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战役,明朝只出动了11万人,为何却号称有47万大军?

纵横百科 159 0

萨尔浒之战,大明希望像成化犁庭一样扫荡建州,对外称集倾国之兵,号称47万大军。

这个47万当然是夸大的数字,但为什么不是46万,也不是48万,而偏偏是47万呢?

这个数字不是随便说出来的,而是明廷有根有据的,因为这是明朝在整个辽东地区计划布置兵力数量的2倍,正好47万。

辽东镇本就长年驻有9万多边军,明廷再从全国各地抽调10万精兵出关,与辽军会合。再谕令属国朝鲜出兵2万,谕令女真叶赫部出兵2万,谕令臣服明朝的蒙古部出兵5千,以上计划内的兵力如果都能到位,合在一起刚好是23.5万。

古代大国出兵,为了迷惑和威吓敌人,通常把兵力夸大一倍,23.5万夸大一倍整好就是47万。

而实际上,明军总镇有吃空额,养死士的传统,辽东镇兵名曰九万,实际兵力8万余人,战前即被努尔哈赤消灭了数千。仓促补充后约8万人,除了2万堡兵防守辽左各城外,尚有6万辽兵可以集中使用。

而全国各地抽调的精锐包括九边镇兵,各省土司兵,各省精锐卫所兵,名曰十万,刨去空额后约8.5万人,再加上各总镇私养的家丁夷兵,出关的实际人数约9万人。

朝廷造册发粮,又仓促从四川和浙江调兵万余以齐十万之数,但川浙军团抵达晚了些天,萨尔浒之战以谁也想不到的速度结束了,四路大军五天完败。

因此,开战前夕,明军在辽总兵力近18万,除了两万防守辽东各城各堡外,集团野战之军达15万人,其中约4万人随杨镐坐镇沈阳,居中策应,或护卫粮道,或供应粮台,作为四路大军的预备队。其余11万明军兵分四路,分进合击。

以援朝精锐闻名的杜松部西路军为主力,兵力最厚,师3万多人,以辽东铁骑闻名的李如柏统属本地主军约3万人,以跳荡骑兵闻名的马林部帅2.5万人,以天下第一刀闻名的刘挺部约2万人(加上配属的朝鲜军主力达3万余人)。

以上四路大军,如果加上杨镐的几万驻沈中军,明朝的这支联军其实可说得上是五路大军。

朝鲜以国小兵微相诿,打了个折扣,谕令两万,东拉西扯最终凑足了1.5万,其中1.2万跟了刘挺,最后成建制投降后金,3千朝军鸟枪手则跟了杜松的西路军,全军覆没于萨尔浒。

至于叶赫部奉诏后为了保全实力,也打了个折扣,出兵一万游击策应,然而却始终游弋观望,未逢一战,稍见势头不妙,全军立马撤离战场,远离是非。

值得一提的是,此战明方还有数百倭兵参战,这些日本兵都是壬辰战后投降在朝鲜的。

其中有三百忍者兵随朝鲜都元帅姜弘毅投降后金,后密谋叛降回国,在图谋泄密后被女真步兵围攻,三百多名精锐忍者相当于中原武林好手,武艺高于一般武士,一个足抵十余个足轻,最后全数战死,女真步兵也死伤三百余人。相当于萨尔浒之战中八旗军阵亡的总人数。

另外,万历皇帝还曾经异想天开,知道南邦火器厉害,战前还计划拉上泰国,传谕泰王委派火枪兵六千,前往萨尔浒,大臣说暹罗太远,待暹罗兵走到了也该是明年了,帝才作罢。

可见,明廷,朝鲜,叶赫等组团,互相观望,坐视不救,虽为联军,但个个出兵打折扣,因此大军47万这神奇的数字,后世遂为不解。

标签: 萨尔浒大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