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香山之祖

纵横百科 127 0

   朋友第一次说要带我们去香山的时候,我暗暗纳闷:香山不是在北京吗,河南也有个香山?嗨,重名的多了,也许这个香山就是追随北京的,跟如今的许多仿造、搭车一样,省去了许多宣传费用,却收获了相差无几的利益,很没把这个香山当回事,要是按我意愿,便是不想去的。但是盛情难却,她又一再遗憾这个香山寺的价值因宣传不够而埋没,那就去看看吧。

   到得山门前,放眼望去,也是院落参差,殿舍俨然,除了院墙和房屋似乎是新修缮过的,灰墙黄瓦、金匾彩画,也似乎与其他寺庙没什么不同,只有那座古塔朴实大方,雄浑巍峨,高耸在青天之下众殿之间,在这样广阔山峦的皱褶里,静静地矗立着,更增添了寂寞孤独的色彩。我所见过的寺庙都是在旅游景点里,或者说也正因了这名寺而成了旅游景点,都是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像这样孤悬山中四野荒芜的寺庙,还真是头一次见到,心里不免感受到了它的寂寞和孤独,心情也有些沉重起来,并在这沉重中渐生静穆,这静穆又在攀登南天门的一百二十个台阶中随阶升华,渐显出一种宗教式的虔敬来,虽说佛教讲究四大皆空,但真正能诚于心而形于迹的,恐怕也仅限于高僧而已,莫不是这里隐着高僧?

   寺院的主持宏法大师亲自接待了我们,带领我们一一游览了观音殿、天王殿、四面佛殿、大雄宝殿,最后到了那座古塔——观音大士塔。到寺庙游览,对于不信奉任何宗教的我来说,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中记不住任何神佛的面貌,如果再遇到千佛一面、雕塑粗笨的,便连抬抬眼皮的兴趣也没有,却没想到在这个九层塔的第一层里就粘住了脚步——眼前的塑像简直让我惊呆了:千手观音!我惊讶于它雕塑的精美:那线条,浑圆流畅,饱满生动;彩带飘舞,衣袂轻飏,特别是那丰腴的手臂、修长的手指和手腕上一对线圆型的镯子,让观音菩萨俊美中饱含高贵雍容之态。我便猜想这是唐代的作品,一听宏法大师的介绍,还真是唐代大中元年(公元847年)著名画家、雕塑家范琼的始塑原形。在2005年春节晚会上,看到中国聋人艺术团的歌舞表演的光彩四溢的《千手观音》,我还惊讶于艺术家们美轮美奂的创造,原来创造的源泉在这里!我不禁赞叹出声:“古人真是太有想象力了,他们怎么就想到了现实中根本没有过的、这么美妙的造型呢!”“这可是我们香山寺的一大瑰宝啊!至于他们是怎么想出来的,还有个传说,请看我们的下一‘宝’——蔡京碑!”朋友显然很是自豪。

   在这个塔第一层的券洞门里,我们看到了这块由唐代高僧道宣口授(其弟子义常记述)、当年的汝州知州蒋之奇润色、户部尚书蔡京书丹的《香山大悲菩萨传》。说起这个蒋之奇,我倒并不陌生,他是苏轼同年进士,在琼林宴上,他大谈家乡阳羡(今江苏宜兴)之美,惹得苏轼羡慕不已,二人便相约退休后买田阳羡,尽享太湖山水之胜。后来苏轼也的确在蒋的帮助下于阳羡买了一快田地,在苏轼晚年流放海南时成了家人安身立命之所。蒋之奇能荣膺观文殿大学士,想来文采也是了得。这蔡京就更不用说了,读过《水浒传》的都知道宋徽宗时这个著名的奸相,他谄媚皇帝,搜刮民间奇花异石供皇帝赏玩,名为“花石纲”,明抢暗夺,闹得民不聊生,百姓恨之入骨,据说在他罢官流放时,沿途百姓坚决不卖给他食物,以至于他守着满车的黄白之物而饿死途中。对于奸臣,我一直这样以为: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行下效。如果没有宋徽宗的喜好花鸟奇石,也出不了蔡京的“花石纲”,如果没有宋高宗的不想徽钦二帝回国,也出不了秦桧的投降卖国,如果没有慈禧的卖国苟安,李鸿章怎么敢签署一系列的卖国条约……由于历史上的话语权都被皇帝把持,好事都揽为己有,坏事都推给臣下,号令由皇帝颁布,行动由大臣实施,百姓自然把痛恨发泄到这些替罪羊身上。当然,忠奸并不是没有分别,我只是说许多罪恶不应该由他独自承担而已。但蔡京的书法却是一流的,宋代书法首推“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后来蔡京名声不好,改成了蔡襄),这是按年代划分的,按成就来说,米芾曾经直言自己赶不上蔡京,而蔡京大红大紫的时候,正是苏黄文字遭到禁毁的时候,真实的评价恐怕很难找到了。人们对蔡京字的评价是“姿媚豪健、痛快沉着”,我不懂书法,不敢妄评,咱只看碑文吧,碑文还真的记载了这千手观音的来历,原来这千手观音竟然不是一个印度神圣,倒是一个中国的土著凡人。

   据说,古代有个国王叫妙庄王,没有太子,只生有三个女儿,三女儿妙善公主与常人不同。两个姐姐相继出嫁后,妙善始终不愿成家,一味诚心修行。妙庄王无奈,将其打入后花园幽禁。妙善不改初衷,并提出到父城附近的白雀寺修行。庄王只好让僧尼用尽苦楚折磨她,反而感动得“圃蔬冬茂,厨侧涌泉”,妙善却毫无回心转意的表示,庄王便设计劝她回宫,不成,便派使臣诛杀这个“颇类妖孽”的三皇姑,山神知道她是菩萨化身,便将她救到火珠山(即香山)。使臣没有找到妙善,国王就派兵将白雀寺焚毁,僧尼尽皆杀死。不料妙庄王却得了怪病,久治不愈,神人指点说,需用亲生女儿的手和眼做药引子方可治愈。妙善听说后,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手和眼献出,治愈了父王的病。妙庄王得知妙善为给自己治病献出手和眼圆寂后,悲痛之中,要求把妙善葬在火珠山上,同时要求给妙善配上“全手全眼”安葬,因过分激动,说成了“千手千眼”。天子无戏言,妙善此时也已非肉体凡胎,一句千手千眼,妙善圆寂的肉体上果然生出了许多只手和眼来,也终于修成了正果。据说妙善的舍利就埋在这观音大士塔的底下。一个石碑,占据了律宗祖师的口授、散文家蒋之奇的文采、和书法大家蔡京的笔墨,真是太有历史价值了,怪不得号称“三绝碑”呢!

   最后我们到接待室休息。接待室的墙上挂着不少书画,写字台上一个笔架上面悬着各种型号的毛笔,显然主持大师是位书法爱好者。苏馆长被邀请留下墨宝,我则随手翻看着另一张桌子上的书籍,其中有一本香山寺的摄影图片集,里边就有一幅宏法大师的小楷墨迹,字迹端庄秀丽清俊挺拔,恰如一枝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荷。我不禁仔细端详了一下这位宏法大师,大师也就四十岁左右吧,看不出什么超凡脱俗来,倒很像一位儒雅的学者,语调沉稳,步履矫健,目光平和,神态安详,举手投足间很见教养,令我忽然想起了一个名字——弘一大师!不禁哑然失笑:真是胡乱联想,连弘一大师什么模样你也没见过,倒在这类比起来了。

   翻看手里的画册,才知道这个寺院历史竟然这样悠久。它始建于东汉光和四年(公元181年),那个时候,佛教不是刚从印度传入我国不久吗,难道这是最早的香山寺?我问朋友:“北京的香山寺与这个香山寺,哪个建得早?”“北京是香山寺建于盛唐,比我们这里要晚500多年呢!” 我心里纳闷:“怎么都叫香山寺呢?”一看,这画册上有说明:据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迦毗罗卫国都城(又称父城)附近有山名香山,观音菩萨在此证道成佛,佛祖释迦牟尼亲临说法,故成佛教名山。东汉光和三年,来华传教的印度贵霜王朝的僧人支法度巡游至颖川郡父城(今河南宝丰)时,见城南火珠山东有大龙山,西有小龙山,呈二龙戏珠之势,甚为壮观,颇类印度香山,于是第二年在这修筑了“香山精舍”,并改此山名为香山。哦,怪不得中国这么多的香山呢!我忽然想到,白居易号“香山居士”那个香山一定不会是北京的香山,那时候北京还是外族统治的地方吧?好像洛阳也有个香山寺似的?宏法大师说:“洛阳也有香山寺。全国有18个香山,有9处建有寺庙,但我们这里的香山和香山寺,是最早的,所以这里也叫‘大香山’”。以前我从来没想到过香山这名字跟佛教有关系,更不知道全国有这么多的香山,此时再审视这里的土地,便有了些许的历史感了,走在1800多年前先民的精神家园里,目力所及处变生出一些古铜色的光辉来,罩在老僧蹒跚的步履上,罩在小僧的灰布僧衣上,也罩在绿意昂然的蔬果上和字迹班驳漫灭了的石碑上,与西天的一轮橘红的太阳遥相辉映着,幻化出一片肃穆庄严来,而我们,就走在这一片光辉中,走在这亦尘亦空的世界里,脚步咚咚,余音竟然那么渺远。

   下得山来,我似乎还能听见那遥远的回声震荡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寂寞而孤独,没有回声,更没有呼应。我不知道,这样的孤独,究竟应该是佛教的骄傲还是悲哀呢?

标签: 香山居士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