事件告诉了毛泽东的家人,大人们到处寻找。毛泽东不肯回家,因为这将面对父亲和先生的“棍棒教育”。

三天以后,有人找到了他。对他做了很久的工作,终于说服了他回家。

回家以后他发现父亲对他的态度有所改变,先生也不再那么刻板。多年后,毛泽东回忆说:“我的抗议取得了成效,这次'罢课’胜利了。”

1896年,毛顺生的第二个孩子出生,取名毛泽民。

1905年,毛顺生的第三个孩子出生,取名毛泽覃。

岁月流逝,时光匆匆。虽然,家里添丁,是喜事。但家里的争执并未因此减少。在毛泽东14岁的时候,毛顺生用了一个办法,想要管制住这个在他看来固执、充满幻想、爱唱反调的儿子。他给毛泽东物色了一个女子,大毛泽东6岁,并强迫毛泽东取这名女子为妻。他的反抗并没有取得成功,在进行了一系列繁杂的仪式之后。他掀起姑娘的盖头,就好像在查看一件刚刚购买的商品,姑娘吓坏了。毛泽东拒绝和这个比他大6岁的姑娘一起住。

毛泽东热衷于读书,就好像辛勤的蜜蜂不放过每一处鲜艳的花朵一样,疯狂地追求着。渐渐地,他培养了一种很好的能力:阅读能力。这是极其宝贵的一笔财富,听当地的导游介绍说,毛泽东在韶山时,那里的书数量有限但是他都借过。多年后,毛泽东回忆说他曾读到过这样一本书,书的第一句话就是:“呜呼!中国其将亡矣!”这使他意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名人故事:毛泽东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893—1910)

《盛世危言》作者:郑观应

《盛世危言》这本书提倡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讲到了改革、技术进步这样的话题。这本书所阐述的核心理念就是学习西方的东西,用来拯救中国。这使毛泽东意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还不够,眼界过于狭窄,他心中已经烙印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大字,他需要离开韶山,去往更加广阔的天地。

这个时期,在湖南和韶山也传来了一些流血事件,这些事件和政府有关、和百姓有关、和某些地方组织有关,这一件件事情就好像从历史的小说里还原到了现实生活中一样,生动的展示在毛泽东身边。于是,他决定外出求学,见识更加广阔的天地。

1893-1910这个时期,毛泽东在韶山所经历的一切,更多的可以看做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农村社会教育的现实展现和交织。在家里,无论是父亲或者母亲都带给了他很大的影响,毛泽东不服毛顺生的管教,跟随母亲信奉佛教。在学堂,罢先生的课,喜欢读书,有个人独到的见解,敢于评说。在农村,他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甚至把家里卖猪的钱送给一个过路的乞丐。这是一个在湖南农村成长起来的拥有粗犷、节约、勤奋、乐于助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等精神品质的文化人,是农民的儿子却拥有伟大的理想和深远的格局。韶山带给他的一切,在思想意识形态上都已经和那个新世界进行了神秘的链接,将此二者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就好像,1910年秋天毛泽东所写的那首诗:

七绝·呈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标签: 历史人物故事大全100四年级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