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代存在的日食证据,转自姜介强教授(转载)

纵横百科 165 0

  在朱永棠教授著的《正确的商王朝年代的公元纪年》文中有:

  “2、考核《竹书纪年》所载殷纣48年 ‘二日并出’ 的天文记载的成果

  在《竹书纪年》中,有殷纣王48年‘二日並出’的 记载。书中的殷纣王53年是武王克商之年。根据作者核实的武王克商年是公元前1050年,殷纣王48年应是公元前1055年。

  在张培瑜教授的《三千五百年历术天象》书的‘中国十三大历史名城可见日食表,前1500年─公元2050年’ 节内,(此书的第972页)列有一个儒历, 公元前1055.8.31日,儒日数1336327,庚申57,在国内可见到的日食。日食的时间在洛阳是11.35 AM 。在安阳是11.38 AM。食分(Magnitude of Eclipse)在洛阳是0.75; 在安阳是0.80。”(象牙塔网文章 10页)

  “5、考核《竹书纪年》所载夏桀29年 ‘三日并出’ 的天文记载的成果

  《竹书纪年》夏桀29年条下有‘三日并出’ 的记载。《竹书纪年》的夏桀29年是庚申57,公元前1561年。这一年也是商汤15年。‘三日并出’ 和 ‘二日並出’均是一种日食现像。

  根据爱思裴乃克博士的《5000年全球日食途径地图》, 公元前1561年没有在中国能见到的日食。最近这一年而在中国能见到的日全食是在公元前1551年的儒历4月29日。下页的表4是爱思裴乃克博士的公元前1560 – 1541 年的全球日食途径地图。

  《竹书纪年》的夏桀,商汤时代‘三日并出’记载是正确的。只不过留传下来的年份是误了十年。‘三日并出’应为商汤25年,庚午07,公元前1551年。不是夏桀29年,商汤15年,庚申57,公元前1561年。”(13页)

  上面是朱永棠教授的研究成果。只是他不知道今本《竹书纪年》中的记录,夏代因改变过干支纪年,因而凭空多了24年,又不知道商代的记录少了60年,这一点我在《夏商周年表——夏商周断代工程后的新发现》中已证明了的,所以对夏桀29年的“三日并出”日食年代判断错了。夏桀29年为公元前1621年,这次日食为公元前1621年7月20日发生的日全食,在刘次沅,马莉萍先生著的《中国历史日食典》中的记录为:

  |1621 7 20/44|t| 6:20 0.04| 6:27 0.10| 6:17 -.13| 5:29 *0.18| 5:24 0.24| 5:15 0.03|

  1621 7 20 t 1.02 80 110

  符合朱永棠教授的研究结果。

  若今本《竹书纪年》中的“二日并出”“三日并出”为记录的日食现象,那么夏代帝廑“八年,天有妖孽,十日并出”也可能记录的是日食现象。

  帝廑八年为公元前1711年,查刘次沅,马莉萍先生著的《中国历史日食典》中的记录有:

  |1711 5 27/57|t| | | |19:26 *0.41|19:08 *0.26|18:42 *-.32|

  1711 5 27 t 1.01 52 4

  证明帝廑“八年,天有妖孽,十日并出”也真记录的是日食现象。

  因为夏代用过两套干支纪年,按老干支纪年公元前1711年为丙寅年,5月27日为甲辰日。

  正因为这次日食事件的发生,帝廑吓坏了,到日食发生后的第6日庚戌日,帝廑和当时的大臣们商量决定,将当年的丙寅年改为庚寅年,将当天庚戌日改为丙寅日(可能古人认为寅年寅日吉祥可以去邪),颁行天下。

  从此后再未改过干支纪年纪日。所以现在推算那天的干支才为庚申日。

  同样帝仲康“五年秋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为:

  |2043 10 3/03|t| 9:37 0.76| 9:48 0.53| 9:52 0.75| 8:02 0.82| 8:09 0.62| 8:08 0.86|

  2043 10 3 t 1.04 13 -139

  当年的庚戌日,现在推算的干支日却为丙寅日,是同样一个原因。

  现在再简单的论述一下今本《竹书纪年》的记录中,夏代凭空多了24年、商代少了60年的论据。

  一、“殷商成汤,十八年癸亥,王即位,居亳。”据今本《竹书纪年》的直接年代为公元前1558年。

  盘庚“十四年,自奄迁于北蒙,曰殷。”为公元前1302年,而殷墟第一期测年为公元前1260年——公元前1235年。

  工程依测年初步推断夏商分界当在公元前1610年——公元前1580年之间。

  比照盘庚迁殷,汤十八年癸亥的真实年代应该在公元前1610年以前,为公元前1618年。也就证明商代记录(太甲在位年数被人抹去了一干支)少了60年。

  二、1、禹伐三苗的“最佳年代选择是公元前2104年”(见江林昌先生著的《夏商周文明新探》140、198页,这是江林昌先生在断代工程中的研究成果,断代工程报告简本中没有),今本《竹书纪年》帝舜“三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有苗氏来朝”证明帝舜三十五年为公元前2104年。那么帝尧元年丙子为公元前2241年。

  2、今本《竹书纪年》帝廑“元年己未”, 那么帝廑八年为丙寅年。

  帝廑八年丙寅年,依今本《竹书纪年》的记录,从汤十八年癸亥为公元前1618年算过来为公元前1735年,从帝尧元年丙子公元前2241年算过来为公元前1711年。即证明夏代改变过干支纪年,夏代的记录凭空多了24年。而帝廑八年实为公元前1711年。

  三、今本《竹书纪年》帝仲康“五年秋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尚书》仲康日食再研究’专题组……得出符合季秋的大食分日食有11次,其中发生在公元前2043年10月3日、公元前2019年12月6日两次日食,最有可能是仲康时发生的日食”。只有公元前2043年10月3日是在仲康在位期间,证明仲康日食发生在公元前2043年,证明10月3日为庚戌日。

  公元前2043年10月3日庚戌,对照现代历表为1946年10月3日,那么公元前1711年老日干支对应1958年,查1958年年历表,5月27日干支为甲辰,6月2日干支为庚戌。

  也正因为帝廑“八年,天有妖孽,十日并出”时改变过干支记年记日,才使现在推算的日干支对不上。

  即证明公元前1711年6月2日以前,中国历史上记录年代用的是老干支系统,公元前1711年6月2日以后,中国历史上记录年代用的是现在用的这套干支系统。也就是说公元前1711年6月2日这一天,在作改变之前为丙寅年庚戌日,在作改变之后为庚寅年丙寅日。

  “十日并出”现象的解释:

  “十日并出”既然是史官所记实录,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真正看到了这个现象。而刘次沅,马莉萍先生著的《中国历史日食典》中的推算为:一种算法是中国地区看不到,一种算法是中国地区可看到带食日落。总之是那天有日食,只是现在推算的有点偏西。由“十日并出”这个记录来看,中原地区(帝廑“元年己未,帝即位,居西河。”西河在安阳市东南)应该看得到这次日全食的全过程。

  看到的现象是:当时西边地平线上方因水汽适当凝结了细小冰晶,太阳周围显现了四个亮光斑,古人认为是五个太阳,接着日全食发生了,太阳消失了,日全食结束后,五个太阳又出现了,这样就被古人认为是“十日并出”了。

  帝仲康“五年秋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为公元前2043年10月3日日食;

  帝廑“八年,天有妖孽,十日并出”为公元前1711年5月27日日食;

  帝癸“二十九年,商师取顾。三日并出。”为公元前1621年7月20日日食。

  加上帝舜三十五年“禹伐三苗”时“日夜出”为公元前2104年1月24日日食和商纣四十八年“二日并出”为公元前1055年8月31日日食。

  这几个日食现象记录证明夏代是历史真实存在的,证明今本《竹书纪年》真为我国各朝各代史官所作实录,也为《夏商周年表——夏商周断代工程后的新发现》中依今本《竹书纪年》的记录稍作增减得到的年表增加了几个新证据。尤其是夏代的证据是很难找到的。

  古埃及的年代凭一个天狼星在东方升起的天象就可被世界认可,今本《竹书纪年》共有五个日食记录的年代证据共同证明依今本《竹书纪年》的记录稍作增减得到的年表正确,还不被国内人士认可,不会令世人觉得可笑吗。

  再多说几句。

  我在08年写“而在帝廑时有:‘八年,天有妖孽,十日并出,其年陟。’由于当时用干支纪年法并不长久,而纪年历法又由帝王发布(如‘禹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颁夏时于邦国。’)而现在又出现了从未出现过的怪异事件,当时只有可能帝廑以为上天以此天象示警,将会降大灾害于天下,怎么消解?帝廑与大臣们商量后决定,将当年的丙寅年改为庚寅年,将当天的庚戌日改为丙寅日,颁行天下。”这段文字时就想,“十日并出”这个事件应该发生在庚戌日前几天,只是一年有六个庚戌日,不知是那天。到现在终于知道了是儒略历公元前1711年6月2日,夏历四月初七那个庚戌日。“十日并出”这个事件发生在庚戌日前六天。

  在09年写“ 公簋铭中的‘唯王廿又八祀’应该用的是康王的年龄, 公簋铭文证明,在康王二十八岁那年,康王在位四年时,‘王命昜伯侯于晋’,唐建宫室、筑城几年后,于康王九年才‘唐迁于晋’。”这段文字时就想,不知是否有四年的记录。果真2011年10月25日前后,在东莞图书馆看到《中国历史文物》2010年第5期尹松鹏先生著的《 公簋铭文“唯王廿又八祀”与西周年表》中的西周年表内有“《竹书纪年》‘四年,王命唐伯作侯’”在62页。

  但不知尹松鹏先生是从那里看到《竹书纪年》“四年,王命唐伯作侯”的,只因为这个记录既不在今本《竹书纪年》,又不在古本《竹书纪年》。

  在09年写“至于成王的年龄:

  由文王的‘王’是后来追尊(见《礼记•大传》),武王在伐纣后登上王位之前只尊称太子发,西周初期王接位严格遵循嫡长子制来说,成王应该出生在武王伐纣登上王位以后(这样才能排除武王那些年长的儿子们的继承权)。

  再由武王在王位六年陟,周公摄政七年,成王亲政时应该十四岁来看,成王生于公元前1050年,武王时年八十九岁。所以周王室的遗传基因不好,再加上隔代与姜姓联姻,显得更差。”时,没有直接证据。

  到2012年11月在广州、深圳找到了直接证据:

  一、鬻熊在周文王末期武王成王在位时期为周王师,鬻熊应该知道成王的年龄,在鬻熊著的《鬻子》一书中有:“周成王年六岁即位享国,亲以其身,见於鬻子之家而问焉。……”(见中华书局2010年8月出版的《鬻子校理》第34页)证明上面关于成王年龄的判断不错。

  二、蔡邕在《琴操》中论《金縢》时说到:“周《金縢》者,周公作《金縢》书也。武王薨,太子诵袭武王之业。年七岁,不能统理海内,周公为摄政。……”(【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八四《皇王部九•成王》,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第399页)成王元年时正好七岁。

  说明只要判断正确合符历史真实,迟早会找到证据的。

  中国历代(五帝-西周)纪元表

  五帝(约前2500—前2089)

  黄帝 (100)   2500   挚 (9)   2250

  颛顼 (78)   2397   尧 (100) 丙子 2241

  帝喾 (63)   2316   舜 (50) 已未 2138

  夏(前2089—前1619)

  禹 (8) 壬子 2085   泄 (25) 辛未 1826

  启 (16) 癸亥 2074   不降 (59) 己亥 1798

  太康 (4) 癸未 2054   扃 (18) 戊戌 1739

  仲康 (7) 已丑 2048   廑﹡ (8) 己未 1718

  相 (28) 戊戌 2039   孔甲 (9) 乙巳 1696

  少康 (21) 丙午 1971   皋(昊) (3) 庚辰 1661

  杼 (17) 已巳 1948   发 (7) 乙酉 1656

  槐(芬) (44) 戊子 1929   桀(癸) (31) 壬辰 1649

  芒 (58) 壬申 1885          

  *帝廑8年干支纪年由丙寅年改为庚寅年,干支纪日由庚戌日改为丙寅日。

  商(前1618—前1051)

  汤(子履) (12) 癸亥 1618   祖丁(~新) (9) 丁未 1334

  外丙(~胜) (2) 乙亥 1606   南庚(~更) (6) 丙辰 1325

  仲壬(~庸) (4) 丁丑 1604   阳甲(~和) (4) 壬戌 1319

  太甲(~至) (72) 辛巳 1600   盘庚(~旬)﹡ (28) 丙寅 1315

  沃丁(~绚) (19) 癸巳 1528   小辛(~颂) (3) 甲午 1287

  太庚(~辨) (5) 壬子 1509   小乙(~敛) (10) 丁酉 1284

  小甲(~高) (17) 丁巳 1504   武丁(~昭) (59) 丁未 1274

  雍己(~胄) (12) 甲戌 1487   祖庚(~曜) (11) 丙午 1215

  太戊(~密) (75) 丙戌 1475   祖甲(~载) (33) 丁巳 1204

  仲丁(~庄) (9) 辛丑 1400   廪辛(~先) (4) 庚寅 1171

  外壬(~发) (10) 庚戌 1391   康丁(~嚣) (8) 甲午 1167

  河亶甲(~整) (9) 庚申 1381   武乙(~瞿) (35) 壬寅 1159

  祖乙(~滕) (19) 己巳 1372   太丁(文丁)(~杞) (13) 丁丑 1124

  祖辛(~旦) (14) 戊子 1353   帝乙(~羡) (9) 庚寅 1111

  沃甲(~逾) (5) 壬寅 1339   纣(辛)(~受) (52) 己亥 1102

  *公元前1302年盘庚迁都于殷后,商也称殷。

  西周(前1050—前771)

  武王(姬发) (6) 辛卯 1050   孝王(~辟方) (9) 辛卯 870

  成王(~诵) (37) 丁酉 1044   夷王(~燮) (8) 庚子 861

  康王(~钊) (26) 甲戌 1007   厉王(~胡) (26) 戊申 853

  昭王(~瑕) (19) 庚子 981   宣王(~静) (46) 甲戌 827

  穆王(~满) (55) 己未 962 二  幽王(~宫湦) (11) 庚申 781

  共王(~繄扈) (12) 甲寅 907 王 天王(~宜臼) (12) 戊辰 773

  懿王(~囏) (25) 丙寅 895 并

  立   携王(~望)

  天王(~宜臼) (21)

  (41)

  辛未

  庚辰

  770

  761

  公元前759年周天王姬宜臼东迁,东周开始。

标签: 帝喾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