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故事》是本什么样的书?

纵横百科 107 0

《美国的故事》是本什么样的书?

小时候学英语,老师说,英语分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练习英语听力,老师让找美剧反复看。当时我就奇怪了。为啥英语要找美剧看?而不是英剧呢?

我问过老师这个问题,老师的回答是,美式英语更好听,英式英语感觉发音瘪瘪的。但语言没有对错。现在一般人都会选美式英语学习而已。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啥明明美国的英语更好听,为什么要叫英语?叫美语不是更好?这个老师可没回答我。只是隐约觉得英国和美国有些前尘过往的牵连。

我很喜欢看中国历史,家里的《史记》和《资治通鉴》初中起,就被我拿来反复翻阅,有的都掉页了。可要说起国外的历史,对我来说,简直就是空白。

想起外国人的名字,总是重复的,搞得人云里雾里。要想记住和分辨只能靠具体的事情。但枯燥的历史书常常只是简单的记事,很难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外国人写的历史,语言风格上也有距离感,又缺乏中国化的解读,总让人觉得隔着厚厚的城墙。

所以当我知道有一套写美国的历史书,是中国人写的,不禁有点小激动。心想,了解美国的前尘过往的契机到了。

这套书叫,《美国的故事》共七册。写着本书的作者是个旅居美国的女教授,叫毕蓝。毕蓝老师也是从小就喜欢历史。业余时间毕蓝老师几乎所有时间都埋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整个过程,艰难又激动人心。

“每次想到又要”开写“了。就会心跳加快,好像回到了只属于我的梦幻空间。兴趣是快乐的支点。没有它,世界将黯淡无光。”

那么我们现在就聊聊,《美国的故事》到底讲了哪些有意思的故事呢?

(一)为什么美国会从英国独立出来,形成一个新的国家?

首先,现在的美国人,追溯到400年前,其实都是英国人。当时英国是一个信仰天主教的国家。英王亨利八世也是个固执的天主教徒。

天主教有个陋习,就是卖赎罪券。我们看过国外的电影,经常会有人觉得自己有罪,就去教堂的祷告室祷告,有专门的神职人员听祷告。

赎罪券的本意是好的,为了让人方便一点,买张赎罪券,就相当于忏悔过了。但发展发展,就发展歪了。赎罪券成了教会的敛财工具。

德国有个叫路德的教授,觉得天主教这样不对。上帝的救赎应该免费啊,怎么能收钱呢?你们收了钱给上帝分成么?分成?你当上帝是什么?不分?钱都到哪儿去了?

既然信天主教这么贵,那我们就随性而为多好?按自己的意愿去信上帝不是更自在?

路德教授看来还是个愤青。写完文章就顺手钉在教堂大门上了。本来只是个义气之举,没想到一下就轰动了。 原文本是拉丁文写的,很多人看热闹不嫌事儿大。追热点!翻译!转载!转眼之间,就翻译成各国语言,从德国传遍欧洲,一时间洛阳纸贵。

开始英国国王亨利八世还不当回事儿,老子信天主教这么久了,岂是你一外国人逼逼叨几句就能改的?很长一段时间,亨利八世都保持了很高冷的姿态,甚至忍不住了还要反驳几句。直到人生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终于让这位固执的君王来了个大逆转。

亨利八世有个毛病,重男轻女。他特别想有个男性的继承人。现任夫人只给他生了个女儿,一再努力也不成之后,亨利八世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办法——出轨!

出轨对象不是别人,正是自己老婆的丫鬟,真是近水楼台啊。当时天主教不让离婚。亨利八世寻思自己挺大一国王,罗马教皇总要给面子破个例吧?一心想离婚!娶小三!可惜,人家教皇就是不开面,没同意。

亨利八世一来气,一言不合就改革。天主教起源于罗马,一直受罗马教皇的管辖。亨利八世一看,不让我离婚,那就讨论一下新教改革的问题吧,推行新教(广义意义上的基督教)。第二年就脱离了罗马,光明正大的把婚离了,小三娶进门。

可惜这小三不争气,也生了个女儿。结婚三年,就让亨利八世找机会给“咔嚓”了。第三任才终于生了个儿子爱德华六世,虽然9岁继承王位,16岁就去世了。爱德华推崇新教,但随着他去世,推行一半就终止了。

亨利八世折腾这一通,最后又转回来了。还是大媳妇的女儿,也就是长女玛丽继承了王位。这个玛丽在法国长大,也是虔诚的天主教。而且你想啊。自己亲爹亨利八世为了娶小老婆,废了天主教。玛丽心里憋着火呢。终于继承王位了。怎么改过来的,你就给我怎么改回去!

这个玛丽可不是省油的灯,杀伐果断,不听话的新教徒通通烧死,300多名新教徒就这样死在火刑架上。还好玛丽在位只活了5年。1558年玛丽去世。也在1558年,亨利八世的二老婆安妮的女儿伊丽莎白登基。

伊丽莎白一世是个明君,深知国家已经被这么一通折腾,内部已经发生分裂。如果不采取温和的策略,很容易出事儿。

这么多年关于信仰和宗教的拉锯战,其实是可以看出天主教在人们心里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被取替只是早晚的问题。英国在伊丽莎白一世温和的策略下。渐渐分裂出两个阵营,这两个阵营目标基本一样。一个主张赶紧痛快儿的改革,别犹豫,别耽误!

一个觉得慢慢的清洁,净化教会。最终也是脱离天主教,建立新教。这两个都属于清教徒,只是做事风格略有不同。

激进派已经等不及改革了。目睹着各种措施收效甚微。而且伊丽莎白一世是温和派,跟自己又不是一个阵营,得不到支持啊。当时的激进派也被称为“分裂派”是 不受待见的。既然如此,我们不如开辟一个新大陆,去重新实现我们的信仰!

伊丽莎白去世,他的侄子詹姆士继位。更是不待见分裂派,几乎看到要被迫害的苗头。这时,最犹豫的清教徒也开始琢磨着逃跑了。

这些人一拍即合,就找了一艘叫“五月花号”的货船,扬帆出海了。

这之后还有很多动人心魄的故事。但这些不满英国宗教制度,渴望改革的激进派,最终摆脱出英国的束缚,成为开拓者。也是美国人的祖先。

(二) 印第安人又是怎么从这场生存争夺战中,彻底被瓦解的?

印第安人说来也真是倒霉。虽然印第安人也不是美洲大陆的原住民。但人家在一万两千年前的“冰川纪”就一边打猎一边迁徙,最终到了这片美洲大陆。

印第安人一看,哎呦,这就是狩猎的天堂啊,小动物真多,以后能不愁吃喝的生活在这儿啦!可惜,他们只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尾。

《美国的故事》是本什么样的书?

虽然印第安人不是原住民。但这片土地似乎不产高级生物——人类,压根就没有原住民。印第安人最早来,也住的久,就暂且认为他们是美洲大陆的“原住民”吧。

开始印第安人根本不知道,在美洲大陆之外还有其他的国家和民族。他们以为世界就是他们几个部落,群族。靠种植,打猎为生,过着田园牧歌般的生活。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培育很多蔬菜,比如:土豆,番茄,地瓜,玉米,西葫芦。其中土豆和玉米和地瓜,为全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土豆特别好种植,欧洲当时因为缺粮,很多人吃不饱肚子,土豆传入欧洲,很多人惊喜的发现,这种蔬菜居然能吃饱!

玉米和地瓜更是传入中国就大受欢迎。要不是看毕蓝老师的《美国的故事》,我还以为玉米就是咱中国本土的呢。可见印第安人看似默默无闻,其实为整个世界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美国的故事》是本什么样的书?

1472年8月,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天,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在西方历史书上会写着:“这一创举,象征着欧洲探险和殖民海外的大时代!”

可是,对于这片“新大陆”的主人印第安人来说,这些“天外来客”简直就是魔鬼的化身。

哥伦布的航海,目的是要找中国。那么他为什么要找中国呢?

原来啊,有个叫马可波罗的混混,道听途说加上自己瞎编,写了本书。书里说:大海的另一边有个很大的国度,叫中国。那里遍地是金灿灿的黄金和醉人的香料。

哥伦布这个小书呆,一下就当真了。励志要找到中国,找到黄金。

西班牙是个特别爱钱的国家,资助哥伦布找金子。没想到哥伦布没找到中国,更没找到黄金。却找到了南美大陆。

哥伦布自然是失望而归。有了哥伦布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各路探险家也就坐不住了,先后到访了南美。

哥伦布有个哥们儿,叫亚美利哥。这哥儿们是个探险家,也是个作家。1507年,这哥们儿也去勘探了南美洲,回来一顿歌颂南美的大好河山和风土人情。

西班牙人一听就坐不住了,这么好的地方,不占领哪儿行?于是就携枪带棒的抵达了美洲。

《美国的故事》是本什么样的书?

西班牙人自我感觉特别良好,认为自己就是全世界最伟大的文明。印第安人就是野人。跟野人有什么好说的?一个字“打”!

印第安人连枪都没见过,武器根本不在一个档次,这哪儿打的赢啊?

更糟糕的是印第安人不止没见过枪,更没见过那么多奇奇怪怪的疾病。

什么天花,麻疹,水痘,黑死病。这些西班牙人早就有抗体的疾病,在印第安人之中蔓延。一时间,尸横遍野,南美,北美的印第安人几乎灭族。

这边,上帝对印第安人似乎闭上了眼。

另一边,西班牙人却真的在南美找到了金矿——秘鲁和墨西哥。

西班牙人找到金子尝到了甜头,在南美不断扩张。在北美勘探了几次,没发现黄金,控制了弗罗里达就懒得继续扩张。

于是,北美的印第安人,得到暂时的喘息。

但别以为这么就完了。北美地区西班牙看不上,英女王可惦记着呢。著名的英国明君伊丽莎白一世琢磨着,最近看沃尔特雷利爵士挺顺眼。那就把北美赏给他吧!还有模有样的给地契,签授权书。

英国女王跟其他欧洲国家国王一样。好像印第安人不存在一样!就这么“合法”把人家印第安人的地盘给赏出去了。人家印第安人才是美洲的主人好么?

我就奇怪,欧洲的国王们咋会有这么奇怪的思维呢?

后来想到一种可能性:印第安人在美洲大陆存在一万多年,却没有成立自己的国家。一直以部落,村庄的形式存在。没有国家,哪里来的国土?自然谁抢的算谁的。

不知道欧洲的国王们是不是存在这样的神逻辑。

男爵的这次殖民尝试了三次,都以失败告终。登上北美洲的人们整天提心吊胆,一边怕西班牙找麻烦,一边担心印第安人偷袭。

第三次“依法”殖民北美的头头叫怀特。天天提心吊胆的哪儿有心情谋划生计啊?运来的粮食吃没了,怀特只好回国找粮食。

这一去,时间可有点长——三年!正赶上英国跟西班牙打海战,封了海。

怀特这个着急啊,但急也没用。好不容易海战结束,再次回到北美大陆,却发现之前留下的英国人全都神秘失踪。其中包括怀特刚出生的小女儿弗吉尼亚。

多年以后,有人在这个地区发现了灰色眼睛的印第安人,有人猜测,这些人跟没准儿弗吉尼亚有点血缘关系。

如果推测是真的,那是不是我们可以说印第安人的包容性很强?

如果英国殖民者,能善待印第安人,殖民过程中是不是就不用那么多的死伤了呢?

标签: 外国历史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