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谋朝篡位,王莽为何评价不如赵匡胤?

纵横百科 137 0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

我认为所有历史评价要么是当时社会问题的投射,要么是当代人孤陋寡闻的结果。

这里不说王莽,说两个大家熟悉的人,雍正和董卓。

为什么说历史评价是当时社会问题的投射?

以雍正皇帝为例,雍正皇帝在晚清以前作为“列祖列宗之一”,在官方评价体系里是非常正面的;即使是在社会底层帮会道门话语体系里,今天的学者也没能找到任何负面的评价》(《蒙冤叙事与下层抗争:天地会起源传说新论》一文,载《南京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然而到了19世纪最后十年以及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反满运动风起云涌,任何清朝皇帝都会被革命者无情的鞭笞和刻意的贬低,下面是《清代野史》里所收录的《清代外史》目录,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同样是谋朝篡位,王莽为何评价不如赵匡胤?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二月河小说被改编为著名电视剧《雍正王朝》后,雍正皇帝的评价相比二十世纪前半叶,立刻有了180度的大反转。下面是搜索引擎上的截图,大家同样可以感受一下——

同样是谋朝篡位,王莽为何评价不如赵匡胤?

相信大家对“历史评价是当时社会问题的投射”已经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了。

没错,在20世纪前半段,为了推翻腐朽的清王朝,那时对于雍正皇帝的评价就集中在“暴虐”、“残忍”、“荒淫”上,他也不可能有正面评价;而到了现在,我们距离清朝已经100年了,而“改革”成为我们时代重视的问题,那么自然,我们就开始把重点放在了雍正皇帝改革上了。

雍正皇帝说完,接下来再说董卓。

为什么我说董卓代表了当代人的孤陋寡闻呢?

因为在我们看来,董卓就代表暴虐、残酷的权臣形象,大家都还记得他是怎么残酷的杀害汉少帝、放火烧毁洛阳,他死后老百姓都想吃他的肉。

但是这并不是历史的全貌,通过考古,我们发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董卓在西北地区老百姓心目中是“豪杰”、“出类拔萃”、“英豪”的代表。

比如曾经出土了一个唐代一位出身西北的高级军官墓志铭,墓志铭不但称赞了主人,还称赞了这位高级军官的几位孩子,其中一个孩子因为长得很帅,所以被评价为“类董卓之仪形”。

相信大家都知道,如果一个人在当时是负面评价的话,是不可能拿来作为评价标准的,比如我们形容一个人帅,一般会说“长得像梁朝伟”、“长得像刘德华”,一定要和历史人物挂钩,也会说一些正面人物,比如“貌比潘安”,极少有人会说“长得像汪精卫”,尽管汪精卫是近代著名大帅哥。

所以,有很大可能董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他的评价比我们想象中要高得多。

其实还有一个著名例子,就是曹操,今天我们都认为曹操是大英雄,至少也是大枭雄,但是在西晋末年,人们可能就不是这么看的了。

“人岂不自知!卿言太过。朕若遇汉高祖,当北面事之,与韩、彭比肩;若遇光武,当并驱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宜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效曹孟德、司马仲达欺人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

后赵石勒就一点儿也不认为曹操是什么英雄、奸雄,认为他和司马懿一样,是欺负孤儿寡妇的狐狸精。(手动滑稽)

标签: 王莽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