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制造的魔君:董卓暴行始末考

纵横百科 128 0

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董卓是汉末丧乱的核心人物,是擅行废立、肆虐宫廷的暴君。在历代史家笔下,基本都以“凶恶淫狠”的丑陋嘴脸出现。

比如《三国志》作者陈寿,便公开宣称“董卓是信史时代的第一魔头”。

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魏书 董卓传》

如果求之诸书,会发现不论是三代以前、还是三代以后,比董氏更加凶残恶毒的逆臣,绝不止一人,董卓还远达不到“千古第一罪人”的地步。换言之,陈寿的评语,带有比较明显的时代色彩。

本文想通过考察董卓的诸多行事,来推导探究出其暴行背后的“演绎过程”,还原事件的本来面貌。

在此首先说明,董卓是无道罪臣,史有定论,我也深表赞同。本文绝非是替董卓翻案,而是览其行事始末,确实事出有因。

因此我想跳出陈寿的评价,从中立视角,重新观察董卓在洛阳的所作所为。

实际董卓在洛阳的一系列暴行,虽然大逆不道,但均有理论指导;并非纯粹的丧心病狂。

本文共 4000 字,阅读需 8 分钟

废少立献董卓在中平六年(189)八月上洛,旋即废黜何太后与少帝(刘辩),改立少帝异母弟献帝(刘协)。此一节人所共知,这也是董卓最受诟病之处。

此处实际存在历史原因。

因为灵帝临终之际,确实存在过“改立太子”的争议。

彼时灵帝欲改立幼子刘协为太子,并委托了权宦蹇硕为辅弼。由于蹇硕是西园军“上军校尉”,把持兵权,因此一度引发大将军何进(少帝亲舅)的憎恶,最终兵戎相见,蹇硕被杀。

六年,(灵)帝疾笃,属(刘)协于蹇硕。硕既受遣诏,且素轻忌于进兄弟,及帝崩,硕时在内,欲先诛(何)进而立(刘)协。--《后汉书 何进传》

何进兄妹是少帝的党羽,而董太后(灵帝生母、何皇后婆婆)与侄子董重(骠骑将军),则党附陈留王(即献帝)。

因此两代外戚争权,最终董重被何进逼杀,而董太后则被何后鸩死,天下哗然。

(何)进举兵围骠骑府,收董重,免官,自杀。(董)后忧怖,疾病暴崩。--《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一》

被制造的魔君:董卓暴行始末考

董重自杀,董太后暴死

董卓上洛后,自以为与董太后属“同宗之亲”,因此对逼杀董氏姑侄的何进兄妹,十分反感。

虽然董卓出身凉州陇西,而董太后家族出身冀州河间,但董卓依然认为与灵帝母家有“同姓之亲”。

典型例证即董卓收留了董太后的侄子董承(就是“衣带诏”那个董承),宠为腹心,乃至时人便混淆了董承的出身,还以为他是董卓的亲戚。

近董公(即董卓)之强,明将军目所见,内有王公以为内主,外有董旻、(董)承、(董)璜以为鲠毒。--《献帝起居注》

(1)废杀何后

董卓废黜何太后的理由,相当冠冕堂皇。

因为少帝继位后,何太后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而何进则招募四方英豪、欲逼使太后归政。董卓恰恰是何进招募的外藩,因此废黜太后、名正言顺。

董卓逼杀何太后时,借口其“逆姑妇之礼”,暗指何后鸩杀婆婆(董太后)。

皇太后(何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董太后)暴崩,众论惑焉。三纲之道,天地之纪,而乃有阙,罪之大者。--《献帝起居注》

董卓还称“永乐太后(董太后)暴死,天下疑惑,因此皇太后无母仪天下之资格”。实际是打着“为董太后报仇”的幌子。

(2)废杀少帝

董卓废少帝,是借用“霍光废昌邑王”的路数。即所谓“废昏立明”。

(董)卓乃奋首而言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政。皇帝(刘辩)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陈留王(刘协)。”--《后汉书 董卓传》

曹魏权臣司马师废齐王;东晋权臣桓温废司马昱,也都是同样借口。

被制造的魔君:董卓暴行始末考

董卓废少立献

董卓之所以倾向陈留王刘协,是因为刘协是董太后养大的皇子,绰号“董侯”。天然博得了董卓的好感。

董太后自养(刘)协,号曰董侯。--《后汉书 皇后纪》

客观评价,董卓废黜何太后与少帝,改立灵帝幼子,不可视作纯粹的逆举。因为灵帝生前就屡次准备改立太子,且何太后杀董太后在先,何进召董卓在后,其行为逻辑是合理的。

董卓受诟病之处,主要在于杀害何后与少帝。如此则十分恶劣,与“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完全无关了。这也是他从“权臣”被定性为“逆臣”的直接原因。

盗掘帝陵董卓盗掘东汉诸帝坟陵、挖掘宝物,是历史公案,甚至吕布亦积极参与其中。

但考察初始情形,可知盗墓并非纯粹贪财,而是存在“泄私愤”的心理。

董卓最初盗掘的是汉灵帝的“文陵”,借何太后下葬的时机而搬取宝物。

及何后葬,开文陵(灵帝陵墓),(董)卓悉取藏中珍物。--《后汉书 董卓传》

汉灵帝是冀州河间国人,而何太后则是荆州南阳人。只不过按照“妻死从夫”的陪葬传统而合葬。

董卓对灵帝一贯厌恶,曾公开宣称“每念灵帝,令人愤毒”。再加上他对何太后的反感,因此盗取文陵。

(董)卓议欲废立,谓(袁)绍曰:“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后汉书 董卓传》

被制造的魔君:董卓暴行始末考

董卓盗掘帝陵

值得注意的是,董卓最初的盗墓行为(189),并非暴力强拆,而是借“何后下葬,重新开陵”的机会。

换言之,其口号上是冠冕堂皇的,行为上则是偷偷摸摸的,并非大张旗鼓地作恶。

至于两年之后(191),董卓与关东军阀鏖战失利,焚毁洛邑,西迁长安。搞得洛阳“二百里无复孑遗”,乃至吕布带头掘毁棺椁,搜刮宝物,那就是纯粹的破罐子破摔、丧心病狂了。

(董)卓自屯留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已下冢墓,收其珍宝。--《后汉书 董卓传》

因此,陈寿所谓的董氏上洛之初(189)便“盗墓毁陵”,难免言过其实。

从董卓“矫情忍性、擢拔群贤”的行为上看,他最初并非纯粹的恶魔,确实曾尝试过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真正的盗墓高潮、发生在兵败洛阳(191)的前夜。

攻杀社民董卓在洛阳,攻杀社民(参与祭祀的民众),是最受史家诟病的暴行。

实际此处另有蹊跷。

按《后汉书 董卓传》记载,卓军至阳城,见民会于社下,遂杀之,掠夺妇女财物,悬首车轴,谎称“大破贼人”。

(董)卓尝遣军至阳城,时人会于社下,悉令就斩之,驾其车重,载其妇女,以头系车辕,歌呼而还。--《后汉书 董卓传》

(卓军)连轸而还洛,云攻贼大获,称万岁。--《魏书 董卓传》

历来史家与读者,均把董卓“攻屠社民”看作令人发指的丑行。实际并非如此。考察时间线索与事件位置,董卓的军队,确实存在“攻贼大获”的可能。

先看时间。

“社”是祭祀土地神;“稷”是祭祀五谷神。后世将“社稷”合称,引申为家国政权。

社每年两次,春社与秋社。览查《魏书六 董卓传》可知,彼时是春社,即“二月社”。

(董卓)尝遣军到阳城。时適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魏书 董卓传》

考虑到董卓上洛时间在中平六年(189)八月,而初平二年(191)四月已经离开洛阳;可知董卓军队攻杀社民,当在初平元年(190)或二年(191)的二月。

硍节恰在此处。

因为初平元年(190)正月,袁绍等军阀已经在关东兴兵,而初平二年(191)二月,关东军势力更加猖獗。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袁)绍为盟主。--《魏书 武帝纪》

一言蔽之,“二月社事件”的发生时间,是在关东兵起之后。

再看地点。

二月社的地点发生在阳城(豫州),恰好在洛阳以东。

既然初平元年(190)正月,关东已经兴兵讨伐洛阳;那二月时节,百姓早该阖门自守,甚至举族搬迁;岂有“齐聚社下”的道理?

兵荒马乱之际,不求自保反而聚众祭祀,逻辑何在?须知,阳城东侧不远的颍川,即遭到董卓部将李傕的洗劫。

(董)卓遣李傕等出关东,所过虏略,至颍川、陈留而还。--《魏书 荀彧传》

被制造的魔君:董卓暴行始末考

董卓用兵地点

洛阳是“兵冲形胜之地”,而阳城恰在其东侧不远。正月关东兵起,二月便有社民齐聚阳城;考虑到豫州刺史孔伷(阳城属豫州)亦在“讨董联军”之列,所谓的“祭祀土神”(二月社),只怕难以置信。

因此董卓派军镇压,并号称“攻贼大获”,恐非虚言,而是确实如此。

只不过董卓名声太坏,做过的暴行,也远不止这一两件。因此把他塑造为毫无人性、杀人取乐的恶魔,也合情合理。

而且随着凉州集团的彻底覆灭,魏晋的官方史家(王沈、陈寿为代表)更没必要替董卓说好话。

官修史本身就是政治的产物,秉承当朝的意志,传播当朝的意识形态。像董卓这种臭名昭彰的人物,即使被塑造成恶贯满盈的魔鬼,恐怕也不会有人探查真伪。

《论语》所谓“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归焉”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小结昔日子贡尝言:纣王之恶,远不如传说般严重。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 子张》

其实看董卓之恶,也远不似书文所载般暴虐。但无论是陈寿、王沈、王粲还是范晔,这群士人对“伤害了士族感情”的董卓,是绝不可能有半句好话的。

虽然董卓确实做过不少伤天害理的恶事,但行为初衷,远不如史料记载般恐怖。无论是废少立献、盗掘帝陵、还是攻杀社民,实际都有逻辑可循。

废少立献是因为灵帝生前的改易储君计划、与何后专政又逼杀董后所致;另有“董侯”刘协的亲善心理作祟。

至于盗掘文陵,最初是借合葬何太后的契机而暗中进行。

而最重要的暴行,即所谓“攻杀社民”,则大概率是镇压乱党。从时间与地点来看,正月关东兵起,而二月齐聚阳城,实在太过怪异。恐怕并非社民,而是关东义军。因此董卓遣军队镇压,并非杀人取乐的变态行为。

至于所谓的“奸乱宫人公主”,恐怕亦有夸大。

至于奸乱宫人公主。其(董卓)凶逆如此。--《魏书 董卓传》

被制造的魔君:董卓暴行始末考

董卓奸乱宫闱

董卓“少游羌胡、浸染夷风”是人所共知的事;但灵帝卒年不过三十三岁,早年又屡丧皇子,留下的公主仅一人可考(万年公主),且记载散佚。

因此,董卓的乱行,恐怕主要集中在“奸乱宫人”(妃嫔、宫女)上。但是加上“奸乱公主”的罪行,无疑可以把董卓衬托得更加丑恶,于是史家也便不吝笔墨了。

董卓固然是枭雄恶霸,罪孽深重,事无可讳,合该遗臭万年。但览查诸书,推导串联其原本面貌,可知,董卓之恶,亦不似史书记载般恐怖。

实际就是一个不守礼法的边地军阀,在东都洛阳妄图专擅权柄,最终与士族反目,天下大乱的故事。

但在史家的理论构建下,如果说谁要为汉末晋初的百年丧乱(184-280)负起责任,那董卓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归焉。岂独商纣而已乎!

我是胖咪,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标签: 董卓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