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锦之战明军的败因和此战的影响有哪些?

纵横百科 165 0

松锦之战,是明清之间最后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大决战,双方各自投入十多万兵力,经过三年多的浴血争夺,遂以清胜明败而告终,从而为清入关建立全国政权奠定了基础

一、松锦之战败因分析皇太极于1639年二月发动了战争,一开始的战略目的是攻打锦州,然而因“防守甚牢”,没有得手,清先锋攻城,折损颇多,在这种失利的情况下,皇太极放弃了攻坚的意图,决定驻扎在锦州城外,开始屯田,铁了心“外筑土城,且挖坑堑,以为久住之计。”

面对锦州被围的战略被动局面,明廷内部“朝议两端”,以兵部尚书陈新甲为首的一批京官,认为“兵多饷艰”,主张深入速战,而以蓟辽总督洪承畴为首的管我啊将领,认为“众寡不敌”,主张“且战且守”。

崇祯的态度不明确,但从后面的表现来看,明显是支持后者。这便是松锦战败的第一个重要原因:崇祯的态度有问题。

速战速决当然是朝廷财政困难下最优的选择,战事拖得越久,耗费的钱粮就越多。但是,丧失关外大片土地的明军,野战根本不是清军的对手,想要速战速决,除了找敌军主力野战之外,没有其他可操作的办法,然而,这种战法,等于是去送死。

松锦之战明军的败因和此战的影响有哪些?

洪承畴奉命出兵,在前期,依然可以按照他自己“且战且守”的方式与清军周旋,说白了这种战法就是跟清军“耗”,打持久战,不作战略决战,看谁先撑不住退兵。

没过多久,崇祯派职方司郎中张若骐赴宁远监军,随后又命绥德知县马绍愉出关赞画军务,实际上就是派这两个人去了解军情。可这俩人都是陈新甲的追随者,主战对清速战。俩人到了前线一看明军有所小胜,于是上书“边兵可战”,崇祯“遂不用承畴持久之计”,于是传旨催战。

洪承畴迫于朝廷的旨意,于是只能在宁远誓师驰援锦州,仅两天时间久挺进到锦州城郊乳峰山一带。明军的突然杀到,令清军大骇,年轻的多尔衮仓促应战,清军人马死伤甚多,不得不退兵六十里,并且上书皇太极请援。

是的,战争进行到这里,明军并没有败象,反观清军此时才是有点棘手。摆在皇太极面前的问题是,继续打下去,还是撤退。

继续打下去,就需要继续增兵,要把八旗全部压上去,毕竟洪承畴的援军至少在7万以上,而就此撤兵,围了那么久的锦州无功而返,十分不甘心的同时对自己的威信打击也是蛮大的。

“闻之忧愤呕血”的皇太极等不到病愈,于是带着最后本钱,亲赴锦州前线,寻机于明军决战。皇太极已经下定决心要吃掉洪承畴这支援军。

松锦之战明军的败因和此战的影响有哪些?

皇太极到了前线,多尔衮建议建云梯攻锦州城而不管洪承畴,而皇太极反复观看地形后的决定是断松山之路,把明军给团团围住。

起初,双方之间挑战各有胜负,但明军被围,士气低落,而洪承畴想要突围,却发现道路断绝,根本突不出去,于是只能召开军事会议,研究作战方案。明军将领多畏惧而不敢战,洪承畴遂放弃与清军决战以解锦州之围,兵分两路突围。

这个坑爹的突围计划更加动摇了涣散的军心,早就想着跑路的诸将,根本没按照约定时间突围,而是各自脱离计划自行逃跑,造成的结果是“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弓甲遍野,遥望火光,谓敌兵在前,走还,迂伏,大溃。”

没错,明军最终的失败,不是败在战斗力上,而是败在了“突围”变成了“乱七八糟的逃跑”,主力在逃跑的路上被清军一直追到了海边而灭!随着明军主力的不战而溃,松山、锦州、杏山相继失守,松锦之战以明军完败而划上了句号。

松锦之战明军的败因和此战的影响有哪些?

明军为何败?原则主要有这么几点:

1、中枢战术与主帅战术相左。陈新甲作为兵部尚书,因为了解崇祯在失败之后惯于委过于人的性格特点,为了保住自己,不得不主张与清军速战速决,而崇祯在之后也同意了这一战术。究其原因在于,明军最后主力集中在辽东的时候,李自成死灰复燃,越演越烈,已经威胁到帝国的统治根基,明军急需解决辽东战事,去镇压农民军。

虽然李自成的农民军威胁甚大,但洪承畴的战术布置已经坚持了一年之多,中途改弦易辙,对战局是相当不利的,首先就会导致军心不稳,其次也会忙中出乱,给敌军可乘之机。倘若中枢能够继续“且战且守“的策略,与清军打消耗,最终也能耗得清军撤退,从而以最小的代价解除锦州之围,避免了与清军做战略决战。

2、洪承畴对战局的判断失误,进退失据,最终造成了明军彻底的失败。洪承畴兵进松山后,面对多尔衮尚能一战,似是打算与清军决战,但他没有考虑到清军援军的问题,具体点来说,就是洪承畴对敌军虚实把握得不够,没有意识到多尔衮之部并非清军全部军事实力,以至于皇太极主力赶来,最终把明军给围在松山。

松山之围,是明军彻底丧失决战主动权的开始。倘若明军不以松山之地与清军对峙决战,而是寻机绕道攻击清军围城薄弱之处,师进锦州城,以锦州城之坚固,清军也并无多少胜算。

松锦之战明军的败因和此战的影响有哪些?

3、松山被围后,明知军心不可用,还分兵突围。早已打算逃脱的诸将根本不按照计划走,致使明军主力在逃命中被清军从容消灭。明军将帅之间的信任度,诸将对帝国的忠诚度,以及对清决战的战斗意志都十分薄弱,这些因素夹杂在一起,使得这场决战,成为了清军单方面的决战,

二、松锦之战的影响在战争爆发之前,明陕西道御史米寿图曾说:“关外之存亡,神京之安危,决于一战”。明清之兴系于关外诸城之得失,这确实是明朝无法回避的决战。

明廷始终没有意识到这是一次战略决战,尽管它已经把所有能够野战的机动部队都给派上去了,但从中枢到将官,大家都没有抱着决战的态度来打这一战。

松锦决战的失败,至少造成了这么两个可怕后果:

1、关宁锦防线的彻底瓦解,明军只能依托山海关苟延残喘,关外之地尽失。山海关缺少战略防御的纵深,清军可以随时以倾国之力来攻山海关,以山海关之兵力,根本守不住。这对清军后来入关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清军入关,此刻,只欠缺一个机会,一个可以一口气吃下明朝,而不会被噎死的机会。

松锦之战明军的败因和此战的影响有哪些?

2、明军野战机动部队全军覆没。这意味着,短时间内,明军再没有能力组织起一支有经验的野战部队,辽东防线不能再复盘,而面对日益壮大的李自成也无能为力。可以这样说,正是松锦之战的失败,使得李自成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无人可制,最终攻破北京城,灭亡大明朝。

总而言之,松锦之战,关系明清之间国运,明朝赢了的话,清军只能退回去再次蛰伏,同时也可以折回中原战场收拾农民军,赢得喘息的机会,至于还能活多久,这就不好说了;清军赢了话,结果也正如历史发展的那样,成全了李自成,也成全了多尔衮,当然,也成全了松锦之战中唯二损失不大而跑回山海关的吴三桂。

标签: 宁锦之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