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时其他藩王时什么态度 他们是如何选择两人的

纵横百科 23 0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其他藩王都是持什么态度?谁赞成谁反对?

  公元1399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从北京准备攻打当时的明朝都城南京,推翻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一场靖难之役持续了四年之久,最终朱棣成功的推翻了侄子朱允炆的统治,自己成了皇帝,也就是明成祖。

  朱元璋的生育能力极强,一生共有26个儿子,抛去夭折的两个儿子还有太子朱标一系以及朱棣一系,朱元璋还有22个儿子被分封到各地为王,那么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明朝这些藩王对这件事态度如何?他们又都在干什么?在朱棣和朱允炆叔侄之间他们又是如何选择的?

  在靖难之役爆发时,朱元璋的二十六个儿子中除了老九朱杞和老幺朱楠幼年早夭之外,还有老大也就是朱允炆老爹懿文太子朱标、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晋王朱棡、老八潭王朱梓、老十鲁王朱檀和老十二湘王朱柏六人都英年早逝了,其中除了朱柏和朱梓绝后封爵废除之外,靖难之役时,秦王、晋王、鲁王都已经传到了第二代。

  当然如果懿文太子朱标还活着,继承皇位的人也轮不到皇太孙朱允炆,朱标如果继承皇位的话,那么朱棣也基本发动不了靖难之役。

  因此也就是说朱元璋的子孙在靖难之役时抛去朱允炆和朱棣之外还有20人成为藩王,而这二十位藩王对于朱棣和朱允炆之争所持态度也基本分为三类,一类是支持朱棣的,一类是支持朱允炆,还有一类就是坐山观虎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就是中立派。下面就说说朱元璋这些子孙当时都是什么态度。

  绝大部分藩王都保持了中立

  在靖难之役爆发时明朝的二十位藩王中有十一人保持了中立,也就是坐山观虎斗。分别是皇六子楚王朱桢、皇十一子蜀王朱椿、 皇十四子肃王朱楧、皇十六子庆王朱栴、皇二十子韩王朱松、皇二十一子沈王朱模、皇二十二子安王朱楹、皇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皇二十四子郢王朱栋、皇二十五子伊王朱彝以及二代鲁王朱肇辉。

  其实从朱元璋第二十子朱松开始后面的儿子都十分年幼,朱元璋的这些孩子甚至比他的皇太孙朱允炆年纪都还小了很多,所以在靖难之役时朱元璋这些儿子虽有王爵封号,但并未实际就藩,他们都留在了南京城中,而在靖难之役爆发后,朱允炆则立刻派人把这些小叔叔们都严密监视起来,所以他们也都做不了什么,至于态度嘛,保持什么态度都无所谓,影响不了局势。

  靖难之役时,保持中立态度,坐山观虎斗,真正就藩的藩王就是楚王朱桢、蜀王朱椿、肃王朱楧、庆王朱栴四人。

  在这四人中以楚王朱桢势力最强,楚王封地在武昌,朱桢当时在武昌卫手握重兵,不过在靖难之役时朱桢选择坐山观虎斗也表现出他对朱允炆削藩的不满,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有燕王朱棣出头,朱桢也乐于坐山观虎斗。

  蜀王朱椿封地在成都,肃王朱楧封地在甘肃平凉,庆王朱栴封地在宁夏银川,这三人的封地相对距离南京和北京都很远,因此三人不管是选择支持朱允炆亦或是朱棣都属于是鞭长莫及,所以他们只能选择中立。

  除了朱元璋的这些儿子保持中立之外,还有朱元璋的孙子即第二代鲁王朱肇辉也保持了中立,鲁王封爵在山东兖州,地理位置很不错,不过第二代鲁王朱肇辉在靖难之役时年仅10岁,还是一个孩子,他根本毫无主见,鲁王一脉也是由长史替其决定,因此才选择了中立。

  支持朱棣的藩王

  在靖难之役时明确支持朱棣的藩王就有五人,这五人中除了宁王朱权是被迫支持了朱棣之外,其余四人都是打内心中支持朱棣靖难之役能成功。

  这四位藩王就是皇五子周王朱橚、皇七子齐王朱榑、皇十三子代王朱桂、皇十八子岷王朱楩,其实这四位藩王能从内心支持朱棣靖难成功也是朱允炆逼迫的,朱允炆继位之后就立刻开始着手削藩,他最先削的就是老五周王朱橚。

  朱橚和老大朱标、老二朱樉、老三朱棡以及老四朱棣都是马皇后所生,而当时五兄弟中仅有朱棣和朱橚还在世,朱允炆最初想先拿朱棣开刀,但他忌惮朱棣在北京军事实力强盛,因此他就想先拿与朱棣关系亲近且实力较弱的同母弟朱橚开刀。

  因此朱橚被侄子朱允炆最先开刀削藩,被废为庶人流放云南,之后就轮到了其他三人和皇十二子湘王朱柏。

  朱橚流放云南之后,紧接着朱允炆就拿朱柏开刀,朱柏为人极重孝义,朱元璋去世使他悲痛万分,他亲自去南京奔丧却被朱允炆阻止。

  由于朱柏没能见到朱元璋最后一面,他当时就已经有了殉父之心,之后朱允炆削藩,想把朱柏缉拿到南京审讯,朱允炆先是派人偷偷潜入朱柏的封地荆州城,然后出其不意包围了湘王府,这些人才公布朱允炆的圣旨要求缉拿朱柏到南京,朱柏不想受侄子朱允炆审讯之辱,于是朱允炆的圣旨公布之后,朱柏立刻举家自焚为父亲朱元璋殉葬,朱柏死后湘王封爵一样被朱允炆废除了。

  在朱柏自焚之后,朱榑、朱桂、朱楩也都被朱允炆废除封爵流放,在靖难之役爆发后,朱允炆担心被流放的四位叔叔会响应朱棣,于是又派人把他们押回南京,将他们囚禁在南京。

  所以想一想,如果朱棣靖难之役成功的话,那么这四人还都有被释放的机会,如果朱棣失败的话,那他们就彻底永久被废为庶人,甚至还可能被朱允炆除掉了。因此他们四人当时绝对是最支持朱棣的藩王,只不过很可惜他们都处于囚禁状态,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替朱棣加油。

  后来朱棣当了皇帝果然把他们都释放出来,并重新恢复了他们的爵位,不过他们后来也一样都被朱棣削除了藩王护卫和官属,等于变相被削藩了。

  再一个支持朱棣的藩王就是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朱权是朱元璋的儿子中最擅长兵法谋略的人,他自幼就跟随朱元璋多次北伐,所以后来朱元璋将喜峰口长城外的军事重镇大宁作为了朱权封地,封他为宁王,就希望他能代替自己镇守边境。

  在成为宁王后朱权曾多次参与对蒙古人的战斗,他的藩王护卫朵颜三卫属于雇佣兵性质,都是清一色的蒙古骑兵,是当时明朝各路藩王中战斗力最强的骑兵部队。

  由于在地理位置上朱权与镇守北京的朱棣比较近,两人关系也比较亲密,在靖难之役爆发后,朱允炆很担心朱权倒向朱棣,毕竟朱权麾下的朵颜三卫很让人忌惮,所以朱允炆下诏征召朱权到南京,他想将朱权软禁起来,然后再削除朵颜三卫的兵权。

  朱权也知道朱允炆忌惮自己,他也害怕到南京后会被朱允炆扣押,因此他拒绝了朱允炆的征召,但是他也没有主动与朱棣联手,其实朱权也是比较有野心的人,他采取了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的策略,他想等朱允炆和朱棣斗得两败俱伤之际,那时候自己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了。

  不过朱棣却很早就垂涎于朱权的朵颜三卫,他自起兵之初就想把朱权的朵颜三卫弄到手,所以他几次三番招拢朱权,但是朱权却不为所动,于是朱棣就想了一个诈降计。

  朱棣故意装作被朱允炆打败,然后在穷途末路之际投奔朱权,这就使得朱权放松了警惕,结果大宁城就被朱棣的燕王军队兵不血刃所占,朱权也被朱棣所控制。

  朱棣用软硬兼施的办法逼迫朱权一起跟自己发动靖难之役,还糊弄朱权说将来二分天下,自己和他分江而治,就这样朱权就被朱棣半胁迫半利诱的支持了靖难之役,并交出了朵颜三卫的兵权。

  结果当朱棣后来真的一统天下之后,别说二分天下,朱权连兵权都被收了回去,后来朱权想向朱棣讨一个富庶的苏州当封地都被朱棣直接拒绝,最终只被封在了南昌。被封到了南昌之后,朱权也就彻底认清朱棣的真面目了,于是他开始韬光养晦,也使他躲过了朱棣的猜忌得以善终。

  不过朱权虽然得以善终了,但是他的后人朱宸濠却没有忘记当初靖难之役时二分天下的约定,既然朱棣的后人不肯和宁王世系二分天下,朱宸濠最后就决定起兵自己争天下,后来朱宸濠起兵叛乱,被明武宗朱厚照平定了,而宁王封爵也就此废除。

  所以支持朱棣的人除了宁王朱权之外,都是被朱允炆最先削藩废除封爵的四位藩王,他们四人肯定是希望朱棣推翻朱允炆,那样的话自己还有条活路,不过由于他们已经被朱允炆囚禁起来,因此他们支持朱棣也只能是精神上支持了。

  至于宁王朱权是被迫支持朱棣,他也被朱棣忽悠得很惨,不过最后还能得以善终也算是不错了。

  支持朱允炆的藩王

  在靖难之役爆发时明确表示支持朱允炆的藩王有四人,分别是朱元璋的儿子皇十五子辽王朱植和皇十九子谷王朱橞,还有朱元璋的孙子第二代秦王朱尚炳和第二代晋王朱济熺。

  辽王朱植的封地在广宁卫,也就是现今的辽宁北镇市,在地理位置上朱植与朱棣距离还比较近,因此两人走动也频繁,关系一度非常亲密。

  但是当靖难之役爆发后,朱允炆知道朱植与朱棣关系还比较亲密,因此他怕朱植起兵响应朱棣,于是下旨征召朱植到南京。

  朱植其实并没有反叛之心,他接到朱允炆的圣旨后,立刻就收拾行李往南京出发,但是由于当时朱棣已经攻占了河北的永平府(现今河北卢龙)和山海卫(现今河北山海关),控制了山海关内外的陆路咽喉,朱植想从陆路去南京根本不可能。

  可是朱植为了向朱允炆表忠心,他居然从水路出发去到了南京,但是到了南京之后,朱允炆表面对朱植礼敬有加,实际上却派人暗中监视他,并且还削除了朱植的藩王护卫兵权,这等于变相的把朱植削藩了。

  其实也能理解朱植当时所作所为的顾虑,朱植封地离朱棣最近,朱棣起兵后,朱植只有两个选择,一是顺从朱棣一同起兵,二是支持朱允炆离开封地。而当时朱允炆毕竟是皇帝,朱棣是以一隅敌全国,朱允炆的胜率还是很高的,所以朱植选择了支持朱允炆。只不过朱植万万不会想到朱允炆以全国攻一隅最后居然败了,成功的却是朱棣。

  朱棣登上皇位之后,他表面对朱植表现得很宽宏,表示理解朱植的选择,没有追究他支持朱允炆的事情。

  但实际上朱棣对朱植一直耿耿于怀,后来朱棣还是削除了朱植的藩王护卫,不过朱棣对朱植还算不错,朱植得以善终,而且辽王世袭也一直保留下来到明朝灭亡。

  谷王朱橞其实是个骑墙派,他的封地在张家口宣化,也是边防要塞,是明初时期的边塞藩王,在靖难之役爆发时,朱橞也和朱植想法差不多,认为朱允炆是以全国攻一隅胜率还是很高,于是他为了讨好朱允炆,对外公开宣称朱棣是想叛逆篡位,自己要坚决响应朱允炆的征召,最后朱橞亲率三千骑兵开赴南京,称之为进京勤王。

  当朱允炆看到朱橞亲率三千骑兵勤王时感动得痛哭流涕,因此朱允炆对朱橞是信任有加,在朱棣兵临南京城前夕,朱允炆特意让朱橞镇守金川门,而朱橞当时知道朱允炆大势已去,于是他打开金川门放朱棣军队入城,由此朱棣很顺利的就攻下了南京城。

  朱橞的如此表现让朱棣十分满意,因此他也没有追究朱橞当初支持朱允炆的事情,对朱橞封赏有加,还把他改封到了比较富裕的长沙,增加了他的王府护卫。

  结果朱橞仰仗自己深受朱棣信任,王府护卫还多,于是他就开始有了图谋不轨的心思,想自己当一把皇帝,他决定联络同母哥哥蜀王朱椿一同谋反,但是朱椿为人厚道没有太大的野心,他反而主动向朱棣坚决揭发了朱橞谋反的事。

  于是朱棣大怒,削除了朱橞的藩王护卫,并将他分为庶人圈禁起来,朱橞后来在圈禁中去世,他的子嗣也被废为庶人,从此谷王世系彻底废除。

  第二代秦王朱尚炳和第二代晋王朱济熺由于早年在南京学习时期与朱允炆关系亲密,所以在靖难之役爆发后,二人都明确选择了支持朱允炆,尤其是晋王一系最为支持朱允炆。

  第一代晋王也就是朱元璋第三子朱棡向来和大哥懿文太子朱标关系最为亲密,他与四弟朱棣一直不和,在朱元璋和朱标在世时,朱棡就经常在父兄面前说朱棣的坏话,因此晋王一系与燕王一系关系一直很差。

  朱棡在朱元璋去世前夕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去世,如果他还活着的话,他看到朱棣领兵发动靖难之役,他肯定会亲自带兵去攻打朱棣,朱棡为人骁勇善战,朱棣如果和他对上胜负还真很难预料,不过朱棡如果在世,朱棣也未必敢起兵。

  不过靖难之役时朱尚炳和朱济熺也只是在舆论上支持朱允炆,他们俩并没有派出军队去攻打朱棣,即便如此,朱棣登基后还是对他们俩进行了清算。

  朱棣登基后为了表示宽宏大量,没有追究朱尚炳和朱济熺,但是事后他一直找机会收拾二人。朱棣先是削除了朱尚炳的秦王府护卫,随后又借故抓了不少秦王府属官,这一下朱尚炳意识到害怕了,他赶紧主动给朱棣上书请罪认错,最终朱棣才没往死里整他,秦王封爵世系也得以保留。

  朱棣对朱济熺也是十分忌恨,恰好朱济熺的弟弟朱济熿想谋夺晋王之位,他看出叔叔朱棣对朱济熺的忌恨,于是他经常在叔叔朱棣面前诋毁朱济熺,后来朱棣就索性借着朱济熿搜罗来的一些朱济熺的过失,以此为借口废除了朱济熺晋王之位,改为朱济熿为晋王。

  后来朱济熿将朱济熺和其长子朱美圭一同囚禁长达十年之久,直到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宣德元年(1426年)朱济熿勾结朱棣次子汉王朱高煦谋反,想推翻朱瞻基,最终朱瞻基亲率大军平定了朱高煦叛乱,随即就下旨将朱济熿抓捕,朱济熿由此被朱瞻基废除了晋王爵位,朱瞻基同时释放了朱济熺和朱美圭,由于朱济熺年老体弱,朱瞻基让朱美圭承袭了晋王爵位,此后晋王一系一直传承到明朝灭亡。

  写在最后

  从上面这些可以看出其实在靖难之役时,明朝的这些藩王大多数都是保持中立,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态度,毕竟不管朱棣和朱允炆谁最后胜利,和他们也没太大关系,皇位也轮不到他们身上。

  不过即便这些保持中立的藩王肯定也对朱允炆的削藩政策不满,他们也都是既不看好朱棣也不希望朱允炆打得太痛快,希望朱棣这么闹一通,朱允炆能停止削藩,这样对这些藩王的自身利益也有很大帮助,所以中立才是他们最好的选择。至于明确选边站队的,不管是支持朱棣还是支持朱允炆,都是各有各的情况和目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