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金”这一成语最早出自于哪里?

纵横百科 101 0

  “一字千金”是用来形容文章写得出奇的好,浑然一体,一个字也改不得。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2000多年前,秦国宰相吕不韦组织他的门客集体编纂了《吕氏春秋》。书成之后,他把“稿本”挂在首都咸阳的城门上,声称有能增删一字者赏给千金。

  不知是因为这书实在编得好还是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据说,竞没人能够拿走这笔高额的“奖金”。于是,这个故事引出了一个“一字千金”的成语。 还有一种说法:在西安碑林内有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碑上记载的是唐太宗为玄奘和尚撰写的《圣教序》,碑文字体却是集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笔。

  这座《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玄奘和尚从印度带回的佛经,由他三年潜心翻译好后,请唐太宗作序文,太子李治作述记及玄奘的谢表,通称《三藏圣教序》碑。此碑立于唐高宗成亨三年(公元672年)。当时朝廷要用王羲之的字体来刻碑,长安洪福寺高僧怀仁知道后,感到此事是佛教界的光荣,便下决心承担此任。

  怀仁搜集王羲之所写过的作品中的单字,想要凑成这篇碑文。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奏请朝廷贴出告示,谁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一千金。献字者众。怀仁终于按序文把王羲之的字一个个搜集起来,成了这块王羲之字体的《三藏圣教序碑》。这就是“一字千金”的来由,也是文坛上的佳话。

  后人把此碑的拓本称做《千金帖》。

标签: 一字千金的主人公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