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历史长河中的风骨人物

纵横百科 159 0

风骨”一词大约出现在汉末,最初其用来品评人物,通常指人顽强的品格和刚正的气质。魏晋时期,“风骨”开始用于文论和画论。刘勰在其《文心雕龙》、南齐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都提到了“风骨”《南史·蔡撙传》称蔡撙“风骨鲠正”,在他们看来,所谓“风骨”,就是指一种鲜明、生动、凝练、雄健有力的风格。

随着历史不断的进程和发展,“风骨”一词渐渐成为了评价人物的一个标准之一。有风骨者,不仅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且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还是“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的大丈夫。

如此有“风骨”的大丈夫在走过悠悠岁月的中国历史中并不罕见。

中华历史长河中的风骨人物

秉笔直书太史公

春秋时,齐国的大夫崔杼挟私愤杀死了自己的国君,他要求太史公将其写成国君暴病身亡。然而,太史公如实记载了事情的经过,崔杼恼怒之下将其杀死,太史公的两个弟弟丝毫不畏惧,依旧秉笔直书,也被崔杼杀死,等到太史公的第三个弟弟执笔时,还是不顾崔杼的以死相威胁,继续照实记载。

他告诉崔杼:“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这件事,迟早会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写,也掩盖不了你的罪责,反而成为千古笑柄”。

无话可说的崔杼只得放了他,当太史公的弟弟走出来时,正好遇到南史公执简而来。原来,南史公以为他也被杀了,是来继续照实写这事的。

太史公一家的风骨,如何不能被传为千古绝唱!

西汉名士朱云的风骨亦广为流传,汉成帝时,朱云官拜槐里令,当时的丞相安昌侯张禹晋不仅身为帝师,而且权倾朝野。

一天,朱云在面见成帝师请求诛杀张禹晋,因为他“上不能正主,下无以利民,站着高位不做事,光拿俸禄不谋其政”。成帝非常生气,命人将朱云拿下问斩,朱云却死死抓住御殿栏槛不放,致使栏槛折断,他同时高喊:“臣死不足惜,但未知朝廷该怎么办!陛下将蒙受杀直谏大臣的恶名。”在场的将军辛庆忌为其求情,愿以死相保,成帝遂免了朱云死罪。被折断的栏槛原样修复,不让换新的,以表彰忠臣冒死直谏的精神。

“朱云折槛”的故事遂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创作题材。

中华历史长河中的风骨人物

直言敢谏魏书令

唐代颇具风骨的名臣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唐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唐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

还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他很得意的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向四周随从炫耀,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它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鹰闷死在怀中。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痛哭,认为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

中华历史长河中的风骨人物

以身殉志文天祥

南宋末年(公元1278年),号为状元宰相之称的文天祥文天祥二度组织义军抗击元兵,最终失败被俘,他宁死不降,在被元军押解前往追击宋军时写下了千古闻名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面对忽必烈的亲自劝降,文天祥显得非常淡然,只是说:“我文天祥受大宋的恩惠,官为宰相,安能投降二主?”

最后忽必烈问他还有什么愿望,文天祥说:“愿赐之一死足矣!”

最终他被引出就刑,临刑前,文天祥特地要求向着南方故国、大宋的方向跪拜,然后大声地对围观的元朝官吏士卒说:

“吾事毕矣!”

文天祥自此从容就义。

宋元之后,有风骨之人亦未断绝,明代痛骂魏忠贤的周顺昌,清代怒烧高官和绅车驾的御史谢香泉、戊戌变法失败后慷慨赴死的谭嗣同等人的风骨都在历史长河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无可否认,有风骨者,亦可以说有气节,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也!

老子曾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而人若想为“大”人也,风骨岂可无乎?

标签: 5个历史人物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