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一生,影射了唐朝三百年的宫廷内乱史?

纵横百科 101 0

开国皇帝“李渊”的一生,影射了唐朝三百年的宫廷内乱史?

自古以来,开国皇帝一生的事迹就注定了这个王朝的兴盛与衰亡。开国皇帝能善始善终,那么这个王朝的根基必然稳固;开国皇帝要是善始恶终,那么这个王朝必然混乱不止;开国皇帝要是恶始善终,那么这个王朝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会有灭亡的结局;开国皇帝要是恶始恶终,那么这个王朝注定不会长久。

李渊就是一个善始恶终的开国皇帝,虽然李渊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却一直被历代史学家说成是无能昏庸之主,但是我们仍不能忽略李渊作为开国皇帝对于唐朝后世子孙的影响。

李渊的一生,可以说是平淡无奇,他之所以能建立唐朝,也是因为他的平淡无奇让隋文帝和隋炀帝父子二人放下了除掉他的心思,李渊的平淡无奇也正符合了《道德经》中的权谋思想,这就是李渊能建立唐朝的重要因素。

李渊自发兵反隋,再到一统天下,可以说是一马平川,但是在一统天下之后,李渊就陷入了立储的争乱之中,李渊一心想让李世民当唐朝的周公旦、召公奭,可惜李世民和李建成都各怀鬼胎。

李建成是太子,但是李世民却一心想学杨广一样成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建成也屡次提防李世民,也曾数次警告李世民不要总想着当皇帝,但是李建成还是对李世民下了毒。于是李世民就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建成,甚至还杀死李建成所有的儿子。

李渊知道之后,无限悲怆的警告李世民:“你杀了你哥哥的子孙,将来你的子孙也会自相残杀”。

没过多久,李渊在李世民的逼迫下退位了,李渊虽然退位了,但是唐朝父子兄弟姐妹相残的局面也正式开启了。

李世民登基之后,励精图治,使得唐朝逐渐强盛起来,但是李世民永远也不会想到,李世民自己越像明君,他的子孙就越想以他为榜样而杀兄弑弟篡权夺位,因为既然李世民是明君了,那么唐朝的后代子孙就会认为,明君是靠杀兄弑弟逼父而成就伟业的,就这样,唐朝三百年历史中的每一个盛世,都充斥着父子兄弟姐妹相残的事迹。

无论是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元和中兴,还是唐朝晚期的大中之治,唐朝的每一个盛世,都深藏着父子兄弟姐妹相残而篡位夺权的事迹。这一点相比汉朝、晋朝、隋朝、宋朝、明朝、清朝等朝代所成就的盛世,又是大相径庭的走向。

唐朝的盛世是靠父子兄弟姐妹相残的政变中产生的,而其他王朝的盛世都是在太平局面中造就的,这就是李渊的悲惨结局与李世民发动政变给唐朝带来的负面影响。

李世民发动政变成为明君,那么唐朝的后世子孙就会有样学样,他们就会认为,明君就是靠发动政变来造就的,就这样唐朝三百年的历史中一旦有明君出现,必然会有一段明君曾经发动政变的故事。

李渊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都被自己的儿子李世民发动政变赶下了台,那么这些作为唐朝的后世君王又怎能独善其身、善始善终,这就是李渊悲惨的结局给唐朝带来的影响。

正当唐高祖李渊准备攻打突厥时,李世民发动政变,令李渊触不及防?

有人说,唐高祖李渊曾向突厥称臣,直到李世民登基才不向突厥称臣,这个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唐高祖武德九年,突厥彻底分裂,于是李渊派使臣去突厥,并且在出使文书上,李渊在突厥可汗面前自称君,反称突厥可汗为唐朝的臣子,突厥可汗听说此话就说:“李渊为何要自称君,称我突厥为臣子呢?”

当时突厥可汗很生气,于是就派使臣去唐朝质问李渊,可惜当突厥使臣刚到唐朝时,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突厥使臣看到这一幕之后,就觉得没有必要去见李渊了,于是就回到突厥将李世民篡位的消息告诉突厥可汗,突厥可汗见到唐朝内乱,就迅速派兵攻打唐朝,这就是著名的‘李世民智退突厥’的典故的由来。

那么说到这里,我们就要谈谈,李渊为何敢在突厥可汗面前自称君,还要贬突厥可汗是唐朝的臣子?

其实,这很好理解,李渊在武德九年在突厥面前自称君,而李渊早在武德六年就已经统一中原了,所以说,李渊当时已经一统天下长达三年了,因此李渊贬突厥可汗为唐朝的臣子,是因为唐朝在经过三年的休养生息,在加上突厥在这三年已经彻底分裂,李渊自认为已经无需再向突厥可汗称臣了,李渊的这一做法恰好说明李渊已经开始准备效仿隋文帝攻打突厥了,可是正当李渊准备攻打突厥时,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使得攻打突厥的计划延迟了十余年。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李渊正准备策划攻打突厥,而李渊选择的攻打突厥的主将很有可能就是李世民,所以当李世民发动政变时,李渊可以说是万万没想到的,李世民的举动更是令李渊触不及防。

如果当时李世民没有逞一时之快,或许唐朝向突厥称臣的时间就会提前结束了,但是李世民没有给李渊攻打突厥的时间,李世民登基后,迫于突厥的压力,李世民不得已之下再次向突厥称臣。最后,李世民和李渊一样,同样趁突厥闹分裂的时候,趁机派兵攻打了突厥,于是世人因为李世民的功绩,便逐渐淡忘了李渊曾反让突厥向唐朝称臣的事迹。

关于李渊在武德九年让突厥向唐朝称臣的事迹,没有记载在汉族史籍中,反倒在突厥史籍中却记载了李渊在武德九年让突厥向唐朝称臣的事迹,这不得不说,李世民掩盖李渊历史功绩的手段是不遗余力、不择手段的。

李世民杀死十个侄子之后,李渊不是诅咒李世民,而是警告李世民?有人说,李世民杀死十个侄子,李渊就诅咒李世民的儿子也会自相残杀,其实这是大错特错,这是崇拜李世民的学者的一厢情愿。李渊告诉李世民的话,不是诅咒,而是一句警告,因为,中国自先秦时期,就有灭人子孙而祸及后代的警语。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弑兄杀弟。带兵直逼李渊,要节制天下兵马。李渊知道老二控制了局面,不得已让出兵权。李渊希望李世民放过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和李元吉的五个儿子,李世民不顾李渊苦苦哀求,杀了十个侄子。李渊看着十个亲孙子被亲儿子所杀,对李世民发出了无限悲怆的警告:“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是!”

某些人看到这里就认为李渊是在诅咒李世民,其实这不是诅咒,而是政治常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作为开国皇帝的李渊是有一定的政治远见的,所以李渊是知道皇帝弑兄杀弟夺位一旦成为现实,那么子孙后代都会去效仿,以李世民为榜样弑兄杀弟逼父,事实证明,唐朝三百年的历史中,都有弑兄杀弟逼父的影子。

李渊身为唐朝的开国皇帝,对国家未来的规划是有一定的政治远见的,自古开国皇帝的一生,就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李渊一生的结局,就是在儿子们的自相残杀中被迫退位,那也就意味着唐朝将来的走向就是在父子兄弟自相残杀中走向兴盛和衰亡。

自古以来,政治斗争都有一个因果规律,李世民靠弑兄杀弟夺位,那么李世民的儿子将来也会有样学样,依靠弑兄杀弟夺取权位,作为开国皇帝的李渊不会连这点政治常识都不懂的。

其实唐朝的兴衰,就是对李渊一生的总结,唐朝的兴盛都是在混乱中兴盛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元和中兴、大中之治等等唐朝一系列的盛世,都充斥着父子兄弟相残的事迹,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是李世民一手塑造的唐朝皇室悲剧,李世民靠弑兄杀弟夺位,李世民的子孙便会有样学样,以李世民为榜样弑兄杀弟夺位,这不得不说,李渊的警告已经变成了事实,这不光在李世民儿子的身上体现出来了,同时也在整个唐朝三百年的历史中表露无遗,唐朝弑兄杀弟逼父的成为了一个家族传统,这是李世民无法预料的,但是只有李渊深知这个政治规律。

所以说,李渊不是在诅咒李世民,而是在警告李世民,而李世民直到晚年才明白自己父亲李渊的那句警告,可惜已经为时已晚,唐朝的弑兄杀弟逼父的局面已经不是李世民能改变的了,因为这是李世民一手造成的,正所谓“开头容易,收手更难”,李世民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就注定唐朝会在父子兄弟相残中走向灭亡,纵使是开国皇帝李渊也只能无限悲怆的警告。

李渊想让李世民当周公,可是李世民偏偏要学杨广?

有人说,玄武门之变都是李渊的错,因为李渊给了李世民太多的权力,也有人说,李渊愧对李世民,才给了李世民这么多的权力,其实这不完全对。

李渊实际上是想让李世民当唐朝的周公旦,李世民的在唐朝开国之时的地位,就相当于周朝的周公旦。周公旦在周文王时被封为太宰(宰相),在周武王时被封为太傅,周公旦的地位可以说是在周朝宗室中仅次于周武王的人了。而李世民也是如此,李世民在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的时候,又被李渊封为尚书令,这就是仅次于李建成的地位。

李渊一心想让李世民当唐朝的周公旦、召公奭,可惜李世民和李建成都各怀鬼胎。李建成是太子,但是李世民却一心想学杨广一样成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建成也屡次提防李世民,也曾数次警告李世民不要总想着当皇帝,但是李建成还是对李世民下了毒。于是李世民就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建成,甚至还杀死李建成所有的儿子。

李世民与李建成兄弟间的不和,注定了李渊的想让李世民当唐朝周公的设想只是一句笑谈。

司马光《资治通鉴》:“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太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已,犹为愈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

司马光的这句话,很有深意的拿李渊与周文王相比,这就充分说明司马光也认为,李渊提拔李世民的做法,就是与周文王提拔周公旦的做法是一样的,司马光还拿李建成与吴太伯相比,又拿李世民与“子臧”相比,这就意味着,司马光也认为,玄武门之变的发生不是李渊一个人的错,主要是因为,李渊没有周文王的英明,李建成没有吴太伯的贤良,李世民没有子臧的节操。

现在有许多人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责任全在李渊,因为李渊给了李世民太多的权力和地位,却又处处维护太子打压李世民,从而导致玄武门之变爆发,其实这一切都是某些人想掩盖李世民野心的说辞。

李渊其实是想让李世民作周公,李渊更是希望李世民将来能像周公辅佐周武王一样,尽忠职守的辅佐李世民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可惜李渊的良苦用心没有得到李世民的谅解,因为李世民心中的偶像不是周公,而是李世民的表叔隋炀帝杨广,李世民认为当年杨广也是二儿子,如果不是杨广迫害自己的哥哥杨勇,怎会继承隋文帝的帝位,李世民心想自己的处境和当年的隋炀帝很像,再加上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已经给了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除了皇帝和太子之外,没有人的权力比他还大了,而当年的隋炀帝杨广也是功高震主、地位非凡才迫害开始太子杨勇的,所以隋炀帝的上位史便成为了李世民发动政变的借口。

其实按照李渊的规划,他是想让李世民学周公的,当初周文王封姬发为太子,又封姬旦为太宰,在周朝的制度中,太子就是储君,而太宰就是宰相,太宰的地位仅次于位列三公的太师、太傅、太保,周文王去世后,周武王又封姬旦为太傅并兼任太宰,当时姬旦的太傅一职在三公之中仅次于太师姜子牙,再加上姬旦有兼任太宰一职,姬旦的权力可以说是仅次于周天子了,周武王去世后,三监之乱爆发,为了巩固姬旦的地位,姜子牙卸任太师一职,独自前往东夷之地平定叛乱,而太师一职交由姬旦接任,再加上姬旦假天子之位,此时周公旦已经是至高无上了,但是周公摄政七年之后,仍是将大权还给了自己哥哥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周公姬旦没有贪念权位的意思,所以最后周朝的天下依然是周武王的子孙来继承的。

李渊对李世民的宠爱,就相当于周文王对姬旦的宠爱,李渊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就相当于周文王封姬旦为太宰。其实李渊的意图一直都是希望李世民能尽忠职守的辅佐李建成,李渊是把李世民当做唐朝的周公来培养的,李渊打压李世民就是提醒李世民不要总想着篡位坐皇帝,李渊更要告诉李世民他将来的职业就是辅佐李建成成为好皇帝。

李渊不断的提拔李世民,就是希望李世民能成为唐朝的周公。

不过李渊对李世民的殷殷期盼最后成为了一场悲剧,事实证明,李世民不想作周公,而是想学隋炀帝杨广一样弑兄篡位,关于这一点,到底是李渊看错了李世民,还是李渊有愧于李世民,也只剩下一场悲剧了。

李渊要求李世民学做唐朝的周公旦,李世民说周公旦也曾弑兄杀弟?

李渊要求李世民学做唐朝的周公旦,李渊去世二十年后,李世民就说,周公旦也曾弑兄杀弟(诛杀兄长管叔鲜、贬谪弟弟蔡叔度),与他李世民诛杀李建成、李玄吉是一个道理,李世民为何如此说呢?

据传,李渊开国之初,李渊在甘肃天水老家的“老子墓”旁边建造了“老子祠”,后来又在“周公旦”过去的旧居“岐山·卷阿”修建了周公庙,随即李渊就册封“周公旦”为文圣、以孔子为配享。后来,李世民就随即自称自己是“武祖·姜太公”的化身,李世民的意图是想当唐朝的开国第一功臣,不久,李世民借用自己是姜太公化身的名义,迅速成为百姓心中的唐朝开国第一功臣。

反观,李渊却一直想把李世民培养成辅佐李建成的周公旦,李世民登基后明白了此事,就立刻在“姜太公”过去的旧居“渭水·磻溪”修建了太公庙(太公尚父庙),随即就尊奉姜太公为武圣、以张良配享。就在李渊去世二十年后,李世民已经步入晚年,当时又有人批判李世民有弑兄杀弟之罪,李世民就大骂“房玄龄”道:“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为,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

李世民对房玄龄说的这句话可以证明,当时李世民是知道自己的生父李渊是想让他当唐朝的周公旦,于是李世民就提醒“房玄龄”当初周公旦也曾经是弑兄杀弟来安定天下的圣人,当时,李世民就是用这句话说服房玄龄逼迫史官篡改了“李渊创业开国”的历史功勋。

我们可以这么说,李渊要求李世民当唐朝的第一忠臣(守国第一功臣)“周公旦”,李世民却反过来却要当唐朝的开国第一功臣“姜太公”。因此李世民登基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罢黜了“周公旦”的文圣封号,李世民反尊“孔子”为文圣、以“颜回”配享,周公旦自春秋战国时期到唐朝初期担任了中国一千多年的文圣,却自李世民登基后,周公旦的文圣封号彻底被罢黜,直到一千年后的明朝时期,嘉靖皇帝朱厚熜才正式册封“周公旦”为“元圣·文宪王”,由此可知,李世民罢黜周公旦的文圣封号,就是为了告诉天下人,他李世民永远不会去当唐朝的周公旦,他李世民永远是“武祖神·姜太公”的化身,这就是李渊要求李世民当唐朝的周公旦,所引发的“周公旦”与“孔子”的文圣之争。

从中也侧重说明,就是因为李渊要求李世民学做唐朝的周公旦,李世民才大骂道:“周公旦也曾经是靠弑兄杀弟,来安定天下的圣人。”

司马光曰:李渊当如周文王,李建成当作吴太伯,李世民应学曹子臧?李渊一心想让李世民当唐朝的周公旦,李渊也要求李建成多像周武王一样善待自己的弟弟们,可是李建成始终怀疑李世民想篡夺太子之位,李建成的小名是“毗沙门”也就是“唐玄宗”所尊奉的保佑唐朝武运昌隆的“军神·毗沙门天王”的别称,李世民也自称自己是“武祖·姜太公”的化身而想当唐朝的开国第一功臣,李建成想当唐朝的第二任皇帝,李世民想当唐朝的开国第一功臣,最终李世民凭借开国第一功当上了唐朝的第二任皇帝,李渊想让李世民当唐朝的周公旦的计划自此成为笑谈、讽语。

所以,司马光《资治通鉴》载:【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太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已,犹为愈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

司马光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李渊若有周文王的英明,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二人就会像“周武王、周公旦、毕公高”一样互帮互助,不会自相残杀了;李建成若有吴太伯的贤良,李世民就不会嫉恨自己的哥哥李建成了;李世民如果有“曹子臧”一样的气节,李建成就不会怀疑李世民想篡夺太子之位了。】

司马光之所以如此评价了李渊,就是因为李渊培养自己儿子的做法与周文王是一样的。周文王在世时,册立周武王为太子,以姜太公为太师,再格外提拔周公旦为太宰;李渊在位时,册立李建成为太子,以裴寂为开国丞相,再格外提拔李世民为尚书令、天策上将,这些做法就与周文王尊尊亲亲的战略等同。周文王去世后,周武王继续以姜太公为太师,再一次格外提拔周公旦为“太傅”兼领太宰,另外周武王还格外提拔召公奭为太保、毕公高为大司马,周武王这样的安排,才是李渊希望自己百年之后“李建成”能够善待自己弟弟们的原因,但是李渊失败了,所以司马光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司马光认为李渊的做法可当比周文王的尊尊亲亲。

司马光之所以如此评价李建成,就是因为李建成与吴太伯很像,李建成和吴太伯都是嫡长子,吴太伯深知自己的父亲周太王喜欢“季历”,于是吴太伯就主动将太子之位让给了季历,还带着自己的另一个同母弟“仲雍”远走他乡,避免日后吴太伯自己和仲雍与季历之间发生兄弟相残的悲剧,而吴太伯的举动正是李建成所做不到的,所以司马光就拿李建成与吴太伯相比。

司马光之所以如此评价李世民,就是因为“曹子臧”和李世民一样都是被自己父亲所称道的儿子,据传,曹子臧的父亲“曹宣公”也曾说过要让“曹子臧”继承曹国国君之位,可是曹宣公去世后,曹子臧趁机离开了曹国,至死都不愿意回曹国继承君位,后来曹子臧的兄弟“曹成公”杀死太子自立,曹国臣民欲废除曹成公,继续拥立“曹子臧”即位,可是曹子臧随即拒绝回国继位,再后来,各国诸侯和曹国人都认为新立的曹君不义,晋国抓住曹成公,想要让周天子立子臧为曹君,子臧离开曹国,以成全曹君继续在位。后世赞颂子臧让国之举,称赞子臧为节士,常以“子臧之节”、“子臧辞国”赞颂品德高尚的人。反观,李世民的背景就和曹子臧一样,李世民常说,李渊本想让他当太子的,可是李建成是嫡长子所以没有立他为太子,李世民就以此为借口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由此可知,司马光将李世民比作曹子臧,救是为了日后让那些贤明的皇子多学学曹子臧,而不要去学李世民。

因为司马光深知,围绕唐朝三百年的宫廷内乱,都是因为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开了一个犯上作乱的先河,从而导致唐朝的每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盛世、元和中兴、大中暂治)都充斥着父子兄弟相残的宫廷悲剧,因此司马光才感叹:“李渊当如周文王,李建成当作吴太伯,李世民当学曹子臧,倘若如此,唐朝将会更加强大。”

李渊警告李世民,莫忘“北魏帝王”为何少有善终者?有人说,李世民杀死十个侄子,李渊就诅咒李世民的儿子也会自相残杀,其实这是大错特错,这是崇拜李世民的学者的一厢情愿。李渊告诉李世民的话,不是诅咒,而是一句警告,因为,中国自先秦时期,就有灭人子孙而祸及后代的警语。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弑兄杀弟。带兵直逼李渊,要节制天下兵马。李渊知道老二控制了局面,不得已让出兵权。李渊希望李世民放过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和李元吉的五个儿子,李世民不顾李渊苦苦哀求,杀了十个侄子。李渊看着十个亲孙子被亲儿子所杀,对李世民发出了无限悲怆的警告:“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是!”

某些人看到这里就认为李渊是在诅咒李世民,其实这不是诅咒,而是政治常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作为开国皇帝的李渊是有一定的政治远见的,所以李渊是知道皇帝弑兄杀弟夺位一旦成为现实,那么子孙后代都会去效仿,以李世民为榜样弑兄杀弟逼父,事实证明,唐朝三百年的历史中,都有弑兄杀弟逼父的影子。

陇西李氏自北魏道武帝开始就已经是辅佐北魏帝王的政治世家,但是北魏皇帝却少有善终者,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就是被自己儿子杀害的,后来北魏的数代帝王皆是在政变中被害,而作为当时北魏王朝中最重要的政治世家陇西李氏,也曾经数次经历北魏王朝在皇位更迭中的政变,因此作为陇西李氏的领袖人物的李渊,是深知北魏王朝是为何被高欢和宇文泰所灭的,当李渊看到自己的儿子为了争夺皇位而自相残杀时,李渊就警告李世民,将来你的子孙也会和李建成、李元吉的子孙一样的下场,结果事情果真如此发展了,唐朝建国的三百年间,李世民的子孙自相残杀,结果加重了“军阀”专政和“宦官”乱政的现象。

当初北魏王朝也是如此,北魏道武帝被杀之后,北魏的宦官就开始弑君乱政,北魏最伟大的皇帝“拓跋焘”就是死于宦官乱政,之后北魏王朝的历代帝王都在朝不保夕的当着皇帝,他们都在担心自己会死于政变,最后北魏也在“军阀”专政中灭亡。李渊看到李世民弑兄篡位,也只好警告李世民:“别以为你杀死李建成、李元吉的子孙,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将来你的子孙还会和他们一样的下场。”

李渊身为唐朝的开国皇帝,对国家未来的规划是有一定的政治远见的,自古开国皇帝的一生,就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李渊一生的结局,就是在儿子们的自相残杀中被迫退位,那也就意味着唐朝将来的走向就是在父子兄弟自相残杀中走向兴盛和衰亡。

自古以来,政治斗争都有一个因果规律,李世民靠弑兄杀弟夺位,那么李世民的儿子将来也会有样学样,依靠弑兄杀弟夺取权位,作为开国皇帝的李渊不会连这点政治常识都不懂的。

其实唐朝的兴衰,就是对李渊一生的总结,唐朝的兴盛都是在混乱中兴盛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元和中兴、大中之治等等唐朝一系列的盛世,都充斥着父子兄弟相残的事迹,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是李世民一手塑造的唐朝皇室悲剧,李世民靠弑兄杀弟夺位,李世民的子孙便会有样学样,以李世民为榜样弑兄杀弟夺位,这不得不说,李渊的警告已经变成了事实,这不光在李世民儿子的身上体现出来了,同时也在整个唐朝三百年的历史中表露无遗,唐朝弑兄杀弟逼父的成为了一个家族传统,这是李世民无法预料的,但是只有李渊深知这个政治规律。

所以说,李渊不是在诅咒李世民,而是在警告李世民,而李世民直到晚年才明白自己父亲李渊的那句警告,可惜已经为时已晚,唐朝的弑兄杀弟逼父的局面已经不是李世民能改变的了,因为这是李世民一手造成的,正所谓“开头容易,收手更难”,李世民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就注定唐朝会在父子兄弟相残中走向灭亡,纵使是开国皇帝李渊也只能无限悲怆的警告。

李渊警告李世民,历朝历代的衰败,都是从皇室自相残杀开始的?有人说,李世民杀死十个侄子,李渊就诅咒李世民的儿子也会自相残杀,其实这是大错特错,这是崇拜李世民的学者的一厢情愿。李渊告诉李世民的话,不是诅咒,而是一句警告,因为,中国自先秦时期,就有灭人子孙而祸及后代的警语。

而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历史中,自夏朝开始到清朝,每一个王朝的衰败都是从皇室自相残杀开始的

夏启听信大儿子太康之言杀死自己的小儿子武观,夏朝大乱开始,夏启死后,有穷氏、伯明氏作乱。

商朝实行兄终弟及结果出现皇位之争,之后商朝不到一百年,就开始出现了诸侯争霸的事情,商朝只好通过不断迁都来加强自己的王权。

周朝开国没多久就出现“三监之乱”,周朝建国仅五十多年,鲁国国君“鲁魏公”弑君篡位,周昭王也应连年征战而不明不白的死去,结果加重了礼崩乐坏的现象。

汉朝建国没多久,就出现“后宫”干政、外戚专权的现象,结果汉朝就在后宫干政、外戚专权中兴盛和衰败。

宋朝建国之初,国家平稳,虽有烛光釜影的传说,宋朝很少出现皇位之争,但是宋太宗由于过分的虐待宋太祖的子孙,所以宋朝历代帝王都曾因子嗣稀少,而出现“立嗣之辩”。

明朝建国没多久就出现靖难之役,所以明朝最后也因过分“圈养”皇室宗亲,最终导致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朱元璋依靠“红巾军”起义而建国,所以明朝最后也亡于“闯王起义”。

清朝一开始入主中原而建国,就出现“主幼臣强”的现象,当时就有道士预言,清朝将来亡国也是因为“主幼臣强”,结果清朝亡国之时,末代皇帝也仅是几岁的孩子。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弑兄杀弟。带兵直逼李渊,要节制天下兵马。李渊知道老二控制了局面,不得已让出兵权。李渊希望李世民放过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和李元吉的五个儿子,李世民不顾李渊苦苦哀求,杀了十个侄子。李渊看着十个亲孙子被亲儿子所杀,对李世民发出了无限悲怆的警告:“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是!”

其实这句话是李渊看到李世民弑兄篡位,李渊也只好警告李世民:“别以为你杀死李建成、李元吉的子孙,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将来你的子孙还会和他们一样的下场。”

李渊言外之意就是说:“历朝历代的国祚兴亡,都是始于皇室内斗、祸起萧墙,唐朝刚刚建国,李世民就开始弑兄篡位,那么唐朝的国祚太平不了多久,李世民的子孙还会上演父子兄弟相残的悲剧。”

某些人看到这里就认为李渊是在诅咒李世民,其实这不是诅咒,而是政治常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作为开国皇帝的李渊是有一定的政治远见的,所以李渊是知道皇帝弑兄杀弟夺位一旦成为现实,那么子孙后代都会去效仿,以李世民为榜样弑兄杀弟逼父,事实证明,唐朝三百年的历史中,都有弑兄杀弟逼父的影子。

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这是李世民和武则天穷其一生也无法改变?

有人说李渊不配做唐朝的开国皇帝,但我却说,如果李渊没有被李世民推翻,大家还认为李世民是开国皇帝吗?李渊一生最大的失败,就是不能正常退位,就如秦始皇二世而亡一样,秦始皇如果不是二世而亡,恐怕秦始皇会是一位百姓心目中的仁君,而不是暴君,李渊亦是如此,倘若李渊没有被儿子李世民篡位,李渊的开国皇帝之位就不会有人说三道四了!

李世民一生都想把自己塑造成唐朝的开国皇帝,但当李世民将死之时突然发现,他自己的父亲李渊的幽灵依然活在天下人的心里,于是李世民打破祖制翻看了唐朝的开国实录,李世民看了之后,大为惭愧,遂决定篡改历史,把自己父亲李渊所有的功绩全部抹杀,甚至连他的哥哥李建成的开国功绩也被抹杀。就这样,李渊和李建成父子二人,被李世民塑造成了荒淫无度的无能之辈。而这玄武门之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点早已被李世民精心篡改了,李世民把所有的罪责全都推给自己的父亲和哥哥。

其实李世民造反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长孙无忌等人挑唆李世民造反,二就是李渊太过宠信这个儿子了,毛主席也曾坦言评价李渊的一生说:“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遇事无断制。”由此可见,李渊是一个重情重义的父亲,但正因如此,往往重情之人遇到矛盾就有点优柔寡断。由于李渊疼爱儿子李世民,明知他会造反,却只是压制李世民,而无杀他之心,想当初,隋文帝杨坚知道两个儿子要造反,便立贬谪这两个儿子,相比李渊的重情,杨坚是一直相信帝王无情。

李世民篡改了历史,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全能、全圣的完美帝王,正如历史是胜利者写的一样,李渊由于被自己的儿子李世民推翻而被世人丑化,也正如秦始皇二世而亡而被世人诟病一样,李渊有开国皇帝之实,却无开国皇帝之功,这就是大多数人认为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的原因。

虽然历史被李世民篡改了,但国家的制度却是李世民改变不了的,李世民死后庙号太宗,太宗之意,就间接的承认了李渊开国皇帝的地位,因为李渊的庙号是高祖,开国皇帝称“祖”,继任皇帝称“宗”,这就是唐朝君臣对李渊和李世民的评价。

李渊退位后,李世民没有废除李渊颁布国家政策,而是继续延续其政策,只是改革李渊时期政治上的弊端,有人曾对李渊说:“隋朝的制度如果正确,那隋朝为何会灭亡”,李渊当时的政治制度就是延用隋朝的制度,当时有不少人反对李渊的决策,李渊退位后,李世民还是延用隋朝的制度,从这一点表明,李世民对自己父亲留下的遗产,还是欣然接受、毫不排斥的。李渊自称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后代,这项政策同样也被李世民继承。换句话说,李世民的政治决策基本上是继承李渊的思想,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李世民死后唐朝历代君臣对李渊仍然称颂的原因。

有人说唐朝的江山是李世民带兵打下来的,所以说唐朝的江山是他打下来的也不为过,如果这么说的话,隋朝的江山都是杨素、杨广二人打下来的,是不是说隋朝的开国皇帝就是杨素、杨广呢?就如同周朝的牧野之战,姜子牙是第一功臣一样,唐朝长达七年的统一战争是在李渊的战略部署中打下来的,李世民只是负责歼灭敌人,一个成功的帝王不是在于自己有没有亲自领兵打仗,而是在于如何驾驭群臣替他打仗,所以李世民只能说是开国功劳最大的功臣,若硬要因为他的功劳大而把他列为开国皇帝,那我们也就应该理解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死自己开国功臣们了。

李世民取代李渊开国皇帝之位的梦想,虽然没有成功,但另一个人却也对李渊开国皇帝之位,开始躁动不安了,她就是中国的第一个女皇武则天。武则天一心想成为中国第一个开国女皇帝,但由于自己是篡位得来的皇位,其国家根基是开国皇帝李渊开创,再由太宗皇帝李世民稳固的,所以最终还是还位于李渊的子孙。武则天在位时期,经常对李渊的儿子们心怀不满,动不动就杀而灭之,或许这就是武则天为了取代李渊,而消除障碍的一种手段。可惜,如果武周的天下是武则天靠双手打下来的,或许李渊打下的江山就真的一去不复返了,但偏偏武则天是篡位,而且还是以皇帝母亲的身份篡位,这样轻松的篡位模式,比起李渊发动的长达七年的统一战争,武则天被推翻也是情理之中了,毕竟唐朝的整片江山都是在李渊的战略规划中打下来的。

武则天其实对李渊的功绩还是蛮在意的,李渊神尧皇帝的谥号,就是武则天在做皇后时追封的,因为李渊曾对李世民说:“我若当皇帝,当承帝尧之业”,神尧皇帝的谥号也就是武则天对李渊功绩的肯定。武则天当上皇帝之后,对李渊的十几个儿子大肆屠杀,大部分都是出于忌惮和心虚,毕竟李渊定稷创业、李世民固稷开疆,而武则天只是捡了一个现成便宜,这当然无法让人信服,武则天自然无法取代武则天开国皇帝的地位了。

唐朝两个千古一帝(李世民、武则天),都想跟李渊争夺开国皇帝的宝座。李世民为了争,篡改了历史;武则天为了争,大肆荼毒李渊的十几个儿子。二人用不同的手段,证明自己的完美。李世民可以说成功了一大半,因为历史是他李世民写的。而武则天站在女人的角度上来看,她是开国皇帝,但站在武则天自己的角度上,她已经承认自己无法取代李渊成为开国皇帝了,因为她还政李唐,自封则天顺圣皇后,并与唐高宗合葬于乾陵,这些举措也是武则天对自己实现理想而徒劳无功的总结。

作为开国皇帝,李渊最大的失败,就是被李世民推翻,无法制止玄武门之变的爆发,就如同秦始皇因二世而亡而被人诟病一样,如果说秦始皇是被人诋毁最多的开国皇帝,那李渊就是最受人贬低的开国皇帝。

武则天一生中最大的敌人有两个,他们就是李渊和李世民父子?

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是一个连唐太宗李世民都无法越过的门槛,武则天也想越过他,成为继李渊之后的又一个开国皇帝,但武则天建立的周朝就是在唐朝的基础上建立的,她没有独立的开国史,武则天以李渊孙媳妇的身份继承了李唐江山,虽然篡改了国号为“周”,但纵观武周王朝15年的历史,武则天一生的功绩都与唐朝的强盛分不开,武则天妄想成为第一个女性开国皇帝,越过李渊这个连李世民都越不过的门槛,但在她快要死去的时候,还是把李唐江山还给了李氏子孙,尴尬的自称自己是李家的儿媳,武周王朝的开国史和李唐江山一并纳入李渊建国之后的唐朝历史之中。

李世民是唐朝的强国之君,他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超越自己的父亲唐高祖李渊,成为唐朝真正的开国皇帝,但直到他去世,这个愿望都没有达到,只给后人留下李渊昏庸无能的印象。武则天登基后,李世民的贞观之治留下的辉煌,便成为武则天永远的心病,武则天既希望越过李渊成为开国皇帝,又希望在治理国家方面超越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可是就在她执政期间,世人就把武则天的功绩的评价为“贞观遗风”,武则天至死,都没有摆脱李世民贞观之治留下的辉煌,也正因为武则天依靠李世民的贞观之治留下的辉煌,才造就了颇有“贞观遗风”的“武周之治”,为日后狄仁杰劝谏武媚娘传位李显,留下了口实。因为武则天比谁都清楚,她造就的武周盛世,能瞒得过别人,但瞒不过狄仁杰,即使她不愿传给李显,将来迟早有一天,那些想恢复李唐江山的人,会以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为借口,推翻武周王朝。

纵观武则天的一生,她一生中最大的心愿只有两个,第一个是越过李渊成为开国皇帝,第二个是超越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可这两个心愿,在狄仁杰的设计下,在神龙政变发生之后,彻底破灭了,武则天依靠美色建立的武周王朝,成为了李渊建国之后的第三个盛世(贞观之治、永徽之治、武周之治),一个仅次于李世民贞观之治的盛世,同时武则天自己也尴尬要求李显的把自己从则天大圣皇帝贬为则天顺圣皇后,虽然武则天的儿子李显,没有遵从母亲的旨意,依然尊自己的母亲武媚娘为皇帝,与自己的父亲唐高宗李治合葬,但武则天身前的表态,无不显示对自己一生努力的绝望,因为他一生中最想超越的两个男人,永远是她的公祖和公公,而她建立的武周王朝,只是李唐江山的一部分历史。

李治是李世民的儿子,李治却以祖父李渊为榜样,延续李渊的政策?

李治是李世民的儿子,但是李治却以自己的祖父李渊为榜样,不断的延续和恢复李渊生前的政策和治国思路,最终将唐朝的疆域扩张到最广大的辉煌时代。

大家都知道,李渊是被李世民推翻的,所以后世都说李渊是最被低估的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因此所有的帝王都不希望和李渊一样被自己的儿子推翻,所有帝王都喜欢以李世民为榜样开疆拓土成为一代明君,可是谁也没想到,身为李世民的儿子的李治,在继承李世民的帝位之后,李治就开始大张旗鼓的革除了许多李世民制定的政策和治国思路,李治还正大光明的恢复了自己的祖父李渊生前制定的政策和治国思路,但是李治的这一做法,不久就遭到了李世民的托孤大臣“长孙无忌”的极力反对,长孙无忌以强硬的手段逼迫李治恢复李世民生前制定的政策和治国思路,李治迫于自己的父亲李世民的余威尚在,只得向长孙无忌这些托孤大臣妥协,继续恢复了李世民生前制度的国策,进而造就了被誉为“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

其实,在历史上,李治许多的治国思路都与李世民格格不入,反而与他的祖父李渊十分相似,比如,李渊正式立周公旦为文圣,还大肆修建周公庙,但是李世民登基后,强势废除了周公旦的文圣封号,改立孔子为文圣,可是李治登基没多久,李治就立刻继承自己祖父李渊的遗志,继续恢复周公旦的文圣封号,不过有没过多久,长孙无忌又假借“太宗余威”强硬的逼迫李治再度废除了周公旦,再次拥立孔子为文圣。这就是,李治与李世民格格不入其中一个观点。

李治的辉煌时代,其实并不是“永徽之治”,而是在李治罢免长孙无忌这些托孤大臣之后,李治再次明目张胆的恢复自己祖父李渊留下的政策和治国思路,李治凭借李渊留下的治国思路,一步步的把唐朝发展到了历史上最强大的时代,李治去世后,武则天继续沿用李渊留下的治国思路,有条不紊的治理着已经开始支离破碎的李唐江山,这也是为什么不少人都发现,唐朝三百年的制度都跟李渊生前制定的治国思路如出一辙的原因。

其实根据历史分析,李治的性格一点不像李世民,反而更像他的祖父李渊。李渊在世时,表面上看着是“”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其实李渊也深藏着心狠手辣、独断专行的铁血一面,一旦有人触怒李渊,李渊就会毫不犹豫的杀死他,比如刘文静、李密等人。李治的性格也是如此,表面上看着是“仁慈纯孝”,其实李治却是一个“面善心狠”的铁血君主,比如处决长孙无忌这些顾命大臣时,李治从没顾虑长孙无忌是他唯一还活着的亲舅舅了。

不过也正因为,李治像极了自己的祖父李渊,所以李治的人生哲理也和李渊一样,表面上平淡无奇,实际上背地里已经把一切都掌控在自己的手上,不过李治的这一做法,避免不了和他的祖父李渊一样被世人误解。

当初李渊把权利交给李世民,结果李渊由于过度的实行“无为而无不为”的思路,最终导致天下只知李世民是开国第一功臣,而不知道开国皇帝李渊的功劳在哪里,从而给了李世民造反的理由。

李治也是如此,由于李治也实行“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过度的将权利交给武则天,使得天下人只知道有天后武媚娘,反而不知道天皇李治的功劳在哪里,这也就给了武则天篡位称帝的政治资本。

不过,武则天登基之后,还是沿用了李渊和李世民留下的治国思路,有条不紊的治理着已经混乱不断的李唐江山。其实,归根结底,李世民和武则天始终无法压倒李渊这个开国皇帝,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唐朝这三百年的制度还是李渊建立起来的,所以李治登基后,果断恢复了李渊的治国思路,逐渐的把唐朝发展到最强盛的辉煌时代。

李渊与朱元璋的不同之处,李世民与朱棣的不同之处?有人说,李渊比不过朱元璋,是因为李渊被李世民推翻了,而朱元璋在世之时朱棣绝不敢造反,这其实不完全对。

李渊与朱元璋的不同之处在于,李渊的性格就是“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遇事无断制”,李渊喜欢以“无为而无不为”的手段来治理国家,更重要的是,李渊喜欢“尊尊亲亲”和“尊贤上功”并用,所以李渊在晋阳起兵之前就已经让“李神通、李建成、李孝恭、李道宗、李世民、李玄吉、李秀宁”等李唐皇室的“宗室子弟”掌管了实际上的兵权,李渊还重用“刘文静、裴寂”等开国的“外族贤臣”奠定了晋阳起兵的军事基础、政治基础,李渊也是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擅杀“外族开国功臣”的明君典范。

朱元璋与李渊的不同之处在于,朱元璋的性格就是“多疑善忌、睚眦必报、杀伐难阻、刚毅强断”,朱元璋喜欢以“杀伐决断之术”为手段来治理国家,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早年起兵的时候“朱标、朱棣”等兄弟四人也只是不到十岁的幼儿,因此朱元璋起义之初无法实行“尊尊亲亲”的战略来培养自己的儿子“朱标、朱棣”等兄弟四人建立开国功勋,所以朱元璋只能启用“徐达、李善长、常遇春、汤和、刘伯温”这些外族贤臣来实行“尊贤上功”的战略,可是当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朱标已经二十多岁了,朱棣也已经十多岁了,这时朱元璋就开了培养自己的儿子“朱标、朱棣”等兄弟四人建立“军功”,朱元璋是想以“尊尊亲亲”的战略来重用自己的儿子为将领而去取代那些外族的开国将领的兵权。

李世民与朱棣不同之处在于,李渊在晋阳起兵之前就开始培养“李世民”为大将军。晋阳起兵之时,李渊命令李世民、刘文静二人去攻打屈突通,李渊自己则率领大部队长驱直入攻陷了长安城,李渊建立唐朝之后,又重用“李世民”带领李孝恭、李道宗、李玄吉、李神通等唐朝宗室子弟去攻打十八路反王展开了统一之战,李渊一统天下之后,李世民就说:“没有他牵制了屈突通的部队,父皇不可能乘虚而入攻陷长安城”,因此李世民自己告诉天下人他就是唐朝开国第一功臣,这就是让李世民建立的开国之功,也为李世民成为皇帝打下了政治基础。

朱棣与李世民的不同之处在于,朱棣在明朝的“开国之战”中毫无寸功,朱棣之所以建立军功那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十几年后的事情了,因此,朱棣要推翻朱元璋的话,首先就是“朱棣”的军功威望没有“朱标”的威望高,所以,朱元璋在世时,朱棣只能谨小慎微而不敢像李世民一样锋芒毕露,当朱元璋去世之时,朱棣凭借自己常年镇守“燕京”边疆的军功,朱棣一跃成为明朝皇子之中军功威望最大的藩王,再加上,朱标已经去世,朱允炆毫无军功威望,这就给了朱棣造反政变的机会。

因此说,李渊不是不如朱元璋,而是李渊和朱元璋所处的政治环境不一样,这才造成了“玄武门之变”和“靖难之役”的不同发展方向。李世民也不是一定比“朱棣”更强,而是朱棣与李世民的成长速度不一样,这才造就了“贞观之治”和“永乐盛世”的不同发展成果。

当代人,意图以“玄武门之变”来彻底摧毁“李渊、窦皇后夫妻二人”和“唐朝三百年国祚”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也想意图以“朱棣、朱橚兄弟二人”和“朱榑、朱梓兄弟二人”的身世来彻底摧毁“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国祚在中国的历史影响力,以此来完成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的伟大战略。

唐高祖李渊,到底领悟了多少《道德经》的精髓?唐高祖李渊,他的一生都是平淡无奇,李渊的祖父“唐襄公·李虎”是宇文泰手下的“战功第一”的开国元勋,李渊的父亲“唐仁公·李昞”是北周王朝的一代战将,李渊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锋芒毕露”的宿将,李渊年少时,曾数次率领大军打败突厥大军对中原的入侵,据传,李渊年少时还有“千里穿杨”的神箭手称号,但也正是这样一个年少轻狂的李渊,在人到中年时,却成为一个平淡无奇的老朽,这是为什么呢?

隋朝建立之后,李渊被封为唐国公,但是隋朝开国皇帝的两个儿子“杨勇、杨广”却在不断地互相争夺帝位,而李渊却一直被杨广视为拥护太子杨勇的人,于是杨广和宇文述父子二人就想第一个翦除李渊,就在这时,民间突然传出两个谣言,第一个谣言就是“杨花落,李花开”,第二个谣言就是“当有老君后裔来治世”,当时所有的人都在议论这个谣言,于是杨广就趁机把这两个谣言告诉杨坚,杨广想借机除掉李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李花开”指的就是李姓家族将取代杨氏家族,老君后裔指的就是“陇西李氏”当一统天下。

后来不知为何,就在杨广想除掉李渊之时,李渊不知怎么的,酒喝得烂醉如泥的在自己的家门前睡了一宿,当李渊醒来时,所有的人都在围观躺在自己家门口的李渊,没过多久,李渊在自己家门口睡了一宿的事情,就传到了杨坚的耳朵里,后来又不知怎么的,经常犯颜直谏的“李浑”被杨坚灭了族,而李渊一家却平安无事,自此李渊开始变得平淡无奇,李渊年轻时期的那些叱咤风云的故事,永远成为了民间的传说,老百姓再也没有看到中年后的李渊如何的不可一世了。

李浑被杨坚诛杀之后,杨广不久就成为了太子,但是杨广还是怀疑李渊,不断地在杨坚面前诬陷李渊。就在这时,李渊在大街上买了一把剑,这把剑没有什么特别的,唯一特别的地方就是这把剑是一个“锈剑”,后来李渊就提着这把“锈剑”去见杨坚,杨坚看到李渊提着一把宝剑,就让李渊把宝剑拿过来给他看,杨坚拔出这把剑一看,朝堂上的众人都是哄堂大笑,他们还以为是什么宝剑,原来就是一把锈剑,杨坚看到这把锈剑,沉思片刻,便不再多言了,杨广看到这把锈剑当堂嘲笑李渊,后来这把“锈剑”就被后人称之为“龙渊剑(龙泉剑)”,之后,杨坚和杨广再也没有怀疑这两个谣言指的就是李渊了。

又过了多少年,杨广继承了皇位,开始瞧不起李渊了,当场嘲笑李渊像个满脸皱纹的老奶奶,此刻李渊再也无法隐忍了,回到家之后,大骂杨广羞辱他,李渊的妻子窦氏就对李渊说:“既然杨坚、杨广父子屡次羞辱于你,你何不自己当皇帝呢”,李渊听到这句话,第二天就开始秘密的计划推翻隋朝。

由于李渊一再的示弱,杨广又开始觉得李渊没什么大能耐,杨广认为,李渊已经老朽了,李渊老的已经完全没有年轻时期的血气了,于是就又开始放心的重用李渊,当时突厥屡次侵犯山西重镇,杨广知道李渊祖孙三代都是抵御突厥的名将,因此杨广就派李渊去镇守山西重镇,但是杨广为了节制李渊的军权,还派了两名心腹监督李渊。后来李渊到了山西之后,李渊就以抵御突厥为由招兵买马,李渊还秘密的亲自训练精兵成立了“玄甲军”这支特种部队。

杨广在位一共十四年,由于连年征战、大修运河,从而导致民怨沸腾,杨素的大儿子“杨玄感”趁机起兵造反,拉开了推翻隋朝的第一战,随后十八路诸侯揭竿而起,李渊趁着隋朝首都“长安”空虚,趁机攻占了长安,李渊攻占长安之后,首先废杨广为太上皇,立杨广之孙杨侑为皇帝,李渊自封护国大丞相,就在几天后,杨广突然被宇文化及所杀,十八路诸侯以勤王护驾之名讨伐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后来被窦建德所杀,宇文化及被杀的第二年,李渊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唐朝。

李渊建立唐朝之后,大肆提拔自己的“儿女子侄”掌管大权,其中由“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李秀宁、李道宗、李孝恭”最为突出,但是李渊称帝没几年,当初李渊在晋阳起兵的第一功臣“刘文静”,因为不满李渊排挤,意图谋反,最终被李渊所杀,刘文静临死时大骂李渊是“鸟尽弓藏”的暴君,自此唐朝的开国功臣和隋朝的遗臣,都开始惧怕李渊,刘文静被后世认为是唐朝开国第一功臣,后世人都说,李渊晋阳起兵的主谋,不是李世民,而是刘文静,李世民登基之后,将房玄龄塑造成开国第一功臣,而绝口不提刘文静在晋阳起兵的功勋,刘文静去世数年后,刘文静的两个儿子不知怎么的,刘文静的子女始终认为杀死他们父亲刘文静的是李世民,为了给刘文静报仇,于是刘文静的子女就意图刺杀李世民,结果反被李世民诛杀,不过当代人却认为刘文静是李世民的好友。

《道德经》载:“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就是年少时期的李渊。”

《道德经》载:“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这就是中年时期,经常被杨坚、杨广父子二人猜忌的李渊。”

《道德经》载:“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就是,唐朝开国之时,六年统一战争中的李渊。”

《道德经》载:“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这就是,唐朝一统天下之后,自认为已经将一切都控制在自己手上的李渊。”

标签: 唐朝的开国皇帝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