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谁与争,智慧人生,千秋陶朱—范蠡

纵横百科 71 0

雄才大略谁与争,智慧人生,千秋陶朱—范蠡

上学的时候,我们学过一个成语叫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的故事主人公是夏朝的君主后裔勾践,当时勾践的队伍被包围,只能投降,勾践夫妇被迫到吴国做了三年人质,受尽凌辱。回国后,一心致力于复国大业,为了时刻谨记这一份耻辱,勾践只睡柴草,并在睡的地方挂一块猪肉的苦胆,然后每天起床后都会尝尝这苦胆,以此警示自己,这也是卧薪尝胆的由来。

在当时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大业的大臣是范蠡和文种,在这个时候不离不弃,出谋划策,最终越王东山再起。

其中不得不说,在功成名就之时,选择携妻家眷退隐江湖,逍遥过生活的范蠡,吴越争霸过程中,范蠡勠力辅佐越王勾践,终于帮助其复兴越国。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多接触的人物参与,他们都各自的辅佐君主达到巅峰,同时自己的事业也达到了巅峰。但能够最终全身而退,并且寿终正寝的只有范蠡。

雄才大略谁与争,智慧人生,千秋陶朱—范蠡

范蠡(公元前536-公元前448),出身贫寒,自幼就有“南阳娃儿”特有的勤奋刻苦,终于学得满腹经纶,文韬武略。其别称陶朱工,字少伯,宛地三户邑(今河南南阳淅川、内乡一带)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实业家,是中国儒商鼻祖,本尊奉为财神。

《史记》中记载了范蠡“三聚三散”的故事。“一聚一散”是帮助了勾践复兴越国后 , 胜利后,被越王封为上将军,可是范蠡知道越王,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于是就提出辞书一封,放弃高官厚禄。

辗转到了齐国后,他写信给文种说:“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了,子何不去?”收到信后,文种称病不上朝,但是最终仍未能逃脱被刺死的命运。

能在这种时候,不收高位权重的利欲熏心,而选择退隐,这不是一般的魄力,这一年是公元473年,范蠡时年68岁,已经是快到70岁古稀之年,应该安享晚年的时候,做出这样的选择,值得尊敬。

雄才大略谁与争,智慧人生,千秋陶朱—范蠡

“二聚二散”说的是在辗转到齐国后发生的,范蠡带着弟子和门徒,来到荒无人烟的海边,为了不被人发现自己是曾经越国的上将军,便更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有能力的人到哪里都能够发光发亮,也因此齐国人仰慕他的贤能,齐王请他到临淄,请他为主持政务的想过。三年后他又及流通退,归还相印,散尽家财给指教和老乡。

“三聚三散”发生在陶地,范蠡第三次迁徙到至陶(今山东肥城陶山),范蠡迁到此地是看到这里贸易的要道,可以致富。因为根据时机进行物品贸易,时间不长,就积累万金,又一次经商致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成他为财神,在公元448年去世,享年88岁。

范蠡住在陶地的时候生了个小儿子,小儿子长达后,不知钱来之不易,花钱如流水。这时范蠡的儿子因为在楚国杀人二被关押了。范蠡认为杀人偿命,实属理应。但是,千金之子,是不应该在大庭广众下处死。于是要求小儿子去办这个事,这时大儿子就委屈了,闹起了自杀,夫人看不过去,就时候就说这时还没得及救二儿子,大儿子就要先死。就这样无奈的只能让大儿子去了。

雄才大略谁与争,智慧人生,千秋陶朱—范蠡

当时大儿子在贿赂楚王身边人,听到说楚王要大赦,于是就要求庄先生把原本用来救二儿子的两万四千两黄金从他手里要了回来,庄先生感到羞愤,于是见楚王,说到这次大赦因为陶朱公的儿子的缘故。楚王听到这样的议论很生气,大赦天下完全是因为施恩德,于是下令杀了大儿子,在大赦。

庄先生是个耿直讲信誉的人,虽然穷困潦倒,上至楚王下至百姓都很尊重他。这次收钱不是为了接受,而是一种信誉,等办成后再把钱送还给范蠡。最后,大儿子带着尸体回去,陶朱公就料到会这样,因为大儿子太看重钱财,不远舍去。有舍才有得,过度的干涉只会让事情走向一个不好的结局。

范蠡为何能成为华商始祖,离不开他的经营智慧,范蠡认为,天、地、人三者之间是不断变化的。万物生长于地,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是一个整体。

雄才大略谁与争,智慧人生,千秋陶朱—范蠡

是怎么做到“三聚”的呢?

范蠡之所以能成为“商圣”,是他有与一般商人不同的气质与度量,以及他善于观大局,通过研究事物内部循环运动与外部自然环境中各个因素的相互影响。能够有效预判事物发展的规律。

范蠡强调农业生产活动的关注和市场商品行情的把握,是其商业经营大智慧的一大特点。提出“农业丰歉循环论”,即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大饥”。范蠡认识都其中的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相关规律,指出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板块,主张国家运动经济手段,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更能够稳定市场,使得经济能忘更好的方向发展。农产品生产受限于自然条件是不可避免的,掌握气候变化,也是能够掌握农业的生产规律。这样存在市场商品价格变化的过程中能够及时掌握时尚行情。

在“农业丰歉循环论”的基础下,范蠡提出:“八谷贵贱之法”,给人启示农业是遇到天然灾害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该怎么做。并且价格的波动涨跌都属于正常,商人要准确把握市场在丰年低价储备粮食,待荒年出售,这样一来就能抑制物价飞涨,打击不法商人,解决国家大事,并能够提高自己的声望。

范蠡经商, 不仅仅只是会把握时机这么简单,更多的是在利益中,不走暴利,实行薄利多销。古时说法是“逐十一之利”,在市场竞争中争夺客户抢占市场的有力手段。范蠡不在价钱上投机取巧,费功夫,把心思花在仁中取利,义内求财,追逐十分之一的利润。在同等时间内扩大销售数量,增加总利润。细水长流,日积月累,最后成为大富之人。

范蠡的经商的成功离不开对选地的精心挑选,充分发挥了自然环境的优势,离开越国,几经周转,终于来到能够有良好的生产条件的齐国。在这里做起了畜牧业和农业。同时还撰写了迄今最早的养殖业文献《养鱼经》,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农牧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这里,海盐成立范蠡最大宗的商品自已,海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很快海盐市场也打开了。除了贩盐,范蠡聘请了木工、丝工以及又各种特长的男女奴仆,范蠡妻子负责管理由女仆负着桑麻纺织,自己则和儿子管理男仆负责的耕种、猎鱼等,分工合作。

作为以为前上将军的范蠡,从位高权重退下来做普通辛苦的劳作任命,比起劳作带来的困苦,范蠡突破最难的点就是思想固化。这是对固我观念改变的挑战,这思维的高度着实让人钦佩。

雄才大略谁与争,智慧人生,千秋陶朱—范蠡

懂得利用资源,范蠡带领家人埋头苦干,将原本穷困的海滨之地,发展成了农、工、渔、商为一体的海宾大家园。

家园建立完善后,范蠡便带着家人去附近蓬莱以及齐鲁考察,了解当地的社会现在、历史、地理、风俗、人情、物产、物价、商品产地以及供需量。回到去,更各地收集的信息。把自家生产的各种皮货、绢、纱、绸、缎、食盐等,运到各地销售。

范蠡在陶地经商也是秉着同样辛勤劳作精神,利用当地贸易要道,加以致富,这里也发生历史有记载最早协同合作的事例。初到陶邑时候,因为本小利微,没办法把生意做大。只能和在齐国是有的经验,做粮盐买卖生意。

因地制宜,而陶地居于天下之中,是个大商贾往来的必经之路,在这里就容易了解到各个方面的信息,得到最新的消息。其中一条,范蠡特别预判这是能赚大钱的信息。就是贩马给吴越地区。后沟马匹并不难,而是想把马卖了也难,难在从北方到吴越地区可能遇到强盗以及搭上性命的危险。他了解到从北方到吴越运麻布的巨商姜子盾。想出了一个妙计,在城门口张贴了公告,自己组建马队,新开业免费运货。就这样,这位巨商就来找到范蠡,让他帮忙运货,最后货物安全到达目的地,并把马匹卖了,赚了一笔大钱。懂得借势而为,最后达到双方共赢的结果,这无疑是一件促进和谐发展的事。

范蠡经营很有预见性,根据价格依据、市场供需、薄利多销三大依据进行市场预测,商品价格会有一定幅度的波动,当价格高就会下跌,跌到谷底也就就会反弹,太贵或者太便宜都背离市场。商品供需就能大致预测价格的走向,供大于求,价格下跌,求大于供,价格上涨。实现贱买贵卖、抓住商业时机,让货等人,不让人等货物,要提前在别人想不到的时候把货品准备好。“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低进高出,赚去价差利润。

商业活动最大的目的就是最求利润,利润越高,动力越强。人性本贪,过分追求利润会迷失我走,最后导致家破人亡,而范蠡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只求合理,让利给消费者,最后积累成巨富。

雄才大略谁与争,智慧人生,千秋陶朱—范蠡

范蠡是中国有记载最早的慈善家,十九年三次致富,又将钱分给贫穷人家,收到人们高度赞扬,注重名誉,富好行德。范蠡讲究:“仁义”和“诚信”。具有一般商人所不具备的气质和做事风格,提出“务完物”的口号,就是贮存货物的原则。重视货物质量,资金流通,不图侥幸获利,要求保质保量,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以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范蠡根据价格依据、市场供需、薄利多销三大依据进行市场预测,商品价格会有一定幅度的波动,当价格高就会下跌,跌到谷底也就就会反弹,太贵或者太便宜都背离市场。商品供需就能大致预测价格的走向,供大于求,价格下跌,求大于供,价格上涨。商业活动最大的目的就是最求利润,利润越高,动力越强。人性本贪,过分追求利润会迷失我走,最后导致家破人亡,而范蠡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只求合理,让利给消费者,最后积累成巨富。

标签: 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