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大家一生不得志,在羁旅途中写下一首小令,王国维点评:天籁

纵横百科 152 0

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文学,在唐朝是诗,在宋朝是词,在元朝则是曲。不过,如今的中国人只爱唐诗和宋词,把《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都背得滚瓜烂熟。

但是,记得的“元曲”却没有几首了。小时候的语文课本上,让人印象最深的元曲,除了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以外,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了。

元曲大家一生不得志,在羁旅途中写下一首小令,王国维点评:天籁

也许那些爱读言情小说的人,或许还听说过徐再思的《折桂令·春情》,其中的“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更是经典无比。

徐再思这首曲子,虽然流传也特别广,也很适合那些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但是和前面《山坡羊·潼关怀古》、《天净沙·秋思》比起来,就有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意思了。

但是非常奇怪的是,元曲绝大部分都是徐再思《折桂令》之类,让人脸红的作品。小部分“正经”的作品,又是以元代白话、口语写成的。

当时的人读来易懂,如今的读者读起来不仅有点难懂,还不及唐诗宋词“雅正”。所以今人喜欢的“元曲”,大都是有点“士大夫气息”的作品,马致远的一些散文作品,恰是个中典范。

一、《天净沙·秋思》赏析《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堪称元曲中的“白描”之王,如今的国人,只要不是“九漏鱼”的话,那么大多数人应该都会背,并且有不少人发自内心地欣赏它。因为它是以诗作画,画中有诗的一首传世佳作。

元曲大家一生不得志,在羁旅途中写下一首小令,王国维点评:天籁

这首元曲的意思也直白易懂,这里就不作白话翻译了。整首曲子最大的亮点就是——名词铺排连用。短短二十八个字,就用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十多个名词。

这些名词虽然都非常简单,但是组合起来以后,就构筑了一幅极为复杂的、令人伤感的秋景图。马致远用非常简省都笔墨,抒发出了一个漂泊游子都秋思之情。

同时,《天净沙·秋思》中的每一句,皆是有出处都。如今很多人认为,它最直接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隋朝隋炀帝的《野望》。只因王国维对它赞不绝口,从而才加速了它的流传。

王国维非常推崇这首小令,曾表示:《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元代著名文学家周德清更是认为,这首小令乃是秋思之祖。

二、写“修仙戏曲”的元曲大家前面提到元代著名文学家周德清,非常称赞《天净沙·秋思》。其实,他对马致远个人也是非常推崇的。他把马致远和关汉卿、郑光祖、白朴三人并列,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虽然马致远这首《天净沙·秋思》很有名,但是真正让他名垂青史的并非这首小令,而是他的戏曲作品。让人意外的是,马致元戏曲的主要创作方向,是道教神仙点化凡人的故事。

元曲大家一生不得志,在羁旅途中写下一首小令,王国维点评:天籁

马致远有一部代表作叫做《任风子》,故事的主角,就是《射雕英雄传》里面全真七子之首都马钰。马钰是全真教第二代掌教,“遇仙”派都始祖。

元世祖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马钰被元朝朝廷封为“丹阳抱一无为真人”,后来加赠“丹阳抱一无为真君”。《任风子》这出戏,就是写已成仙的马钰,去点化凡人“任风子”的故事。

相传,在终南山山脚下的小镇上,有一位名叫“任风子”的屠夫,本是仙人历劫下凡。因为杀戮太重,所以久久不能重归仙位。马钰为了“点化”他,故意作法,让全镇人都改吃素食。

任风子被断绝了财路,非常生气,于是暗中与全镇屠夫密谋,要杀死马钰。某一晚,任风子在草庵遇到了马钰,痛下杀手,结果却被后者的护法真神反杀了。

后来,任风子去找马钰索要自己的头颅,马钰就让他摸摸自己的脖子,结果他都头还在他的脖子上。从此以后,任风子就跟着马钰出了家。

任风子的妻儿知道这个事情以后,就去劝他回家。可是谁也没想到,任风子为了表示自己修仙的决心,竟然活活摔死了自己的儿子。

元曲大家一生不得志,在羁旅途中写下一首小令,王国维点评:天籁

当然,故事还没有结束。任风子的儿子名叫“魔合罗”,本是佛教经书里面的“蛇神”。魔合罗死后转世投胎,十年之后又来找他父亲任风子复仇。

最后经过一番神魔大战,魔合罗也被马钰点化了,和任风子一起成仙了。从这个故事的内容来看,按我们如今的说法,马致远事实上就是一个“玄幻修真”戏曲的作者。

但是,就是如此通俗的戏曲作品,后来却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行文用语,都带有强烈的文士气息,所以获得了文人士大夫的喜爱。

史料中关于马致远的生平资料是极少的,近代学者研究其生平,认为他大概生活于公元1250年至1324年之间,活了七十多岁。

根据《录鬼簿》里面的说法,他是“元大都人,号东篱,曾任江浙行省务官”。大概在他二十岁以前,曾经当过两年的江浙行省的税收官吏。

不过,他很快便弃官不做,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流浪生涯,《天净沙·秋思》便是在这期间写就的。同时,因为长期的仕途不得意,马致远人到中年以后,开始向往神仙修道的生活。

元曲大家一生不得志,在羁旅途中写下一首小令,王国维点评:天籁

他写了很多的作品,比如《邯郸道省悟黄粱梦》、《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江州司马青衫泪》等等。

故事的内容,大多都是古代神话或者文化名人与落泊书生“遇仙”的故事。大量涉及到了道教神话和教义,可见他为此是下过一番功夫去研究的。

古代人在进行诗词创作的时候,并不十分避讳对前代作家作品的“引用”。因此,宋词大量化用了唐诗中的句子,而元曲就大量化用唐诗和宋词中的句子。

但是,同样是化用前人的作品,有人化用得很巧妙,有人却化用得很拙劣。马致远算是其中化用得非常成功的,因为他精通音韵。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里面称赞他:“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诸公已矣,后学莫及。”

大致意思是说,马致远作曲语言流畅自然,音韵和谐动人。后来的曲作家模仿他,却再也无法达到他的水平了。同时,在后世公认的“元曲四大家”中,关汉卿其实排在马致远的前头。

元曲大家一生不得志,在羁旅途中写下一首小令,王国维点评:天籁

可是在明代时,马致远、白朴却比明显关汉卿更受文士的欢迎。这是因为马致远的曲子,语音相对关汉卿来说,更加“雅正”一些。

有人说,明代人不喜欢关汉卿,是因为关汉卿的语言太通俗,晚年还写《不伏老》,讲自己眠花宿柳的风流事。

其实,马致远也很风流。元人贾仲名有一首《凌波仙》词赞他: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

结语王国维从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就窥见了一代元曲大家的风流遗韵。假如如今的人有机会能读一下马致远的戏曲故事,就会发现:

这位“马神仙”,之所以七百多年来一直受到文人和百姓们的追捧,并不只是由于简单地继承了前代诗人的清词丽句。

主要还是因为,马致远的作品在编造神话、迎合社会底层的同时,也继承了古代经典的写作技巧。同时还保留了儒生们推崇的“士大夫气息”,真正地做到了雅俗共赏。

标签: 元曲四大家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