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皇帝为何对蒙古如此抵触:14位皇嗣无一出自6位蒙古后妃

纵横百科 207 0

导语:清朝入关后的首位帝王顺治皇帝短暂的一生中,后宫嫔妃多达37位,生育皇嗣14位。在这37位后宫嫔妃中,有六位系来自蒙古的博尔济吉特氏后妃,其中有两位皇后、四位正妃。可是,顺治皇帝的14位皇嗣中,无一出自这六位地位尊崇、背景身后、靠山强硬的蒙古后妃。

顺治十年,顺治皇帝不顾朝中众臣和孝庄太后的坚决反对,将原配嫡后博尔济吉特·孟古青的皇后之位废黜;

顺治十四年、十五年之交,顺治下令废除清帝(后金汗)于元旦亲诣堂子行礼的满洲旧制;命将包括太庙牌匾在内所有坛庙门上匾额,停书蒙古字,只书满字和汉字;拟对来朝蒙古王公减少赏赐;

顺治十五年正月,顺治皇帝欲将第二任皇后博尔济吉特·阿拉坦琪琪格废黜,但在孝庄太后和董鄂妃的劝阻下,未果。

由此可见,顺治皇帝对于蒙古后妃乃至蒙古部盟不是一般的厌恶和敌视,那么这个拥有一半蒙古血统的皇帝为何会对自己生母孝庄太后的母族如此抵触,以至于厌恶后宫中所有的博尔济吉特氏后妃呢?

顺治皇帝为何对蒙古如此抵触:14位皇嗣无一出自6位蒙古后妃

个人认为,这里面既有顺治皇帝对皇权巩固、一统中原的深层考虑,又有年轻帝王对于多尔衮和孝庄太后的叛逆报复,更有专宠董鄂妃的因素所在。

01 对汉文化的推崇、对汉臣的拉拢和安抚,让他不得不远离满蒙贵族

对于汉文化尤其是汉语的陌生,让顺治皇帝在亲政初期遇到了很大困难。多尔衮摄政期间,出于政治目的,刻意荒废了顺治皇帝的教育尤其是汉文化教育工作,至于顺治皇帝在亲政之初, “阅诸臣奏章,茫然不解”。顺治皇帝虽然年幼,但也绝非是一个得过且过、能躲就躲的无为之君。顺治皇帝由此开始疯狂的学习汉文化。为什么说疯狂呢?《朝鲜历朝实录》中对顺治皇帝学习汉文化的状态有过描述:

“由是发愤读书,理军国大事,即读至晚。逮五更起读,天宇空明,始能背诵。”

再加上顺治皇帝“好汉语,慕华制”对于汉文化的学习甚至达到“苦读九年,曾经呕血”的境界。顺治皇帝之所以如此疯狂的学习汉文化,除了本身的热衷和推崇外,这也是他了解汉臣、拉拢汉臣的重要途径。对于汉臣的拉拢和重用,顺治皇帝有着更深层的考虑。

1、清朝刚刚入关,满蒙文化面对中原地区历史悠久的汉文化,显得弱不禁风。

对于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世祖章皇帝实录》记录有顺治皇帝的看法:

“商中宗、商高宗、周成王、周康王、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俱入庙并祭。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原未混一天下且其行事、亦不及诸帝王。不宜与祭,著停止。”

顺治皇帝情愿将本族创世帝王排除在太庙之外,也要对汉族优秀帝王倍加推崇,这说明顺治皇帝已经清醒的认识到和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汉文化相比,满蒙文化已经无法满足清朝对中原地区的稳固统治。汉文化在满蒙贵族之间的推广和学习已经迫在眉睫,而这项任务只能依靠汉臣完成。

2、初入中原地区,刚刚亲政的顺治皇帝更需要汉臣的治国经验来治理朝政。

为了拉拢汉臣甚至前明遗臣,顺治皇帝不惜将洪武皇帝朱元璋推至最高位置,这在当时的满蒙贵族眼中虽然是有违祖制甚至是丢尽皇家颜面的事情,但就当是的政治局面和全国情形来看,这无疑是顺治皇帝出于稳固皇权统治、收拢江南等地民心的理性做法。

顺治皇帝为何对蒙古如此抵触:14位皇嗣无一出自6位蒙古后妃

《世祖章皇帝实录》中记载有顺治皇帝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评价:

“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数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至洪武所定条例章程、规画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

显然,顺治皇帝对朱元璋的高度评价有着极强的主观意识,甚至有着言过其实的推崇。但,顺治皇帝推崇朱元璋的一些列做法确实收到了预期效果。在逐步拉拢和安抚下,汉臣们对于清朝的统治和治理献言献策,逐步使得清朝的国家机构顺利运转,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清朝在中原地区的皇权统治。

3、重用汉臣、推崇汉文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即为对满蒙贵族势力的压制和削弱。

皇太极驾崩之前并没有将分摊皇帝权力的“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取消,在皇太极驾崩之时,这个满洲贵族为代表的议会制度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延续了努尔哈赤所定“皇位归属由诸王贝勒决定”的旧时成例。多尔衮摄政期间,又将这个制度无限扩大,甚至在孝庄太后的影响下,蒙古贵族也渗透入“分权”行列。多尔衮去世以后,朝政大权又基本落入了济尔哈朗的手中。“一应奏章却先启郑王,然后才进呈皇帝”的局面让被多尔衮压制7年之久的顺治皇帝再也不能忍受。重用汉臣,利用自己和汉臣推崇的汉文化排挤甚至淹没满蒙贵族对皇权的威胁和分摊,才是顺治皇帝重大的目的。

3、满洲八旗将士的逐渐减少,让顺治皇帝不得不重用汉臣汉将,以平定中原地区

自清军入关以后,满洲八旗分担没有因为生活条件和物质待遇的提供而大幅度的增加人口数量,满洲八旗男丁人数反而逐年降低。按照顺治元年,满洲八旗的310牛录,每牛录200男丁计算,入关之初,满洲八旗男丁人数在62000人左右。可是,到了顺治十四年的时候,满洲八旗的男丁人数还剩49000余人。以不足五万的满洲八旗兵力对阵上百万的抗清武装,取胜的概率基本为零。所以,顺治皇帝不得不重用汉臣汉将,利用他们手中的降清将士,完成一统中原地区的大业!

顺治皇帝为何对蒙古如此抵触:14位皇嗣无一出自6位蒙古后妃

汉臣努力,皇帝本人也不能袖手旁观,顺治皇帝身体力行的在各个方面制约和排挤满蒙贵族势力的渗透。轻视和削弱蒙古部盟对清廷的影响就是顺治皇帝最先开始的办法,而最能表现出皇帝决心的就是对后宫中博尔济吉特氏后妃的忽视。所以,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蒙古部盟后妃的被忽视甚至被冷遇,也就成了必然!

02 多尔衮和孝庄太后的影响,让他对蒙古部盟产生了仇视

顺治皇帝对汉文化的推崇和对汉臣的拉拢和重用,与孝庄等老一辈满蒙贵族出身的势力之间因为满汉文化、汉蒙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对抗慢慢形成,并在顺治皇帝迎娶博尔济吉特·孟古青的时候集中爆发。对于顺治皇帝的原配嫡后孟古青,顺治皇帝原本并无过多的抵触和厌弃,那为什么最后会发展到“废后”的境地,甚至连累剩余的博尔济吉特氏后妃也被冷落和漠视呢?这和多尔衮、孝庄太后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1、多尔衮

在多尔衮摄政期间,顺治皇帝不仅没有实权,甚至地位都很低,处境也非常危险。只得仰鼻息于摄政王多尔衮,还随时都有被废被害的危险。顺治皇帝对多尔衮的仇恨和敌视不必多言,单就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对其“毁坟鞭尸、追夺封号、撤享太庙”等做法就能看出端倪。而孟古青就是多尔衮做媒、孝庄太后同意的皇后人选。出自仇敌之手的婚姻,在顺治皇帝看来自然是千般不顺、万般不行,再加上孟古青天生极度、喜好奢华甚至凭借着强大外戚势力和孝庄太后的撑腰,敢于干涉顺治皇帝的后宫生活。孟古青的皇后之位被废黜,乃至连累到其余博尔济吉特氏后妃完全是咎由自取、不可惋惜。

顺治皇帝为何对蒙古如此抵触:14位皇嗣无一出自6位蒙古后妃

2、孝庄太后

清朝挥师入关以后,年仅7岁的顺治皇帝便住进了紫禁城,就开始了与生母孝庄太后分开居住的生活,几个月才能见得一面,可想而知母子之间的感情并不牢固。面对强大的多尔衮,顺治皇帝原本唯一的寄托就是自己的生母孝庄太后,但孝庄太后对于小皇帝的抱怨并不以为意,甚至多为训斥之语,这让年幼的顺治皇帝有了孤立无援的感觉,由此开始了对孝庄太后的不满。

为了巩固满蒙之间的政治联盟,也为了进一步更加自己母族的势力,继续保持“清朝皇帝”出自博尔济吉特氏一族的至高荣誉,孝庄太后连续为顺治皇帝安排了两位蒙古皇后、四位蒙古正妃的做法似乎也有着深层考虑,但这却与顺治皇帝维护皇权统治、排挤和削弱满蒙贵族势力的目的形成矛盾。对于孝庄太后“甚厌汉语;或有儿辈习汉俗者,则以为汉俗盛而胡运衰,辄加禁抑”的做法,让对汉文化倍加推崇的顺治皇帝更为反感。再加上,孝庄太后对董鄂妃的抵触和厌恶,顺治皇帝和孝庄太后之间的母子矛盾俨然一副不可调和的模样。为了抗拒生母、年轻叛逆的顺治皇帝对蒙古出身的后妃采用了“釜底抽薪”的绝招:你可以安排后妃,但我也可以置之不理。

03 不容忽视的董鄂妃,让顺治皇帝无暇顾及蒙古后妃

顺治皇帝专宠董鄂妃的故事,已经深入人心,他对董鄂妃的独宠和感情,也严重占用了顺治皇帝在后宫的时间,更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顺治皇帝对蒙古后妃的忽视和冷漠。

《历史上的顺治皇帝》中,这样评价专情帝王顺治皇帝:

与康熙朝的恢弘、雍正朝的谨严、乾隆朝的华丽相比较,顺治的统治更多的体现一种淡然的风格。这可能因为顺治将更多的精力付诸于他的感情上。他追求真挚的平凡人的感情,而且一生只对一个女子痴情不移,这多情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是值得称赞的,但对于一个君王而言,不太合适。

顺治皇帝就是这样,他把一生的爱和感情全部给予了董鄂妃,或许是因为董鄂妃的倾国倾城;或许是因为董鄂妃的贤良淑德,与顺治帝相知相伴;又或许董鄂妃的恭顺孝敬、无可挑剔;顺治皇帝从顺治十三年,董鄂氏入宫到顺治十七年,董鄂妃病逝期间,专宠董鄂妃,她的风头远超当时的中宫皇后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不可否认,顺治皇帝专宠董鄂妃情况的出现,严重占用了顺治皇帝宠幸后宫的时间,原本就得不到皇帝圣心的博尔济吉特氏后妃们,就更加的靠边站了!

顺治皇帝为何对蒙古如此抵触:14位皇嗣无一出自6位蒙古后妃

14位皇嗣,无一出自6位博尔济吉特氏后妃,这说明这些蒙古后妃们根本得不到顺治皇帝的青睐。究其原因,除了受到了多尔衮和孝庄太后、董鄂妃的牵连外,顺治皇帝利用对汉文化的推崇,拉拢和重用汉臣,排挤和削弱满蒙贵族势力对皇权的影响,以达到稳固皇权统治、平定中原地区的政治目的才是根本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朝鲜历朝实录》、《世祖章皇帝实录》、《历史上的顺治皇帝》、《顺治朝后宫特征》、《清史稿·后妃列传》、《清史稿·卷四·本纪四》、《清代皇帝传略》、《清史通鉴》、《汤若望传》

标签: 顺治皇帝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