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康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纵横百科 152 0

看一下洋鬼子们服老康的评价吧。

白晋:

康熙皇帝经常到各地巡视,以便了解百姓的生活情况和官吏们的施政状况。在这样的观察时,即便最卑贱的工匠和农夫,皇帝也允许他们接近自己,并用非常亲切温和的态度询问他们,这常常使得普通百姓至为感动。康熙皇帝会经常向百姓提出各种问题,并且他一定要问到的问题是他们对当地的官吏是否满意。如果百姓普遍倾诉对某个官员的不满,康熙皇帝会将他撤职。但是如果百姓赞扬到某个官员,他却并不一定仅仅因此就提升那个官员。

康熙皇帝重视并严格选拔优秀官吏,监督他们的行为,这正表明皇帝平素对于臣民的仁爱之心。作为一国之主,他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这从当某省发生严重灾荒时他内心中流露出来的异常的忧虑之情可以充分说明。

在我们在北京的其中两年,我们亲眼目睹了以下这些确证的事实。当时,两三个省遭受了大旱灾,造成农业严重欠收。康熙皇帝为此深为忧虑,他免除了这些省份的赋税,并设立常平仓进行赈恤,但仍不能满足灾区的需要,于是,他又向灾情最为严重的地区调拨了大量的粮食和巨额款项。为了进一步赈济灾区的穷人,康熙皇帝又采取了捐官的政策,允许富人中有学识的人,如果能够通过做官资格的考试、证明他确有才干,并向灾区捐献一定数目的粮食,便可买到一个相应的官职。当时,为了寻求生路,大量的穷人纷纷涌入北京,康熙皇帝下令把这些人全都招用于六部官署的建筑工程,从而找到一个既帮助了穷人又使他们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办法。并且,这个办法也有利于安抚饥民,防止他们因走投无路而发生动乱。

每当康熙皇帝出猎或者由北京行幸其他地区时,都会有老百姓在路旁候驾告御状,这些百姓多是因为地方官员的不法行为而枉受冤屈,因此拦舆告发赃官们的罪行,恳求皇帝明断。这个时候,告御状的人只要事先跪在离皇帝经过的路旁不远处,一手高举状纸,一边恭候皇帝驾临即可。碰到这样的情况,康熙皇帝总是委派几名忠实可靠的人去了解情况,如果告发的问题值得调查,则必须调查清楚。如果确证被告发的官员有罪,就要对其进行严处!

康熙皇帝的孝顺和感恩是如此罕见,他因此获得了举国百姓的尊敬和拥戴。

南怀仁:

中国又恢复了和平,各地政局稳定下来,重现昔日祥和之象。

(康熙皇帝)亲切地接近老百姓,力图让所有人都能看见自己,就像在北京时的惯例一样,他谕令卫兵们不许阻止百姓靠近。所有的百姓,不管男女,都以为他们的皇帝是从天而降的,他们的目光中充满异常的喜悦。为一睹圣容,他们不惜远涉跑来此地,因为,对他们来讲,皇帝亲临此地是从不曾有过的事情。皇帝也非常高兴于臣民们赤诚的感情表露,他尽力撤去一切尊严的夸饰,让百姓们靠近,以此向臣民展示祖先传下来的朴质精神。

《全球通史》

康熙曾有过几回巡视,他不但视察公共工程、宽赦囚犯、聆听民间疾苦,而且还亲自审阅那些有志向的举子的科考卷子。一位为此而吃惊的教士写道:“康熙甚至会召见那些地位低下的劳工和农夫,并以一种友善可亲的态度同他们交谈,这使他深得人心。”也许是因为经常外出巡行,并能亲临下层,康熙学会了识别18个省中的13个省的方言。

莱布尼茨:

事实证明, 正是因为康熙皇帝的雄才大略才使欧洲科学与技艺更好的输入中国,仅此而言,我认为,康熙皇帝一个人比他所有的臣僚都具有远见卓识。我之所以视他为英明的伟人,是因为他把欧洲的东西和中国的东西结合了起来。

他谙熟中国人的学问,不是不学无术的庸君,他从科隆耶稣会士汤若望的学生,比利时耶稣会士南怀仁那里接触了欧洲科学。在他之前,整个中华帝国境内大概还无人对此有所了解。这样,他以其广博的知识和先见之明远远的超过了所有的满人和汉人,仿佛在埃及金字塔塔顶再加上一层欧洲塔楼。

我还记得,意大利接触的耶稣会士闵明我在罗马以钦佩的口吻曾亲口对我赞美过这位君王的贤德圣智,他谈到了他言行公正,对人民仁爱倍至,生活节俭自制等美德。……他还亲自编写数学教科书,以期亲手将这一重要的学科的基本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孩子们,使智慧在整个帝国以及自己的家族内得到继承。

那是一位其自身意义以超过凡人的伟大帝国的君主被视为生死攸关的上帝,以至于只要有一点他的示意,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君主却经常借助于教育而被培养成德高望重、智慧非凡的人。尽管他身居高位,却极其遵守公共道德,礼贤下士,这一点确实令臣仆们望尘莫及。除了亲眼目睹,人们不容易理解,能够在当今主宰一切的最伟大的君主却对后人如此敬畏。他对自己言行的要求十分检点,但不是怕其王公大臣和政府,而是更加害怕编撰年鉴和起居录的史官会把他不光彩的言行录入那个藏在神圣不可侵犯的小匣子内的史册,从而遭到后世的唾骂。

莱布尼茨对康熙的评价,主要都是通过传教士的口述了解的。从《中国近事》一书当中,莱布尼茨对康熙的崇拜之情溢于言表,可谓是脑残粉。除了莱布尼茨,没记错的话太阳王路易十四也很崇拜康熙,不仅仿照中式风格修了一座宫殿,还玩起了扮演中国皇帝的cosplay。

再来看看明朝遗民对老康的评价。

黄宗羲:

今圣天子无幽不烛,使农里之事,得以上达,纲常名教不因之而盖重乎?

皇上仁风笃烈救现在之兵灾,除当来之苦集,学士大夫皆以琴瑟起讲堂之上,此时之最难得者也。

公卿不下士久矣,何幸身当其盛也。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勿,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朝野相贺,拭目以观太平。

严绳孙:

烟月满渔村。一道飞书下九阍。圣主临轩初试日,梭巡。白发青衫谒至尊。隐矣又焉文。归去空留土木身。何意片词亲简自,枫宸。九死从今总负恩。

感激自奋,不忍以向之狷介高尚其怀,负上知遇。

明宗室石涛:

无路从容夜出关,黎明努力上平山。去此罕逢仁圣主,近前一步是天颜。松风滴露马行疾,花气袭人鸟道攀。两代蒙恩慈氏远,人间天上悉知还。

甲子长干新接驾,即今已巳路当先。圣聪勿睹呼名字, 草野重瞻万岁前。自愧羚羊无挂角,那能音吼说真传。神龙首尾光千焰,云拥祥云天际边。

当然,明朝遗民到了康熙年间不少都转变态度,采取与清朝合作的姿态,不仅有像黄宗羲一样称颂清朝、称颂康熙的,还有如严绳孙一样放弃守节做清朝的官。还有歌颂清朝是“我朝兴汤武之师,应来苏之望”的,分别用了商汤伐桀、武王伐纣、《尚书》“徯我后,后来其苏”三个典故,可谓是肉麻。总体来说,若不是老康对遗民宽容的态度,这些人除了死的早的基本都不再敌视清朝。

总体来说,康熙的个人操守使其在当时的时代充满了魅力,儒臣魏裔介康熙为“皇上亶聪作哲,允接二帝三王之正统,诚万世斯文之幸也。”二帝三王分别是尧、舜、禹、汤以及周武王,将康熙比喻为古之圣王,赞美之意无需多言。无独有偶,张玉书也对康熙评价很高:圣德神功卓越千古,道统治统兼总百王。可谓是吹捧。对比之下,从明遗民的角度来说,如果康熙没有足够的个人魅力,是无法让他们转变态度的。

后世评价。

曾国藩: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于康熙。而雍乾以后,英贤辈出,皆若沐圣祖之教,此在愚氓亦似知之。其所以然者,虽大智莫能名也。凡前圣所称至德纳行,范无一而不备。上而天象、地舆、历算、音乐、考礼、行师、刑律、农政,下至射御、医药、奇门、王遁,满蒙、西域、外洋之文书字母,殆无一而不通,且无一不创立新法,别启律途。后来高才绝艺,终莫能出其范围。

萧一山:圣祖六十一年,文治武功,蔚然可观。以其有好学不倦之精神,宽大爱民之治术,谨事惜时,深耕易耨,为清朝培植良好之根基。末叶虽稍流纵弛之弊,然大乱之后,亟需休养生息,此亦守成令主所必循之途径也。

所以以康熙的文治武功,再结合其堪称完美的个人操守,怎是一个千古一帝足够形容的。

标签: 康熙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