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木子四问题-《三问三国》第九章:浅谈诸葛亮

纵横百科 87 0

  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中,以他卓越的才华、非凡的见识、如椽的生花妙笔,浓墨重彩的刻画了许多人物,如魏、蜀、吴三国的领袖曹操、刘备、孙权;三国的谋臣郭嘉、荀彧、程昱,诸葛亮、庞统、姜维,周瑜、鲁肃、陆逊等;武将许诸、张辽、张郃,关羽、张飞、赵云,甘宁、黄盖、吕蒙等;这些人或野心勃勃、善用权术能驭人有方;或智谋过人、运筹帷幄可决胜千里;或武艺高强、勇武绝伦、有万夫不当之勇。一个个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众多之人就象群星荟萃、光辉夺目,令读过这本书的人无不鼓掌称奇、拍案叫绝。而其中一颗最灿烂的明星,最杰出的人物是谁呢?他不是曹操,不是刘备,也不是孙权。而是蜀国的军师、卧龙先生诸葛亮,又叫孔明。这个诸葛亮的大名和形象被罗贯中先生的生花妙笔刻画在广大读者心中,流传几千年而不朽,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然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以致形成了一些“别总把别人当作阿斗、把自己当成诸葛亮”,“不要做事后诸葛亮”等谚语,人们把诸葛亮或孔明这个名字当成了智慧的化身,进一步证明了《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不亏为“第一才子书”,它的艺术感染力是如此的巨大,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永远在中国文学史上及人们心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那末,《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呢?看过《三国演义》的都应该知道,诸葛亮是南阳隆中人,复姓诸葛、单名亮,表字孔明,人称“卧龙先生”,初读《三国演义》时,笔者也和许多读者一样,认为诸葛亮个无所不能的军事家、政治家,他能掐会算、料敌如神,有超凡脱俗之能,经天纬地之才,谁能得到他的辅助,就能冶国平天下,对他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此后,笔者看到鲁迅先生在评论《三国演义》时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说法,后来又看到一些专家也对诸葛亮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甚至有些负面的评价,使笔者对诸葛亮的观感有所动摇和疑惑,于是带着这些疑惑去重读《三国演义》,果然让笔者得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现书写出来与读者们分享,供专家学者们批评指正。

  (一)诸葛亮的名气是朋友们鼓吹与炒作出来的

  “三国”时期就象“春秋战国”时期一样,是个人才大量涌现的时代,由于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受到破坏,许多拥兵自重、占地称霸、割据争雄的野心家、军阀、枭雄豪强为了能在混战中取得更多胜利,争得更多地盘,迫切需要寻找杰出的人才来辅肋自己。为什么分裂战乱时期相比一统太平时期出现的人才多?就是因为分裂战乱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比一统太平时期旺盛,有迫切的需求才会有人才的涌现,就好比有市场的需要才会有商品的繁荣是一样的道理。而一些有能力、有才干、有韬略的能人异士,也希望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施展才华的平台,也就是投靠一位能信任自己、重用自己,让自己能够大显身手的明主,让自已能建功立业、显亲扬名。比如董卓有李儒;李傕、郭汜有贾诩;吕布有陈宫;袁绍有审配、沮受、田丰、郭图;曹操有郭嘉、荀彧、程昱、荀攸、司马懿;孙权有周瑜、鲁肃、诸葛瑾、陆逊等。事实上一些军阀豪强们事业上的成功,军事上的胜利,也确实得力于谋臣之力不少。比如李傕、郭汜在董卓被杀后无计可施、无路可走,准备远逃蛮荒偏远之地,听了贾诩的建议却能返回长安、挟持汉献帝横行一时;郭嘉临死犹为曹操献计定辽东;周瑜为孙权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孙权在江南开国称帝的基础。

  而刘备呢,原先虽然有简雍、孙乾、糜兰、糜芳之辈辅佐,可这几个人在军事谋略方面却显得平庸,所以刘备屡战屡败,急需比较杰出的谋臣来为自己出谋划策。后来好不容易得了个徐庶,又被曹操用计挖走了。虽然隆中近在咫尺,可卧龙先生的大名刘备及麾下却一无所知。如果诸葛亮真像徐庶、司马徽、崔州平几个人说的有动天彻地之才,“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大名自然早就远播了,不会仅有徐庶、司马徽、崔州平这么几个朋友知道。诸葛亮住在襄阳郊外的隆中,乃是荆卅管辖范围,荆卅北连曹魏,东邻孙吴,西北通益州。乃兵家必争之处、诸雄关注之地,有这么一个惊世之才,不可能没人知道。虽然说他在隆中卧龙岗躬耕,乃是农村之中,可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刘表、曹操、孙权、刘璋等人应该把他当做香饽饽,抢着去聘请他。连他的哥哥诸葛瑾,才干不如诸葛亮,都早被孙权聘请去当谋臣了,而且书中写了“亮从叔玄,玄与荆州刘景升(即刘表)有旧,因往依之,遂家于襄阳。”至少孙权、刘表两方面应该知道有诸葛亮这么一位奇人异士吧?纵然他仍不能用他或诸葛亮不愿投靠他们,最起码诸葛亮的大名已经传到荆州与东吴了,怎么会是个无人知晓、籍籍无名之辈呢?

  笔者认为,可能诸葛亮虽然才高学博,但不见得象徐庶、司马徽几个人所吹嘘的那么高、那么利害,在“三国”时期的诸多精英中,并没有显得出类拔萃,特别出众。加上君要选臣,臣自然也要选君,诸葛亮觉得孙权、刘表之辈,并不适合自己,不愿在其麾下效力,才会一直埋首在卧龙岗上务农,要靠徐庶、司马徽等朋友帮他物色明主,“推销”出去。徐庶先去投奔刘备乃是为“推销”做准备的先期“市场调查”。既然是为了“推销”而进行宣传炒作,自然就会象现在做的商品广告那样,难免有言过其实的夸大之词,诸君不妨耐心看看《三国演义》这本书中对诸葛亮出山是如何描写的,从中体会笔者的观点是否有那么一点正确。

  第二十五回,刘表的妻舅蔡瑁与刘表的继妻蔡夫人合谋设宴欲杀害刘备,幸伊籍通风报信,刘备得以假称如厕逃出,后马跃檀溪,才摆脱蔡瑁的追杀,迤逦望南漳而行,遇一童子奉命引他去见水镜先生司马徽。“水镜问(刘备)道:‘明公何来?’玄德曰:‘偶尔经过此地,因小童相指,得拜尊颜,不胜万牵。’水镜笑曰:‘公不必隐讳,公今必避难至此。’玄德遂以襄阳一事相告,水镜曰:‘吾观气色,已知之矣!’因问玄德曰:‘吾久闻明公大名,何故至今犹落魄不偶耶?’玄德曰:‘命运多蹇,所以至此。’水镜曰:‘不然,盖因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玄德曰:‘备虽不才,文有糜竺、简雍、孙乾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竭忠辅相,颇赖其力。’水镜曰:‘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人,若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也。’玄德曰:‘备亦尝侧身以求山谷之遗贤,奈末遇其人何?’水镜曰:‘岂不闻孔子云:‘十步之内,必有忠信,’何谓无人?’玄德曰:‘备愚昧不识,愿赐指教。’水镜曰:‘......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玄德曰:‘伏龙、凤雏何人也?’水镜先生抚掌大笑曰:‘好、好’,玄德再问时,水镜曰:‘ 天色已晚,将军可由此暂宿一宵,明日当言之。’”从书中的这段描写,可以看出这么几个问题:一,刘备屡遭败绩,急需求一高明军师辅佐自己,必定千方百计的打听寻找,可仍然不知伏龙、凤雏之名,可见这两个人在当时并非才名远播之人。二,水镜先生为将诸葛亮推销出去,可谓煞费苦心,竟然派人侦察刘备的一举一动,寻找与刘备交谈的机会。所谓他会推算、望气息,得知刘备会避难至此,完全是水镜先生在故做神秘,让刘备觉得他是个高深莫测的世外高人,他“推销”诸葛亮就容易成功。肯定是水镜先生通过关系网打听出来的,乘刘备落魄投靠刘表,又遭刘表亲属追杀逃难之际,向刘备推荐卧龙、凤雏,正如乘人饥渴,向人推荐美食香茶一样,自然较容易被人接受。又故意不立即说出伏龙、凤雏究是何人,吊足刘备胃口。还先由徐庶去投刘备,牛刀小试便取得了击败曹兵的胜利,使刘备对徐庶的才干感到钦佩,再通过徐庶先行推荐,最后由水镜先生亲自登门郑重推出这位卧龙先生。人性都是相同的,越不容易得到的,就会越感到珍贵。诸葛亮又故意摆足了架子,让刘备三顾茅庐,然后才答应出山相助,自然刘备就会对这位位“千唤万唤始出来”的卧龙先生视若拱壁,从而言听计从了。

  从书中徐庶、司马徽竭力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可以进一步证明如下几点问题:徐庶和水镜先生是诸葛亮的好朋友,他们向刘备“推销”诸葛亮的营销策略是相当成功的,使得作为买方的刘备开心地接受了他们“推销的产品”———卧龙先生诸葛亮,使得这位奇人异土能够在“三国”的舞台上大放异彩,没有酿成诸葛亮怀才不遇、老死农耕的悲剧。为什么说是徐庶、司马徽“推销”诸葛亮呢?因为司马徽、徐庶此前与刘备素未谋面,并不相识,和诸葛亮才是朋友 ;刘备与诸葛亮素末谋面,甚至连诸葛亮的名字未听过。幸得司马徽与徐庶两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让诸葛亮辅佐刘备成就了一番不朽功业,可谓用心之深、用情之厚、世所罕见。但徐庶和司马徽同样是造成“三国鼎立”分裂局面的祸首之一,因为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不可能取得荆、益二州称霸称王,最后必定在曹操甚至孙权两方势力的打击下被消灭或被降服。中国当时就没有“三国”互相牵制的情况,而只会存在曹魏和孙权两股势力,没有刘备第三方势力的干扰牵制,曹魏集团就能全力以赴的对付东吴,孙权与曹操势力对比悬殊,很快就会被曹操并吞而统一,中国的历史就要改写。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诸葛亮就没有三国的长期分裂局面。

  其次,伏龙与凤骓虽然有才,却被司马徽、徐废夸大了,这也是搞推销人士的惯用手法,仔细研读《三国演义》,就会发现:司马徽、徐庶口中的诸葛亮、庞统和诸葛亮、庞统在此后的表现并不相符,令人强烈感到言过其实。先说诸葛亮吧,第三十六回写道:“(徐)庶勒马谓玄德曰:‘某因心绪如麻,忘却一语,此间存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玄德曰:‘敢烦元直(徐庶字)为备请来相见。’庶曰:‘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玄德曰:‘此人比先生何如?’庶曰:‘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第三十五回,水镜先生司马徽在自己家中第一次对刘备是这样说的,“水镜曰:‘今天下之奇才尽在于此,公当往求之。’玄德急问曰:‘奇才安在?果系何人?’”水镜又曰:‘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第三十七回,水镜亲往刘备处,又特意谈及请诸葛亮一事.“(司马)徽曰:‘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颖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剌史郡守。’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尝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时云长在侧曰:‘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孔明自比两人,毋乃太过?’徽笑曰:‘以吾观之,不当比此两人,我欲另以两人比之。’云长曰:‘那两人?’徽曰:‘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众皆愕然”。徐庶和司马徽两人一致说诸葛亮堪比兴周的姜子牙和兴汉的张良,这是在为诸葛亮吹牛,姜子牙辅助周武王推翻了商纣王,建立了大周王朝,传承了八百年之久,张良辅佐汉高祖打倒了暴秦,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开创了汉朝的四百年天下。而诸葛亮没有辅佐刘备消灭曹魏、平定东吴,统一中国、重兴汉室。将他与姜子牙、张良相比,岂不令人笑掉大牙?就是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也不恰当,当然他给自己定位不能成为一统天下之才,只能是诸侯国的辅臣还算是有自知之明,但也夸大了。因为管仲辅助齐恒公成为春秋战国时“五霸”之首,是当时各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各国均以齐国马首是瞻。乐毅辅佐燕国打败了不可一世、横行一时的齐国,还差点将齐国灭了。而诸葛亮辅佐刘备在四川创立的蜀国是当时三国中地盘最小、人口最少、实力最弱的一个国家,而且是三国中最先被灭亡的。可见诸葛亮那流传千古的大名是靠当时的朋友,特别是此后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先生的大笔炒作出来的。让他成为了一个在千百年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传奇伟人。由此可见,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是何等的强大!

  其实,诸葛亮的才能可能与当时的曹魏、孙吴的一些著名谋臣如郭嘉、程昱、司马懿、周瑜、鲁肃、陆逊等在伯仲之间,最多也就是稍胜一筹而已,从书中后半部分司马懿始终能与他维持不败之局就可见一班。如果确实象司马徽、徐庶口中和罗贯中笔下所宣扬的那样有经天纬地之才,何以蜀始终未能消灭或大胜魏、吴两国呢?实践驳倒空谈、事实胜于雄辨!笔者在拙作《春草集》诗集中曾有诗云:“诸葛大才嫌夸张,只能守土难开疆,六出祁山无动绩,汉室未兴蜀先亡!”诗虽俚俗,但表达的却是实情。

  而那个被司马徽、徐庶夸成与卧龙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更是不堪,他在《三国演义》中除赤壁之战向曹操献过“连环计”,教曹操用铁链将几十条战船锁成一排外,并没有任何辉煌的战功和杰出的表现。相反,在进军四川时,竟然中了刘璋手下一个不太出名的将领张任之计,在落凤坡中了埋伏,被乱箭射死。当年笔者看到这里,不禁对这个所谓“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的凤雏先生庞统嗤之以鼻,一个无名之辈的张任都可轻易将他置于死地,还谈什么“可安天下”?庞统的死给了吹牛大王司马徽、徐庶一记响亮的耳光!也是《三国演义》少有的一处败笔!

  而那位卧龙先生诸葛亮同样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尽管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终究没能象司马徽、徐庶所讲那样“可安天下”。司马徽去刘备寓所见过刘备后,临走叹道:“卧龙虽得其主、未得其时,惜哉!”也就是企图将卧龙未能取得如他们所次嘘的功业时予留伏笔,推给“未得其时”,这是一种无奈的推诿!无法令人信服!固然时势能够造就英雄,但英雄同样能开创时势。当年姜子牙、张良分别辅佐姬发、刘邦打天下,也不一帆风顺,同样是困难重重。越困难越显出才能的可贵,庸才往往为困难所困,而智者却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如果“天时”可以决定一切,历朝历代的成功人士都可以不去艰苦努力,不用去找才高学博之人做帮手、做老师,只需坐等天时的眷顾就可以了?为什么同样的天时,袁绍失败了而曹操却成功了?同样的天时,为什么刘璋失去了四川刘备却获得了四川?什么是“时”?“时”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你成功了就是得了“时”,不成功就是不得“时”。将失败委诸不得“时”是消极的诿过行为,懦弱的无奈表现。所以说,孔明未能取得象姜尚、张良那样的成功是因“未得其时”,只是小说家的一种写作手法,事实应当是孔明的才干不如姜尚、张良而已。

  (二)诸葛亮的才能只适合刘备使用

  本文在前面就说了,东汉末年、中原逐鹿、诸雄争霸,谋臣军师之类的人才可以说是弥足珍贵的,每位豪强都会想尽办法网罗尽可能多的人才,而有这种才能的人也会极力抓住每个有利的时机去寻找一位明主,以便自已有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诸葛亮这么有才,完全可以北投曹操或东依孙权,这两股势力是当时最为强大、最有可能统一天下、最起码可以笃定称霸一方的势力。诸葛亮去辅佐他们,完全可以实现自已济世安天下的壮志宏愿;或者还可就近投靠刘表,往西投奔益州刘璋,都是作为一个谋士不错的选择。为什么诸葛亮没有去投靠这些人,反而去辅助一位闯荡多年,没有打下一块可以安身立命的地盘,今日投靠这个、明日投靠那个,一直寄人篱下、苟且度曰的刘备呢?

  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对此发表的见解与其他一些专家学者的看法大同小异,基本上都认为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曹操、孙权手下谋士如云,能人甚多,而且他们两个发迹得快,早已事业有成。曹操在北方中原、孙权在江南六郡都已经站稳了脚跟,开辟了自己的基业,事实已经证明他们原来那些谋士的辅佐是卓有成效的。诸葛亮再去投靠很可能得不到重用。二是诸葛亮是个熟读孔孟之道的儒生,有着浓厚的忠君兴汉思想,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专权欺君;孙权呢,托父兄余荫,创下江南六郡这块基业,只做着“割据一方、称王称霸”的美梦,和诸葛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不相同,所谓“道不同则不相与谋”。所以诸葛亮是不会选择曹操和孙权做辅助对象的。刘表和刘璋呢,虽是汉室宗亲,可目光短浅,秉性暗弱,不能任贤用能,只想守住自己原有的”一亩三分地”,不会想去发展基业,更没有匡扶汉室的宏愿,孔明如去投靠,简直是明珠暗投,决难有所作为。所以这两人也非孔明心目中的好主人。而刘备呢,虽然目前未创下基业,可他却有大志,屡遭败绩并不气绥,在汉室宗亲中可谓少有而难得之人。而且目前寄人篱下,身边并无得力谋士,“物以稀为贵”,这样的人正是孔明认为前去投靠可以大显身手的“明主”,所以他选择了辅佐刘备。

  以上两条归纳,笔者大多同意,但认为孔明并非有”忠君兴汉”思想的儒生,也并不嫌弃割据称霸的孙权,因为他辅佐刘备也是要在四川割据称霸,而且终孔明一生都主张要东和孙权,和他一起共抗曹魏。即使在孙权夺走荆州、杀害关羽,打败刘备致使他死在白帝城之后,孔明仍然未改联合孙权的初衷。如果孔明是个满脑子”忠君兴汉”思想的人,“君国之仇、不共戴天”,他应该视孙权为死敌才对。所以易中天先生以上所提出的第二点理由笔者不能完全苟同。

  而且笔者认为孔明之所以选择辅佐刘备,还有第三条易中天等专家没有提到理由,那就是孔明所精心设计的创业规划“隆中对”只适合刘备,并不适合曹操、孙权,也不适合刘表、刘璋。因为“隆中对”的核心是承认曹操和孙权的地位已不可撼动,建议刘备应该“先取荆州为家,后取四川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戌,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大业成,汉室可兴矣。”可以看出,这个“隆中对”的战略宏图几乎是给刘备量身定做的,既不适合曹操,也不适合孙权,更不适合刘表和刘璋。因为曹操的既定策略是先统一北方中原,再平定江南,进而占有荆、益,统一全国。孙权则是接受鲁肃建议:先巩固江南六郡,再占领荆州,“竟长江之所极而据守之。”刘表、刘璋两人前面已经谈到,刘表只想守住荆州,不会想去攻占益州;而刘璋呢,则一心守住益州,决不敢有染指荆州之心。因此孔明的“隆中对”这四个人都不会去接受。俗话说:“红粉赠与佳人,宝剑送给壮士”,送东西要选择愿意接受、适合接受之人。孔明的“隆中对”是个宏伟的创业战略、开国宏图,更要选择适合这个战略宏图的“明主”,这也是为什么孔明不选择投靠别人,只投靠刘备的主要原因,因为只有刘备才会接受、也喜欢接受这个“隆中对”。

  (三)“隆中对”的失误之处

  前文谈到了孔明为刘备规划了一个“隆中对”的战略宏图,刘备高兴地接受了。这个“隆中对”的核心内容就是先取荆州,后取益州,以创王霸之业,也就是选择曹操、孙权两股势力尚未覆盖的薄弱环节而占领作为基业。还有一点极其重要的战略企图就是“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后来刘备也果然执行了这一战略宏图,先取得了荆州,进一步去攻占了益州,然后创立了蜀国。在四川先后称王称帝,风光一世、辉映千秋!可谓都是从孔明的“隆中对”得来。也就是说刘备确实从“隆中对”里获利不少、得益良多。然而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孔明虽然是位少有的智者,他所设计的“隆中对”也不亏是个伟大的蓝图、智慧的结晶,实施的结果让刘备得以从一个贩屦织席的升斗小民成了一方霸主、一国帝王。可也因“隆中对”的一处失误,使蜀国遭到了最惨痛的损失,先是荆州失陷、关羽被杀;后来又让刘备遭受了有生以来最严重的失败,致使举国精锐几乎丧失殆尽,最后连刘备自己也在白帝城一命呜呼、撒手尘寰!虽然主要是刘备刚愎自用、不懂装懂所导致的后果,但也和“隆中对”这个基本国策的一处失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刘备来说,真可谓“成也‘隆中对’败也‘隆中对’了”!

  看到这里,可能有的读者就要质疑,甚至要开骂了:“你这笔者大概不学无术,竟敢信口雌黄?‘隆中对’乃是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天下的战略宏图,是他呕心沥血、深思熟虑的智慧结晶,多少专家学者不但予以了肯定,并且极口赞扬,正因有了“隆中对”才有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才使刘备成就了足以流传千古的不朽功业。因此,“隆中对”应该和《三国演义》一样彪炳史册、流传不朽才对;刘备夷陵之战的败亡,乃是他不善用兵又一意孤行所导致的,与“隆中对”何干?你怎能说成是“隆中对”的一处失误所造成的呢?

  请大家不要着急,听笔者慢慢道来,凡事应该善于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能盲目的跟着一些“专家、大师”转,随着他们的调子起舞。有二句古话叫“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那些专家学者虽然是智者,也难兔有失误之处,只要没有达到“圣贤”的级别,怎会没有疏忽过错之时呢?孔明尚有“失街亭”之误,那些专家学者们就能做到完美无缺?笔者虽是愚者,却不愿盲从,凡事都喜欢有自己的独特看法。或许会有“一得”之时吧?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孔明的“隆中对”有两个要点,就是“得荆州”与“和孙权”,这两者都非常重要,是孔明为刘备所规划的立国战略思想的精髓,因为只有得了荆州,才能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又因为只有“东和孙权”,才不至于两面受敌,才能集中精力“北拒曹操”。所以孔明强调要“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又说对孙权的态度是“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说这两处都是“隆中对”极其重要、不可偏废的内容。可是仔细分析,这两处要点又是自相矛盾、相互冲突的,也就潜伏着巨大危机。因为从书中可以看到,荆州乃是一处兵家必争,军事上的战略要地。不但曹操想平定江南、统一全国先要取得荆州,就是对孙吴也是至关重要、势在必得之处。孙权方面也将夺取荆州作为基本国策。《三国演义》的第四十二回,鲁肃给孙权提出了“东吴版的隆中对”,就是要孙权一定要取得荆州,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士民殷富,吾若据而守之,此帝王之资也。”认为东吴必须“竞长江之极而据守之。”的确,荆州地处东吴上游,是东吴的重要屏障,东吴占有了荆州,国家安全才有可靠保障,若被其他他势力控制了荆州,即对东吴是个重大威胁,所以荆州对东吴的存亡兴衰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东吴誓死必争之地。周瑜与刘备方面自“赤壁之战”结束后,就围绕着荆州的归属展开了激烈斗争,双方都使出了浑身的解数。周瑜与孙权为了夺取荆州,甚至密谋使“美人计”,用孙权的妹妹孙郡主做为诱饵,诱使刘备来东吴招亲。书中第五十四回写道:“瑜谓鲁肃曰:‘吾计成矣!使刘备束手就缚,荆州反掌可得。’肃曰:‘计将安出?’瑜曰:‘刘备丧妻,必将续娶,主公有一妹,极其刚勇,侍婢数百,居常带刀,房中军器,摆列通满,虽男子不及。我 书主公,教人去荆州为媒,说刘备来入赘,赚到南徐,妻子不能勾得、幽囚在狱中,却使人去讨荆州换刘备......”虽然后来因孔明的智谋,使得周瑜与孙权的“美人计”弄假成真,致使孙权的妹妹真的嫁给了刘备,荆州又没换回来。第六十一回孙权方面趁刘备应刘璋之邀,率军远赴四川,又派人送密信给孙郡主,谎称她母亲吴国太病危,要孙郡主速回东吴探视,顺便将刘备儿子阿斗带来,想用阿斗做人质换回荆州,虽然后来被赵云截江救回阿斗,东吴计谋又落空。但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东吴对荆州是志在必得,不择手段。

  所以,“隆中对”既想“得荆州”,又想“和孙权”,几乎是不可能的,“得荆州”与“和孙权”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两个选项。你与人家争荆州又想与人家“和”,这可能吗?这难道不是“隆中对”的一处失误吗?最后也果然因为争夺荆州,致使蜀、吴两国刀兵相见,造成孙吴方面以武力夺取荆州,全歼荆州蜀军,还杀了刘备的结义兄弟、得力虎将关羽,使两国关系造成了难以弥合的裂痕,“和孙权”也成了一句纸上谈兵的空话!此后刘备兴倾国之兵讨伐东吴,要报“夺荆州、杀关羽”之仇,又被东吴主将陆逊火烧连营,蜀国受到重创,连刘备也败死在白帝城。这可以说,都是因为“隆中对”将“得荆州”与“和孙权”并列为基本国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也许有人会说,因为荆州对刘备方面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孔明的“隆中对”才会将荆州列为必争之地。我们不妨来看看,孔明在“隆中对”里是怎样说的:“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请大家注意,孔明在这里提到拥有荆州的好处是“待天下有变”,可以从荆州出兵宛洛争夺天下。这“待天下有变”是前提条件,换句话说“若天下没有变”则荆州的好处就发挥不出来。而这“待天下有变”的前提条件是未知数,不一定会出现,但荆州是孙权方面必争之地,必然遭受东吴武力争夺的刀兵之祸。以一个“不一定会出现”的好处来承担必定遭受的战争实祸,似乎不是明智之举。就好比有人告诉你:“你如果去坐十年牢,就可能会封你做一个万户侯,但无法保证。”你愿意去做吗?这种以遭受实实在在的苦难去换取虚无漂渺之利益的做法是智者所不为的。荆州的情况与此类似,孔明却让刘备去做了,这能说不是一种失误吗?

  再说,能争得天下不一定需要拥有荆州,占有荆州者也不一定能争得天下。春秋战国时七国争雄,没有占有荆州的秦国统一了天下,占有荆州的楚国却灭亡了。汉高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刘邦后来依托关中、四川之地,在没有占有荆州的情况下,也照样争得了天下。孙权方面夺取了荆州,最后不是也没有夺取天下,而是被司马炎灭掉了吗?可见,只要有实力,有合适的时机,有良好的谋略,有没有荆州照样可以争得天下。那么,刘备方面又何必一定要占有荆州,让自已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呢?更何况,同时据有荆、益两地,就必将使刘备兵力分散、两面受敌,变成东战孙权、北拒曹操,这“东和孙权”只能成为一句笑话!如果说没有荆州,就无法有效的向曹魏用兵,对“汉贼”进行讨伐,那末失去荆州后,孔明的“六出祁山”及此后姜维的“九伐中原”又做何解释?难道都是在做徒劳无益的讨伐,劳民伤财的傻事吗?再说,如果荆州真的对蜀国的兴衰至关重要,为什么失去后,孔明从来就没打算要去重新夺回来呢?其实,以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力量对比,即使蜀国没有丢掉荆州,也无法从荆州出兵对曹魏进行有效的讨伐,还得时时担心东吴为了争夺荆州,乘蜀、魏交战时,在背后狠狠地捅蜀国一刀。所以占有荆州并非对蜀国最好的选择。

  而且,刘备死后,在第八十六回,孔明又派邓芝为使去吴国媾和,这时荆州已被东吴夺去,孙权就高兴地答应了。关羽和刘备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叹:“既有今曰,何必当初?”当初如未争荆州,关羽和刘备都不会死去,蜀国也不会受到夷陵之战的重创。如果当初以主动归还荆州与东吴构和,恐怕“东和孙权”就可以真正实现。所以争荆州毫无疑问是孔明的一个失误。

  (四)“六出祁山”非明智之举

  在三国时代,蜀国是一个地处偏僻、实力最弱的国家,能够自保就不错了,蜀国的上策应当是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厉兵秣马、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等到自己的力量足以讨伐曹魏了、或“待天下有变时”,就象当年越王勾践那样,迅速出兵一举制敌于死地。孔明却在前面所提的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又失去了荆州,夷陵战败、国力受到重创刚刚恢复一些时,不断地向曹魏用兵,“六出祁山”去讨伐曹魏,实非明智之举。要知道,打仗历来都是“杀人一万、自损三千”。不但要损失将土的生命,还要耗费国家和百姓大量财力。“六出祁山”需要不断地向百姓征兵以补充兵员的损伤,还要花大批粮草以供养将士和战马,又要征用不少民夫来为军队输送粮草和辎重,以及打造刀枪箭矢等作战武器。四川人口有限,要负担长期战争所造成的人力、财力损失是不堪重负的。此后姜维又继承了孔明的做法,进行了“九伐中原”,所以,蜀国已因不断的战争受到削弱,百姓因长期的重负而心生怨懑,盼望能尽快结束战争,过上安稳的生活。以致原来一直持“先平定江南、再占领益州”既定战略的曹魏,也因此改变为先消灭不断挑衅的蜀汉,致使蜀国先于吴国灭亡。而且在邓艾、钟会率领曹军进攻蜀国时,势如破竹、很快就荡平了蜀国。同时,诸葛亮也没有为蜀国培养接班的优秀后备力量,造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笔者认为,不断地发动毫无意义的战争,蜀国将才后继乏人,也是诸葛亮的一个重大失误。

  总之,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谋臣。没有他就没有刘备的蜀国、没有“三国鼎立”的局面,也就没有《三国演义》这本书。他作为丞相,将蜀国治理得非常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优秀政治家。他七擒七放孟获,让蜀国南方的少数民族长期与蜀国的汉民族和平共处。他能制造木牛流马,在几千年前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发明。至于书中说他在赤壁之战中为火烧曹军“借东风”,这是孔明掌握了观测气候变化的知识,知道即将有东风刮起,就故弄虚玄,假装能“借”东风,以鼓舞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军土气,这从第四十六回孔明“草船借箭”就可以得到证明。孔明算定近日有大雾,就事先准备了二十艘“草船”,乘着大雾,“当夜五更,(将船队)靠近曹操水寨,擂鼓呐减”。曹操因重雾迷江,不知敌军虚实,不敢轻动,遂命弓弩手共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拒敌,待船的两边都插满了曹军射来的箭支,就将船队开回了驻地。鲁肃非常佩服。孔明告诉鲁肃:“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造出十万支箭)之限”。孔明凭借自已丰富的气象知识,既然能算定三日内有大雾,自然也能算出那一天有东风,所以,东风不是他“借”来的。至于孔明在五丈原“禳星”想延长自己的生命,也是故作神秘,希望手下将士能够“畏天命”,在诸葛亮死后仍能忠于蜀国。

  但诸葛亮并不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他在曹军大举进攻新野时,并没有判断出樊城也守不住,予先做好投奔一处足以抗拒曹兵之城安身避难,而是教刘备带着全城百姓撤出新野到樊城去,等到了樊城听了曹营来劝降的徐庶所说曹军情况,才发现樊城也守不住,又带领刘备等一干将士和十几万百姓去转投襄阳,没料得襄阳因已降曹不让进城又想改投江夏。在路上曹操大军掩杀过来,造成百姓和将士的严重伤亡,连刘备老婆糜夫人也中枪重伤,跳入枯井而死。作为一个刘备言听计从的谋臣,诸葛亮是难辞其咎的。如果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就会未雨绸缪、事先摸清敌情,“知己知彼”,进行正确判断、作出妥善安排。就可避免这种不该发生的巨大损失。

  再从他失街亭、到不敢接受魏延从“子午谷奇袭曹魏”的计划,到他始终无法击溃司马懿的防御。再看“六出祁山”劳师糜饷,并没有取得什么有实质意义的战果,曹魏依旧巍然不动,反而让蜀国遭受了人力、财力甚至军民生命的重大损失与消耗。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被罗贯中中先生过度神化了,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人物之一,由此可见,罗先生的生花妙笔具有何等惊人的神奇力量!

标签: 诸葛亮的老婆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