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元曲

纵横百科 154 0

  元曲就是曲子,分散曲和戏曲两种。散曲又分套曲与小令两种。

元曲与宋词不同,很多元曲可以根据需要加衬词,甚至加句子。所以没有谱子时拿着不同作者的同一名称的小令便会发现字数参差不齐,句子多少不一。不过有些衬字是极明显的,如王实甫的《[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棉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这里前面的小令《十二月》共六句,依谱通常都是四字句。而王实甫在每个四字句上全加了三个衬字,读起来比单纯的四字句活多了,何况唱的时候?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评此曲“对偶、音律、平仄、语句皆妙。

  ”后面的《尧民歌》共七句,合在一起写的叫《带过曲》,当然何种可带何种不可带以及谁与谁带,自有严格的规定。

下面是我前次用过的两个曲谱(另一个《小桃红》没谱,是依前人画的“葫芦”。)《喜春来》和《乾荷叶》:

【喜春来】小令兼用。又名[喜春风]、[阳春曲]、[喜春儿]。

  亦入[正宫]。

◎平◎仄平平厶,◎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去上(平),◎仄仄平平。

元好问的《春宴》被认为是这首小令的正格,其曲词如下:

梅残玉靥香犹在,柳破金梢眼未开。东风和气满楼台。桃杏折,宜唱《喜春来》。

这首小令按律应通首押韵,但我填这首小令时找不到第四句一定要押上声韵的字,又为了不损全首的意气,故用了一个“鼓”字。“鼓”字现代音与通首的曲韵读起来差不多,但严格说算出律了——它不在这个韵部里。特此说明一下,免得变成“教输先生”。

【干荷叶】小令用。

  又名[翠盘秋]。亦入[中吕]、[双调]。此调[南吕]专作小令用,[中吕]、[双调]只作联套用。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去。

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去。

这是一首来自民间小调的小令散曲曲牌,元时宋词渐渐凋零,伶人无曲可唱,所以向民间小调寻求突破。

  于是词作者为之填词,曲作者精细加工,遂成了“元曲”这枝咱古代文化艺术史上的奇葩。民间小调这个方向的突破,也可以说是“元曲”成其为“元曲”的一个根基式的过程。所以前人讲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话,实在太有道理了。

举一首元人刘秉忠的《乾荷叶》以为范例:

乾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

  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雨,寂寞在秋千上。

据今人李昌集考证,今存元曲曲牌来源有三:

1、唐宋大曲、宋词、诸宫调。其中直接源于唐曲者有5;直接源于唐宋词者有32,而此类多为唐之教坊曲,后沿为唐宋词牌;源于宋词者25,其中格律与词同或近似者十余只,余者或为宋词孤调,或与词之格律大异,由此亦可见曲子非源于词;源于诸宫调者26;与上诸文体皆渊源者25。

2、源于宋杂剧(此杂剧非元杂剧,乃杂技、相扑、小歌舞等杂艺之总谓。而元“杂剧”乃是对元朝兴起之戏剧专指。)教坊舞曲、宋杂曲、金院本。

3、北曲本生曲牌。此类曲牌约有60%,中有北胡俚曲若《阿纳忽》《六国朝》等,有北民俗曲若《山坡羊》《穷河西》等。

  另有源自军乐、酒曲、佛曲等。

自此观之,唐曲一分而三,一入宋词,一入教坊若宋大曲、宋杂剧、诸宫诸、金院本,一入民间若《敦煌词》等文风者,暗流于闾巷,绵延不衰,由宋而入金元。至元,一种杂唐宋大曲、宋词、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北胡俚曲、北民俗曲为一体之“俗乐”——元曲,横空出世。

   元曲,一方面是指诗歌新体“散曲”,一方面又指戏曲新体“北曲杂剧”。 它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于元朝产生大变化,把诗词之美融入乐声中

而风行之,据考证,论曲起源可上溯至远古生民之始〔钧天九奏

〕〔葛天八阕〕,孔子亦诗三百篇作弦歌;安徽及湖南则以〔楚

辞九歌〕为祀歌,降至汉乐府〔延年协律〕、唐诗〔旗亭画壁〕

、宋词酒宴歌席,均以谱入管弦而歌之。

  曲为何能独得乐曲之名

?也因其与音乐关系比乐府、诗词更加的密切。是韵文学发展极

致,故能占魁。就中国的韵文文学,与音乐关系密不可分。以词

来说,其源于唐曲子,唐曲子则出于隋唐燕乐,宋词是倚声而作

,就是先有调,再按其所奏乐曲配词吟唱。

  又〔宋元戏曲考〕载

:就元曲三百三十五调其渊源,出于宋代大曲十一、唐宋词七十

五、诸宫调二十八。当时,文人便作另一种文学发展而拟之。宋

末,民间出现更多新乐曲;如元人杨朝英编集之〔太平乐府〕与

〔阳春白雪〕中之小令、散套、加上少数民族乐曲。

  宋词渐无法

满足当时需要,以致〔词〕在声乐上的地位就逐渐被〔曲〕取代

之。散曲之文学形式,约产生于宋金。在元明时期发展,乃是集

少数民族之乐曲,南北各地小调。〔南词叙录〕载:永嘉杂剧兴

,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畸农,市

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与入乐律宋词之大成如

〔秦月楼〕〔点绛唇〕〔太常引〕〔念奴娇〕又如曲调之〔柳外

楼〕即词调之〔忆王孙〕,及唐宋的〔大曲〕〔鼓子词〕〔传踏

〕〔诸宫调〕〔赚词〕等见于〔乐府诗集〕,北宋宣和年间,汴

京风行〔蕃曲〕即是少数民族之音乐,宋人曾敏行曾曰:宣和末

至京,街市鄙人,多歌蕃曲名曰:〔国朝〕〔四国朝〕〔六国朝

〕〔蛮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时士大夫亦皆歌之,

金朝女真乐曲亦传入,如北曲〔双调〕中〔风流体〕等,〔太和

正音谱曲论〕,元人周德清亦云:女真〔风流体〕等乐章,皆以

女真音声歌之,虽字有差误,不伤于音律者,不为害也,在>北曲黄钟宫之〔者刺古〕双调之〔阿纳忽〕〔古都白〕

〔唐兀歹〕〔阿忽令〕,越调之〔拙鲁速〕,商调之〔浪来里〕

皆非北方汉族的曲调,应属于女真或蒙古乐曲。

  在明人王世贞>: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

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

标签: 元曲四大家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