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赴印度扬威异域,孤身灭国王玄策,湮没在历史中的另类唐朝名将

纵横百科 230 0

孤臣使远建全功,万里操戈胆奇雄。干戈涤荡极乐土,佛域惊闻大唐风。#玩的就是历史#

大唐贞观年间,华夏名将如云,千百年来他们的光芒就像银河一般璀璨耀眼。在民间各种演义里,在老百姓口口相传中,李靖秦叔宝罗成徐茂公尉迟恭程咬金这些名字格外响亮,英雄事迹广为流传。和他们相比,同时代的另一位英雄王玄策,竟在不知不觉间悄悄被世人所遗忘了。

三赴印度扬威异域,孤身灭国王玄策,湮没在历史中的另类唐朝名将

这一忘,就忘了一千多年。就算是现在,王玄策究竟是几时生,几时死,家乡具体在哪里,死在何处,葬在何方,都找不到准确的史料记载。

就这样一直到二十多年前,有个叫田中芳树的日本人,写了一本书,名叫《天竺热风录》:

在南亚次大陆,辛都斯坦那温暖而广袤的平原上,一只大约为数五十人,混杂着骑兵与马车的队伍在移动着。

他们的头顶没有如海螺一般的发髻,耳朵上没有悬挂着巨大的金制耳环,衣着方面也不是此时天竺所流行的白色棉布,相貌方面也与因强烈的日照而成深麦般肤色的当地人截然不同。

他们来自遥远的北方,是跨越雾和雪不断地卷起漩涡的喜马拉亚山脉,战胜了寒气雪崩等种种困难而来到这里的大唐帝国使节团。

随着这本书,书中的主角王玄策突然像一颗流星样出现,瞬间炫目了人们的视野,点燃了国人最酷烈的想象。他,火了!

三赴印度扬威异域,孤身灭国王玄策,湮没在历史中的另类唐朝名将

作者田中芳树,1952年出生在日本九州岛的熊本县,文学博士、玄幻作家。喜欢玄幻文学的国内读者也许还不陌生,而大多数国人应该并不清楚他是谁。但在日本,他可是被称为一代玄幻文学宗师,是经常被拿来和武侠宗师金庸相提并论的人物。事实上,还曾有人夸张地把田中芳树和金庸并称为“亚洲文坛的东方双璧”。

当然在@竹史铁骊眼里,田中芳树各方面比咱们的金庸大师还远有不及,不过他们两人却有个非常鲜明的共同点,就是都酷爱中国历史,特别擅长以古中国历史为背景,创作带有浪漫英雄色彩的历史小说。

《天竺热风录》这本书也是这样,以大唐贞观年代王玄策出使印度的真实历史故事为线头,活灵活现地再现了那一段几乎被遗忘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绘声绘色的描写了那位以一人灭一国的外交官玄策大人,他机智勇敢如同传奇般的英雄事迹,瞬间征服了国人:“天,原来咱们中国还有这么一位大神啊!”

三赴印度扬威异域,孤身灭国王玄策,湮没在历史中的另类唐朝名将

田中芳树本人也非常推崇王玄策,据他回忆,他与玄策大人的“初次亲密接触”是在30多年前。那时的他才刚刚走进大学,在图书馆翻阅日本出版的《亚洲历史百科词典》,当读完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唐代使节词条时,田中惊呆了。当时他还没想着要当作家,只是单纯地出于好奇心,也忍不住想对王玄策做一番深入的探究。又过了十多年,他终于下定决心要把这段历史写成小说。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天竺热风录》,从构思到最终完稿,他整整用了二十年。

田中芳树描述王玄策说:“即使把他当成一部好莱坞华丽冒险风格电影中的主角,也不是不行的。”事实上玄策出名后,某香港影坛大哥还真的拿他的故事当蓝本,拍了一部电影叫《功夫瑜伽》。不过,那浮夸搞笑式的内容,绝对不能反映出真正的历史真实。

那历史上的王玄策究竟是如何华丽神奇,又是怎样空前绝后的?还有,他为何湮没于历史上千年,寂寞到无人问津的呢?

三赴印度扬威异域,孤身灭国王玄策,湮没在历史中的另类唐朝名将

完整的故事得从唐僧说起:印度和唐朝之间的正式交往,是由西游记里的唐僧原型玄奘开始的,629年(大唐贞观三年)陈玄奘开始西行,历经长久路途跋涉与漫长学习修行,十七年后,共采集经论六百五十余部,带回中土长安。

玄奘到印度时,认识了戒日王。这是当时印度最大的中天竺国国王,又称摩迦陀王,名叫尸罗逸多,他听玄奘提起大唐的兴盛辉煌风土文化,太宗皇帝生平神武,中原平乱降服四夷,内心十分仰慕,表示:“如汝所言,吾当东行面圣,朝觑汝王。”于是在641年(贞观十五年)派使者来到大唐。

唐太宗接见了这位远方来客,非常看重,派云骑尉梁怀璥为使,随戒日王来使同赴印度,与其通好。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印巴次大陆国家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记载,而玄奘,无疑在其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梁怀璥这一去,戒日王也特别重视。又派使者随梁入唐,还带来了郁金香和菩提树等稀罕礼物。唐太宗一看高兴了,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这咱们得再派人回礼啊。于是643年三月,唐太宗派卫尉丞李义表为正使、融州黄水县令王玄策为副使,率随从22人,送戒日王使回国。从此,我们的主角开始登场,走上历史舞台。

三赴印度扬威异域,孤身灭国王玄策,湮没在历史中的另类唐朝名将

643年十二月,王玄策一行到达印度,游历各地,在那烂陀寺外的灵鹫山(西游记中灵山圣地)刻石留念。这时,玄奘已经离开印度在回中国的归途上了,但没关系,之后中印交流主角就变成王玄策了,而他,无疑非常出色完美地承接了这个神圣的使命。

过了三年,647年(贞观二十一年)这回轮到王玄策作为正使,受唐太宗之命,率使团三十余人,再次出使印度。

也是上天注定吧,之前梁怀璥、李义表两次担纲,都是一帆风顺。谁知到了玄策当正使时,却变生俄顷,戒日王尸罗逸多忽然死了(一说在恒河溺水,一说是病死)于是,他统治下的众多天竺小国开始闹腾,形势一片大乱,叛臣阿罗顺那僭夺天竺宝器,自立为主。

因为天远地遥,唐朝无法得知消息。到达中印度后,王玄策一行竟突然受到阿罗顺那军队的进攻,猝不及防,而且人数悬殊,王玄策和随从三十多人全部遭俘,被投入牢狱。

三赴印度扬威异域,孤身灭国王玄策,湮没在历史中的另类唐朝名将

王玄策为人十分机警,与副使蒋师仁趁着夜色冒险越狱,顺利逃出,接着他们找到了戒日王的妹妹拉迦室利公主,在她的帮助下,日夜兼程离开中天竺,北上至泥婆罗国(今天的尼泊尔)。

千辛万苦逃得性命,按咱们正常人的想法,自然是赶紧回长安向唐太宗覆命,说明情况再说。但王玄策可不这么想。身为堂堂天可汗的使节,他感觉大唐的尊严被严重无礼地冒犯了,王玄策不光是觉得羞惭,而更多的是愤怒!

这样善罢甘休,灰溜溜地回长安,那不是他愿意干的事!他要还击,给大唐丢的脸,他要自己亲手夺回来!

之前玄策两次来往印度时,都经过了泥婆罗国,国王了解他的身份。于是王玄策果断以大唐帝国名义,写檄文征召吐蕃和泥婆罗国军队。

三赴印度扬威异域,孤身灭国王玄策,湮没在历史中的另类唐朝名将

王玄策也不是一味负气蛮干,他的信心在于他准确地掌握了这一区域的形势:当时吐蕃实力强大,称霸于雪域高原,而唐朝与泥婆罗都和吐蕃联姻。

唐太宗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而文成公主入藏后,大大促进了吐蕃文化进程,倍受臣民尊敬,所以吐蕃与大唐,正处在双方关系史上最友善的时期。果然,松赞干布闻讯后,从逻些城派出了1200人的精锐部队赶来支援。

泥婆罗更给力,直接派出了多达7000人的军队。这是因为泥婆罗是小国,必须依附强国才能生存,而且泥婆罗国国王鸯输伐摩也将爱女墀尊公主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国王)松赞干布,姻亲关系换来了双方和平。所以这次国王也很给唐朝和吐蕃面子。尽遣大军,听王玄策指挥,

旧唐书载:玄策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发精锐一千二百人,并泥婆罗国七千余骑,以从玄策。集兵马万余,自为总管。

三赴印度扬威异域,孤身灭国王玄策,湮没在历史中的另类唐朝名将

王玄策自为行军总管,以蒋师仁为先锋,率领这支全部纯粹由外援组成的大军重新杀回中天竺。

具体战况如何呢?据旧唐书《西戎传—天竺》和新唐书《西域传》记载,这场大规模的复仇战役,一共经历了四个战役阶段。

遭遇,相持与击溃。王玄策率领尼婆罗兵7000及吐蕃兵1200百,再入天竺,与阿罗顺那的数万大军展开激战,双方大战三日,玄策军用火牛阵一阵击溃天竺象骑军,乘胜追击,直取茶镈和罗城(即今印度东北,恒河南岸重要城市巴特那Patna)

连续猛攻破城,追击大胜。遭遇失利的阿罗顺那大惊,守城不出,以为可以守得云开见月明。却被一心报仇的王玄策围住城池,拿出天竺人闻所未闻的各种先进攻城本领:云梯石车火攻,一通猛攻,终于拿下茶镈和罗城,玄策大军一路追杀,杀死敌军数千、俘虏一万多人,许多敌人溺死在恒河中。

三赴印度扬威异域,孤身灭国王玄策,湮没在历史中的另类唐朝名将

敌酋借兵重来,再战遇伏成擒天竺兵已溃不成军,阿罗顺那无奈只好放弃中天竺领地,投奔东天竺,求东天竺王尸鸠摩给予援兵,再收集散兵残将,试图反攻唐军。

但玄策毫不畏惧,尽显天生将胆才华,他看准了天竺人粗鄙,不通兵法只知蛮斗,于是设下分兵埋伏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其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皆坑杀。

破敌残势,慑服天竺如同三国时候孟获祝融一样,这时阿罗顺那的妻子还拥兵数万,妄图据险坚守。被蒋师仁摧枯拉朽打上门去,一鼓击破,残兵逃的逃降的降。至此,远近大小城池望风而降,共收得土地城池五百八十余所,中天竺遂灭。

就这样,一个之前大唐基本没啥存在感的外交官被惹恼后,他的怒火覆灭了大半个印度,擒拿仇敌全家,大获全胜,而且没用大唐一兵一卒!

三赴印度扬威异域,孤身灭国王玄策,湮没在历史中的另类唐朝名将

事情还不算完,因为之前东天竺胆敢援兵阿罗顺那,和大唐做对。王玄策以大胜之兵,准备顺势再攻击东天竺,消息传出,把东天竺王尸鸠摩吓得个魂飞魄散,慌忙送来牛马三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大军谢罪,以示臣服大唐。

王玄策这时才显示出他外交官冷静的一面,见好就收,罢兵回朝。并把阿罗顺那及一干降臣尽皆捆绑,献俘长安。

唐太宗见到阿罗顺那等,淡淡地表示:“敢惹我的使臣,是你们活该。”

玄策执阿罗那顺献阙下。有司告宗庙,帝曰:“婆罗门不劫吾使者,宁至俘虏邪?”擢玄策朝散大夫。

三赴印度扬威异域,孤身灭国王玄策,湮没在历史中的另类唐朝名将

虽是灭国擒王,而且在这次事件中,王玄策当机立断,有勇有谋,表现出了杰出的判断力掌控力与大将之才。不过这件事离唐朝毕竟太远了,朝野间知道和在意印度的人数实在有限得很,无人重视之余,加上贞观年间名将干臣云集,王玄策的事迹放到里头一比,也算不上有多么的显著突出。

还有他原来官位比较低,最后王玄策因有功,升官为朝散大夫。这个官并不大,只是从五品而已。大概唐太宗心里印度这点事儿,可能也就是值个五品官吧。既然皇上调子是这么定的,所以新旧唐书也只是作为事件提到了王玄策的名字,都没有单独为他树碑立传。

于是献俘过后,这位大英雄重归于寂寞,后来虽又出使过一次印度,但终于还是慢慢为世人所遗忘。

三赴印度扬威异域,孤身灭国王玄策,湮没在历史中的另类唐朝名将

在谈到这一点时,田中芳树也颇感纳闷,他幽默地表示:“可能主要是《西游记》太出名了,玄奘师徒西天取经的光彩淹没了与之同时代的王玄策。”

无论如何,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竹史铁骊还是很想感谢田中芳树先生所做出的贡献,是他的著作,让王玄策重新走进普通人的视野,让这位寂寞已久的无名英雄,得到了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和衷心拥戴。

这正是:孤臣使远建全功,万里操戈胆奇雄。干戈涤荡极乐土,佛域惊闻大唐风。

标签: 唐朝历史人物故事事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