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处理财政方面的问题,历来采用的方式是:
大腿破了补大腿,裤裆烂了补裤裆,可是心窝坏了怎么补?
末代崇祯皇帝历来的主张是“烂船还有三斤钉”的打算,我泱泱天朝怎么会经济拖垮?明王朝经济的崩塌是从官僚士绅们大肆盾兵土地开始的,明王朝后期源源不断的为辽东之地输入大量的军资,在大批军资输入的同时,辽东之地也担任着为明王朝续命的职责。
拖垮明王朝经济的不是宁锦防线,而是朝堂之上的那些所谓的国之柱石。
在古代王朝中,官员们其实是不用纳粮的,当然了也有特殊的情况,例如官绅一体纳粮。但是在明朝的时候更多的官员是无需纳粮的,这种对于读书人的优惠政策也成为了众多官绅士族猎取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
一些种地的农民为了能够少缴税,会将土地挂靠到士绅官僚的名下,这样一来土地的主动权就掌握在了这些士绅官僚的手中。得到土地的士绅官僚在刚刚开始的时候会采用低于国家税收的标准让那些底层民众来开荒种地。
可是,这种情况一旦时间长了,士绅官僚们便会不断的提高税率,甚至要远远高于国家。如此一来整个土地的经过一番漫长的流转都跑到了士绅官僚的手中,这些士绅官僚又无需缴税,自然可以将这些农民上交的税收收入自己的囊中。
到了明朝的中后期,越来越多的土地被流转到了这些士绅官僚的手中,他们手中的土地越多,自然一个王朝的财政税收也就越少,如此一来,明王朝的财政收入就会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
士绅官僚的个人资产愈来愈多。
王朝后期的财政收入愈来愈少。
所以,土地的流转才是拖垮明王朝财政的核心因素。
-----再说说宁锦防线
宁锦防线的战略规划是孙承宗和袁崇焕所主导的,在构造这条防线之初,是为了给山海关这种纵观构造一条纵深的防御战线,避免一关破,面临的就是王朝至此完的结局。
这也决定了宁锦防线的出发点是为明王朝续命,而非敛财,也费拖垮明王朝的财政。
纵深防线的缺点是致命的,因为防线单一,所以清军是可以绕过这条防线的。但是在皇太极强行绕过宁锦防线之后,宁锦之地的防御思想再一次发生了转变,那就是不能仅仅依靠单方面的纵深防御战略来抵挡清军,而是应该应该采用“纵深+环形”防线来彻底将清军拦截在辽东之地。
在孙承宗第二次经略辽东之后,在东北之地的防御思想已经不再是依靠单方面的纵深防御战线来抵挡清军,而是开始扩展思维更大范围的阻拦强行绕过宁锦防线的清军。
没有宁锦防线,清军势必会把矛头死死的盯在山海关,关城一破,北京城怎么保?谁来保?
很多人会把宁锦防线理解为拖垮明王朝财政的重要因素,但是恰恰相反,失去宁锦防线的大明王朝只能是清军砧板上的鱼肉。边塞之地不设重关,不设战略缓冲区是最为愚蠢的选择。仅仅依靠山海关这一重关,没有完全的把握,谁敢这么做?
王朝问题历来都是追根溯源,明王朝的财政危机远远不在辽东之地的战线上,而是在那些其心可诛的东林党、阉党的身上,这些人才是最为穷凶极恶的元凶。
标签: 宁锦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