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到隋大多是帝号,从唐朝开始是宗号?

纵横百科 169 0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一个古代皇帝有好几个称谓,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并且在皇帝生前、死后起个什么名号也是大有学问可讲的。要问答好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庙号、谥号的区别。简单地说,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号始于商朝成汤时期。但是,谥法在秦朝时曾一度中断。秦王赢政于公元221年统一中国后,认为加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于是下令废除了谥法,自称“始皇帝”。后世子孙世代相传,即二世、三世皇帝。后来到了汉朝,谥法才恢复过来。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一般说: 凡称某某帝的便是谥号。凡称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庙号,但在历史各阶段习惯上的称呼又有些不同。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称“谥号”,如汉光武帝,魏武帝,隋炀帝等等。唐朝以后,一般都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汉朝恢复了谥号后,一直到隋朝时,皇帝的谥号都不太长,一般都是一两个字。汉武帝的谥号就是“武”字,也称做“孝武皇帝”,汉武帝的庙号是世宗,全称应该是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所以,我们称呼汉朝至隋朝的皇帝,一般都是称呼其谥号最方便,如魏武帝(曹操)。

为什么汉到隋大多是帝号,从唐朝开始是宗号?

唐宋时期是谥法大发展的时期。谥法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美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唐朝皇帝的谥号取得越来越长,称呼起来很不方便,更加夸张的是,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元圣文神武皇帝”。再加上自唐朝开始,每个皇帝都有庙号,所以这时以称呼其庙号比较方便。如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等。例如李渊谥号: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为什么汉到隋大多是帝号,从唐朝开始是宗号?

答完这道题,出了一头汗,真不知道,皇帝们的后人这么费事有什么用,再好听的尊号,也抵不过后人对你的评价,现在人们不是常说: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吗?

为什么汉到隋大多是帝号,从唐朝开始是宗号?

标签: 汉代为什么只承认24个皇帝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