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少年《史记》,学成语,持续更新——刘邦身边功臣的故事

纵横百科 109 0

先来看一段非常出名的名言,刘邦所说: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翻译成大白话,大概意思就是:论军事谋略啊,我刘邦比不上张良;论后勤工作,我比不上萧何;论领兵打仗呢,我又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而我却懂得重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得到天下的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却不懂得善用他,这就是他会栽在我手里的原因。

这里面有个成语是运筹帷幄。帷幄的意思是军营驻扎地的帐篷。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有才智的人不不需要上阵,只需要做好完善的战略部署,就能让事情获得成功!

读少年《史记》,学成语,持续更新——刘邦身边功臣的故事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刘邦战胜项羽的过程中,刘邦身边的谋臣和大将都帮助过他的大忙,他们想出的妙计,都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综合来看,在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当中,到底都有哪些人帮助过他呢?今天我们就用三组关键人物来梳理一下,围绕在刘邦身边的功臣。

首先我们来讲第一组关键人物萧何和曹参。

看看他们两个在刘邦走上抗秦的道路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在前面的故事里面,我们提到过刘邦呢,也叫沛公,这是因为啊,当年的刘邦是在老家沛县起兵的。萧何与曹参就是刘邦的老乡。在萧何与曹参推举刘邦当起义的领头人之前,刘邦就是个小小的亭长,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秦朝末年,大家都学着陈胜杀掉当地的官员,揭竿而起。在沛县县令手下当差的萧何与曹参俩人,决定去找流亡在外的刘邦回来一起共谋大事。这时候的刘邦,手下已经聚集了好几百号人了,后来他们三人一起带领着百姓杀了沛县的县令,在沛县起兵,但是起义军不能群龙无首啊,于是,萧何、曹参便推举刘邦来当带头人。萧何、曹参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跟着刘邦一起打天下。曹参后来一直跟随着刘邦,身经百战,屡建战功。刘邦称帝以后对有功的大臣论功行赏,曹参功居第二,而萧何呢,更是被刘邦视为最大的功臣,在打进秦朝国都咸阳的时候,萧何悄悄拿到了秦朝的国家文件和书籍,掌握了全国地形、人口等重要资料。楚汉之争时,萧何留守在咸阳所在的关中地区,让关中成为刘邦军队最稳固的后方,不断为前线输送士兵和粮草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和建立汉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读少年《史记》,学成语,持续更新——刘邦身边功臣的故事

当然了,除了萧何和曹参,刘邦身边还有一些人,会经常给他提一些意见,哪怕刘邦不太爱听,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第二组关键人物樊哙和张良,听听他们和刘邦之间的故事。

樊哙其实也是刘邦的沛县老乡,本来这是个杀狗的,但刘邦十分信任他,于是他一直跟随在刘邦的身边,做随从副官。鸿门宴的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保护刘邦,斥责项羽,他不但作战英勇,还经常在关键时候提醒刘邦。

在打败秦军进入关中后,在看到咸阳城的宫殿里,满是珍贵的财宝和漂亮的美女时,刘邦很想留下来。樊哙便劝说刘邦,可是刘邦不听,于是樊哙赶紧去找张良,让张良劝说刘邦。张良对刘邦说:因为秦朝的残暴与腐败,您才有机会打到这儿。我们才攻入咸阳,您就想像秦朝的皇帝一样享乐了,那我们跟秦朝还有什么区别呢?我劝你,还是听樊哙的话!有个成语叫忠言逆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往往越是真实有用的话,听起来就越不是那么好听。

幸亏大权在握的刘邦听进去了张良和樊哙的劝说,而不是一怒之下杀了这俩人。刘邦收回心思把咸阳的财物都封存好,不去动它,然后准备带着军队离开咸阳,临走时,刘邦还召集关中的父老乡亲和大家约定了三条法律:第一条是杀人的,要处死;第二条是伤人的,要治罪;是盗窃者也要判罪,秦朝的法律全部作废,关中的老百姓听了都很高兴,都希望刘邦能够当关中的王。后来,项羽因为刘邦先入咸阳,而想杀掉刘邦。刘邦对项羽解释说:咸阳城的财宝,全部在这儿,我一根毫毛都没动,就等着项王您来呢,这才最终化解了项羽对刘邦的杀心。当初樊哙和张良对刘邦执着的劝说还是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的!

这段故事里面有个成语叫约法三章,后来人们就用这个词来表达事先做好约定。

简单造句:暑假来临,妈妈和我约法三章,定下了很多规矩。

读少年《史记》,学成语,持续更新——刘邦身边功臣的故事

除了这些一开始就跟着刘邦的人,当然,还有一些人是在项羽那边,不被信任或者重用,转而投到刘邦阵营的,接下来。来说说第三组关键人物陈平和韩信。

这两个人物非常重要,在之后的楚汉之争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陈平背叛项羽归顺刘邦军队的早期,因为有人说他非常贪财,就没有得到刘邦的重用,后来,他对刘邦说。刚来的时候,属下如果真的两袖清风不花一点钱,那样真的很难办事儿。属下为大王出谋划策,当然希望大王能够采纳,但是如果大王不采纳,属下的这些钱财,也希望大人可以拿去充公,请大王允许属下回老家去吧!刘邦听了这番话,反而很欣赏陈平的坦率,就开始重用他了。上一个故事里,我们说过,陈平帮刘邦想出了反间计,成功地让项羽最重要的谋臣范增离开了西楚。之后的很多重要时刻,陈平都为刘邦想出过解决问题的妙招。

而韩信刚来刘邦这边的时候,刘邦并不相信韩信有什么本事,虽然萧何反复推荐过韩信,但刘邦依然没有重用他。为此,韩信感到非常失落,于是有一次他乘夜色逃离汗汉营。萧何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着急,没跟任何人说一声,就立刻跃上马去追赶,慌得刘邦以为萧何也逃跑了,在军营里大发脾气。这一段便是著名的历史故事:萧何月下追韩信。

等萧何把韩信追回来,就带他去见了刘邦,刘邦这才意识到,萧何对韩信的看重。就说:好吧,看你的面子,我任命他当将领。萧何说:只是当将领是留不住他的。于是刘邦说:那就任命他当大将军吧!于是刘邦以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军,日后。韩信帮助刘邦平定了各诸侯王的反抗势力,并在楚汉相争的最后阶段,联合大将彭越灭掉了项羽。

这里有个成语慧眼识英雄。可以说,萧何发觉韩信的才能就是慧眼识英雄。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善于识别人才。说到这里,我们又能想到韩愈著名的《马说》里面的一些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可见是金子固然重要,被人发现并使用也很重要!

读少年《史记》,学成语,持续更新——刘邦身边功臣的故事

我们也看到刘邦的胜利,绝非偶然,他宽广的胸怀,他的用人之道早就决定了楚汉相争的最后结局。好了,刘邦身边众将领的故事就讲完了,大家要知道,在楚汉相争中,最初,刘邦的实力是远远不如项羽的,他之所以能够反败为胜,完全是靠着身边的有用之才,帮助他克服了重重的困难,可以说,刘邦是一位非常懂得用人艺术的杰出领袖。那么,说到用人的学问,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怎样才算会用人呢?可以把你的想法写在评论区。我们一起探讨。

标签: 历史人物故事大全100四年级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