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做了太上皇依然有实权,一向主张议和的他为什么不反对宋孝宗的北伐?

纵横百科 263 0

谢邀

漫谈……宋高宗对待北伐的态度及宋金绍兴议和后的民生

宋高宗做了太上皇依然有实权,一向主张议和的他为什么不反对宋孝宗的北伐?

1.高宗朝财政总述

实际上《宋史》食货志对是整部《宋史》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其中对高宗朝财政总结是:

高宗南渡,虽失旧物之半,犹席东南地产之饶,足以裕国。然百五十年之间,公私粗给而已。

从北宋词人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北宋初年以江浙为代表的南方经济繁荣程度已经超出北方。其实早在唐代,人们就已经把“骑鹤下扬州”当作一件非常美好的事

南宋建炎年间大批北方人再次给南方带来先进的文化、科技、人才,按理说南宋应该更加富足才是,为什么仅能勉强维持“公私粗给而已”呢?

其实元人修宋史从来不吝溢美之词,这一句评语已经给足了赵构面子。我们通过时人评议来看一看高宗朝财政到底如何

余尝考,绍兴之初,东南饷军止用现缗,是时戎马纵横,盗寇充斥,军费多矣,然未闻有钱乏之患……~《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十六乙集.财赋

南宋史官李心传在写到东南会子时说,据他考证,绍兴初年战乱不断,朝廷用于饷军的钱不少,但从来没有缺过钱。议和后无序发行没有贵金属的纸币越来越多,朝廷手头反倒越来越紧

李心传对南宋初年总体财政收支有过详细考证:

渡江之初,东南岁入犹不满千万,上供才二百万缗,此祖宗正赋也。吕颐浩在户部始创经制钱六百六十余万缗,孟庾为执政又增总制钱七百八十余万缗,朱胜非当国又增月桩钱四百余万缗……渡江之初,连年用兵,月支犹不过八十万。

南渡之初东南一带曾短时间被金军打穿,当时诸军各自为战大多各备军需,所以赵构虽然钱少,但花销也少

随着一众理财高手推出战时财政制度,到绍兴四年朱胜非任宰相时南宋年财政收入已经达到近两千万缗,而一年的总支出还不到一千万缗。为什么到绍兴末会缺钱呢?李心传总结道:

其后休兵浸久,用度滋多,部尝患无余。

议和之后,皇室开支大增,秦桧、张俊等议和功臣要努力提高生活品味,军队在短暂裁员后一路看涨,每年要给金爸爸交纳白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各级官吏公开贪腐……掏空了南宋财政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93

2.议和后的民生

宋高宗做了太上皇依然有实权,一向主张议和的他为什么不反对宋孝宗的北伐?

宋代史料中有很多关于绍兴年间民生状况的描述,这里不再引用总结性的论断。我们通过几段赵构与大臣们的原话来看看议和后南宋普通人的生存状况

绍兴十二年议和之后秦桧马上推出“经界法”,名义是以田定赋,以达到均衡税收的目的,实际上秦桧是想用短期财政收入猛增来证明议和才是正确路线

(绍兴十七年二月)戊戌,上谓大臣曰:“比闻州县折纳绢,每匹有至十千者,恐伤民力,可令户部措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6

北宋真宗时期每匹绢价约八百文,随着两宋物价上踊,南宋绍兴年间匹绢约二千~三千文,官府令百姓按折变后的价格交税,每匹折价一万文,按正常的十取其二算,这一匹绢基本上就白白地被官府征收了。

折变是两宋的老毛病了,但象绍兴议和后这样普遍很是少见

(绍兴十九年八月)壬子,祠部员外郎胡宁面对,论:“州县受夏秋二税,遇输绢之时则不受绢而使输钱,遇输米之时则不受米而使折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0

十二月,胆敢在赵构面前揭老底的胡宁被秦桧随便找了个理由罢了官

南宋收税反正从来不会好好收,一定会按当时价格最高的东西和钱进行反复折变,折变后的效果是:

(绍兴二十一年二月)壬寅,敕令所删定官魏师逊面对,论:“比年远迩丰穰,而郡县因米直之贱,乃于输纳之时令民以苗米折钱。舍其所有,取其所无,民必又下其直。以粜之费,何止一倍。是丰年适为之病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2

比如丰收的时候米价便宜,征田赋时官府就不收米,而是以往年最高米价令百姓交纳现钱。百姓无钱,只能先卖米再交纳。两宋征税时间为两个月,逾期便会被重罚。短时间内大量新米上市,价格自然一路看跌。最后农民要贱卖掉两倍以上的米才能完成田赋交纳任务

(绍兴十九年十一月)丙午,上谓秦桧曰:“经界人户多诉不均,当与受理,若不受重税,将无以输纳。”~《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0

秦桧搞经界法的目的不单纯,他任用的官员绝大多数是贪财害民的饭桶。就连赵构都知道所谓的“均赋”不过是“加赋”的幌子

这些饭桶官员除了替朝廷征收、为上级敛财外,往自己口袋里搂钱也个个都是行家里手

(绍兴二十一年正月)癸巳,将作监主簿范彦辉面对,言:“州县凡遇科催,急于星火。或寄外廊而专事侵偷,或任揽纳而专给虚钞……”

吐槽完官吏征收税赋时普遍贪腐侵偷打白条后,范彦辉还提到两宋一直都在征收的身丁钱(人头税)

“……祖宗丁钱之法,率三丁共敷七百七十文,今一丁不下二丁,而浮费称是,乃更重叠不已。斯民破家竭产不得自存,遂以进丁为讳,于是子生不举,循习成风。”

北宋时期定下的身丁钱是三丁纳一缗,议和后征收身丁钱是定数的两倍以上,除此外,按人头征收的另外还有很多重叠繁复的杂税。普通民众往往辛苦一年赚来的钱还不够交自己的人头税,于是百姓们生了孩子无力抚养往往溺毙,因无法交纳身丁钱引起的生子不举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范彦辉是朝廷官员,他在赵构面前说得非常客气。要按朱熹的说法,有些地方交人头税达到每头两三千文,“州县直是视民如禽兽”

3.赵构对北伐的态度

宋高宗做了太上皇依然有实权,一向主张议和的他为什么不反对宋孝宗的北伐?

绍兴八年三月秦桧复相前,赵构对北伐的态度一向反反覆覆,但他至少还是知道“非战无以自存”的道理。绍兴八年秦相公借第一次议和的时机把他的脑子彻底洗过一遍,从此诱发了赵构蛋碎的旧伤,让他在不惜代价一心求和的路上走得步履坚定,绝不回头

绍兴十年刘锜顺昌大捷。岳飞北伐连战连捷,按理说赵构应该已经看到了恢复的希望,事实上他仍然只把这次北伐当作一次边境冲突

……刘锜在顺昌屡捷,乌珠亲统精骑到城下,官军鏖击,狼狈遁去。今张俊提大军在淮西,韩世忠轻骑取宿,卿可依累降处分,驰骑兵兼程至光、蔡、陈、许间。须七月以前乘机决胜……若稍后时,弓劲马肥,非我军之便……~绍兴十年六月十九日付岳飞御札

赵构把岳飞部北伐的时间限定在七月

赵构得到岳飞部收复颖昌捷报后十分担忧

览卿奏,克复颖昌,已离蔡州向北措置……虑敌怀虿毒,恐至高秋马肥,不测豕突……

岳飞部收复郑州后,赵构下了一道御札对岳飞表示嘉奖后再次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览卿奏,知已遣兵下郑州,自许、陈、蔡一带形势皆为我有……然敌计素挟狙诈……必保万全,兵事难以隃度……

闰六月二十七日赵构得知完颜宗弼并兵东京的消息后通报岳飞

……乌珠与龙虎议定,欲诱致王师相近汴都,并力一战,卿切须占稳自固……勿贪小利堕其诡计……

在赵构看来,金军胜是理所当然,金军败多半是另有诡计。当然,也可以理解成赵构“心思缜密,小心谨慎”。不过,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大举南侵时赵构的表现实在让人无法恭维

(绍兴三十一年十月)丁巳,得报王权败归,中外大震。上召太傅和义郡王杨存中同宰执对于内殿。上谕以“欲散百官,浮海避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93

王权跑路后人心惶恐,赵构没有想如何退敌,如何振奋士气,他想的是要跑大家一起跑

要不是宰相陈康伯和亲信将领杨存中把他摁住,当时赵构就要解散朝廷去巡幸大海

没过几天,赵构还是觉得不太安稳,他派出“权兵部侍郎陈俊卿措置海道”~《要录》193,为自己巡幸大海做准备,然后给陈康伯写了封信

一日,忽降手诏:“如敌未退,散百官。”~《宋史》卷384陈康伯

陈康伯烧了这封信,跑进宫里去劝他

“百官散,主势孤矣!”~《宋史》陈康伯

这才又把赵构摁住。然后赵构决定听从大臣们的意见去建康亲征

原定出征日期为十一月五日,但到了十一月二日金军还没被打退,赵构觉得大大的不妥,于是下诏:

诏:已降指挥,今月五日巡幸,缘系显仁皇后禅祭,可令有司别行择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94

赵构果然“心思缜密”,找的借口都这样理直气壮,让人无法反驳

赵构对孝宗北伐的态度

宋高宗做了太上皇依然有实权,一向主张议和的他为什么不反对宋孝宗的北伐?

绍兴三十二年六月赵构禅位给孝宗,孝宗奉他为“光尧寿圣太上皇帝”

赵构自己被金军做了绝育手术,他对自己的继任者北伐又是什么态度呢?

上侍光尧,必力陈恢复大计以取旨,光尧至曰:“大哥,俟老者百岁后,尔却议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乙集.孝宗恢复

赵构对北伐的看法周密也有相同记载

在德寿日,寿皇尝陈恢复之计。光尧曰:“大哥,且待老者百年后却议之。”~周密《齐东野语》卷三.诛韩本末

当然,赵构对孝宗北伐的态度也有很多花式洗法,毕竟事实上孝宗北伐失败了。不过,听说宋军符离之败的消息后,赵构的做法让人确实不敢恭维

又宿州之战,高宗已逊位。日雇夫五百人立殿廷下,人日支一千足,各备担索。~朱熹《朱子语类》卷127本朝一.高宗朝

谁也摁不住太上皇赵构那一颗渴望自由奔跑的心

宋军战败后,赵构高价雇来五百名挑夫,摆出一幅可以随时上路的姿势。一来向孝宗施压尽快还老子和平,二来的确可以见势不妙就带着这么多年收集的细软跑路

他没有拼老命反对孝宗北伐有三个原因

1.隆兴北伐是以防秋为目的,而不是收复故土。规模可控

2.完颜亮举国来犯结果被宋军和金世宗联手宰了,让他看到了金国色厉内荏的一面。碰碰运气

3.孝宗刚上台,不太好过于驳他面子,跟自己不一样的是孝宗人望很高。说不定呢

标签: 孝宗北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