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说到胡德谦感到日本人是冲着太子墓来的,连夜召集了村民开会,会议还没有结束,一个后生撞进来,撕心裂肺地叫着:“虎目流血了!”
听了那后生的话之后,胡德谦的脸色顿时变了。近千年来,考水村的每一任族长都严守着那个秘密,每当有大事降临,都会派人去村背后的玛瑙峰上去看那块虎形石。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论起考水村的历史,与后唐朱温有关,而这朱温篡位,其实已经被唐朝初期的太史令李淳风给算到了。
贞观十九年四月(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派大将李绩和李道宗率大军远征高句丽,战至九月,终令高句丽诸番臣服,此役虽重创高句丽,但是战事旷日持久,耗费巨大,最终却未能灭亡高句丽。因此,唐太宗认为,此战无异于火中取栗,栗已到手然手已伤,实在算不上是赢。
早在李世民意欲起兵之时,就曾经亲自问过太史令李淳风:“辽东战事何如?”
李淳风当着李世民的面卜了一卦,说道:“劳兵远征,伤敌八百而自损一千,虽胜而不力也!”
对李淳风的话,李世民并没有听进去,而是固执起兵,结果正如李淳风所说的那样。
从这以后,李世民凡事有什么重大的决策,都会找李淳风来卜算一下凶吉,然后再行定夺。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十九日,躺在病榻上的李世民紧急召李淳风入宫,问国事何如。
李世民心知自己没有几天好活的,他所担心的是太子李治为人谦逊懦弱,凡事没有主见,恐日后有大臣欺主或叛乱反唐,夺李氏江山。且星相官袁天罡早有预言“唐三代后当女主天下”一说,所以他想知道他死后,大唐李氏的江山究竟能够保持多久。
李淳风似乎早就有了准备,不紧不慢地说道:“回禀圣上,乱唐着武,终唐者赤,大唐国祚乃双双之术,天命所归,圣上无需担忧!”
李世民也知道很多事情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凡事不可强求,见李淳风这么说,只得挥了挥手,让李淳风退了出去。7天后,李世民驾崩归天。
李世民一死,太子李治即位,李治死后,武则天篡唐改周,至此大唐天下狼烟四起,直至玄宗李隆基继位后,战乱才有所平缓。
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温逼唐哀帝退位,大唐江山自此易于他人之手。“赤”即“朱”,李淳风已经算出夺大唐江山的人姓朱,从唐高祖到唐哀帝,大唐前后共22帝,全被他算中了。
李淳风也算到大唐皇族会有一场大浩劫,所以在死之前留有一个锦盒给李治,并一再叮嘱,如大唐李氏遭血殇之难,可开启锦盒,遵照锦盒中的方法去做,可保大唐一脉。
李治也知李淳风的临终嘱咐非同小可,于是命人将锦盒用皇家特制的封条封存起来,藏在宫中的一间密室之中。此事从此,只有李氏近亲长者或皇帝的贴身近侍才知道。
武则天篡唐之时,中宗与睿宗曾想命人开启锦盒,寻求破解之法,但是武则天只是篡唐,并未灭唐,虽然杀了不少李氏宗亲,但她的儿子,还是姓李的。再说了,按李淳风的说法,大唐李氏应该不会那么快就亡的。
历史的车轮就这么慢慢过去了,随着大唐李氏江山的起起伏伏,李淳风遗留下锦盒一事,已经没有几个人知晓了。
唐僖宗即位不久,爆发了濮州(今河南濮阳东)人王仙芝、冤句(今山东曹县北)人黄巢领导的大起义。
黄巢起义爆发以后,起义军由于自身存在弱点,加上军粮不足,内部发生了分歧和分化,一些将领接受了朝廷招安,形势发生了逆转。黄巢派驻同州重镇的防御使朱温在中和二年(882)九月投降,僖宗大喜过望,认为是“天赐我也”,封朱温为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赐名朱全忠。但僖宗没有想到,唐朝的江山社稷最终就是被这个朱全忠夺了去。
却说朱温降唐之后,见大唐江山风雨飘摇,遥遥欲坠,便起了心思,开始暗中大肆招兵买马,扩充自己的势力。
公元888年(文德元年)3月,唐僖宗病死灵符殿,由他的弟弟,寿王李晔即位,是为唐昭宗。
唐昭宗即位时,刚满22岁,他胸怀大志,年轻有为。眼见大唐的江山被一群宦官把持,弄得狼烟四起,民不聊生,也想学着他祖宗唐明皇那样,来个重整朝纲,复兴唐室。
可惜此一时彼一时,如今的大唐已是千疮百孔,内有宦官弄权,外有权臣相逼,坐在龙椅上的昭宗,纵然有万般思想作为,也如同被绳索紧紧捆住的勇士,使不出半点力气来。
为了消灭宦官势力,宰相崔胤暗召朱温带兵入朝相助。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朱温岂能错过?一场杀戮下来,宦官被诛杀得一干二净,朝政大全落在崔胤与朱温的手中。
为了达到篡唐的目的,朱温开始实施计划,杀掉了崔胤和一大帮阻碍他的人,完全将大唐的江山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
公元904年(天佑元年)正月,朱温开始逼昭宗迁都洛阳。昭宗很清楚朱温的狼子野心,大唐的根基在长安,而并非在洛阳,他以何皇后临盆在即为由,暂缓迁都。
三月,皇后何氏产下一太子。朱温多次派人前来欲加杀害,幸众宫女与内侍拼死相救,方保无恙。这时候,昭宗想起了李淳风对唐太宗说过的那句话,也知道朱温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皇室之人,忙命心腹内侍去荣华殿中取来锦盒。
没多久,内侍取回来一个黄缎包袱,昭宗忙上前拿过包袱解开,见里面是一个一尺见方,颜色古朴,没有任何纹饰的盒子。
那盒子拿在手里还挺重,好像里面放了不少东西。昭宗打开一看,见里面只有一封书信,这么重的一个盒子,里面居然就只有这一封信。
信封用火漆封口,上面几个御笔朱批正楷:大唐皇室留宗。
昭宗认出是太宗皇帝的御笔题字,忙拆了火漆,抽出了里面的一页宣纸。
宣纸上面的字迹却不是太宗皇帝的:天佑天不佑,大唐子孙祸,除去木子姓,方保皇族留。
就这么短短的二十个字,下面的署名是黄冠子。
黄冠子是李淳风的道号,这封信是李淳风留下来的无疑了。信封上的太宗皇帝题字,可想而知当初太宗皇帝对这封信的看重程度。
李淳风不愧是术数大师,把什么事都料到了。
看着后面的那十个字,昭宗欲哭无泪,想不到大唐李姓子孙,居然沦落到要活命就必须改姓的地步。
何皇后泪水涟涟跪着上前说:“皇上,朱温贼子篡唐之心路人皆知,如今大唐李氏遭血殇之难,紫金光禄大夫胡三公乃忠义之人,何不请他前来寻求避解之法?”
紫金光禄大夫胡清,在家中排行第三,世称胡三公。其曾祖胡咏为文宗皇帝时的右散骑常侍,历三朝。胡清为人正义,当年宦官刘季述弄权,朝廷上下无不怨声载道,胡清曾在金殿之上大声痛骂刘季述,历数刘季述的恶迹,一时间震惊朝野,胡清的忠义之名天下皆知。
刘季述本欲加害胡三公,不料宰相崔胤联合朱温,起兵杀了刘季述。在这场诛杀宦官势力的斗争中,左神策军将孙德昭立下大功,深得朱温的赏识。
是夜,胡三公在内侍的带领下,避过朱温的耳目,来到皇帝的寝宫,见昭宗愁眉不展,旁边站着抱着太子的何皇后。
昭宗皇帝心乱如麻,大唐的江山随时都会改姓,如今他们最担心的,就是襁褓中太子的安危,用什么办法才能保太子无恙呢?
胡三公上前跪下:“臣下胡清参见圣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昭宗皇帝说道:“胡爱卿,都什么时候了,那些个繁文缛节,我看就免了吧!请起!”
胡三公也知大唐气数已尽,见皇上与娘娘这副模样,起身后躬身站在一旁,问道:“圣上深夜召臣下入宫,不知有何要事?”
他望着跪在面前的胡三公,好像想起了什么,忙走到里面,将一些物件用黄缎包了,接着从贴身的龙袍上撕了一块,咬破手指,在那块龙袍上写了一封血书,连同那封信一起小心放到盒子里。
做完这一切,他从何皇后的手中抱过太子,交给了胡三公,哽咽着说道:“胡爱卿的忠义之名,朝野皆知,怎么奈朕受制于贼子,一直未能予以厚报,实乃朕之过错,今朕以太子相托,望胡爱卿看在你我君臣一场的份上,将太子带至乡里,隐名埋姓终其一生。切不可让外人得知其身世,如此可保我大唐皇族一脉不绝……”
话未说完,已经与何皇后抱着哭成一团。
胡三公背着包袱,将太子贴身藏于胸前的衣内,朝皇上和娘娘磕了几个响头后,起身离开了寝宫。一路上遇到几拨人马,都被他巧妙应付过去了。好在胡三公怀中的太子仍在熟睡当中,并未发出哭声惊动别人。出了长安城没走多远,一队举着火把的军士从侧面追上来,在夜幕的保护下,胡三公策马狂奔,终于摆脱了身后的追兵。他不敢走官道,只拣小路往东南方向走。天明时分,胯下那马发出一声悲鸣,口吐白沫扑倒在地。所幸胡三公有所防备,才没有被摔着,他逃到一处乡下藏了起来。
是年6月,朱温逼昭宗皇帝迁都洛阳,他还下令长安全体居民也要一起迁走。接着,他命人把所有长安的建筑物拆毁,木料都投入渭水,漂浮而下,进入黄河运往洛阳。那整齐的街道,繁华的市场,瞬间变成了残垣断垒和堆堆瓦砾,巍峨的长安城遭到了又一次的大浩劫。
迁都的途中,朱温诛杀了大批李姓皇族和那些不听他话的官员,进一步巩固了他的权势。
胡三公闻讯,跪在洞口望长安哭了三天三夜。
之后,他咬破手指,将这些事写在了一张宣纸上,把这张记载有千古悬疑的纸,卷成筒塞入竹筒中,用蜡封口,最后将竹筒放进石洞中的一个岔洞中,用石头封住岔洞口,再用黄柏送来的糯米团熬成粥,和上黄土,把岔洞口的石头糊严实。这样一来,就没有人轻易拿走那个竹筒了。1000多年后,苗君儒带着几个学生到这边来考古,为避雨来到这个石洞中,一个偶然的机会,打开了那个岔洞,从而得知了那一段历史。
太子长得很健康,开始呀呀学语,胡三公知道在这里并非长久之计,带着太子继续往南逃,往山沟里钻,就这样来到婺源的考川,他见这里交通闭塞,认为可以躲过朱温的追杀,便住了下来。
胡三公遵照昭宗皇帝的圣意,将太子改姓胡,取名昌翼,喻“大得覆翼”之义。胡昌翼自幼天资聪颖,过目不忘,熟读四书五经。时光如梭,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胡昌翼长大成人。
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22岁的胡昌翼考取进士,正当朝廷举贤受职之时,传来胡三公病重的消息。胡昌翼忙向后唐庄宗皇帝请假回家侍父,以表孝心。
胡三公深知自己不久于人世,他不想让那个秘密随着他而埋入地下,在病榻前,他要胡昌翼挖开墙壁,从里面拿出那个藏了十几年的木盒子。
打开木盒子,里面有昭宗皇帝的血书,李淳风留下的那封信。看过血书和信之后,胡昌翼什么都明白了,他泪流满面跪在病榻前,朝胡三公连磕9个响头。
胡三公指着盒子里用黄缎包着的东西,要胡昌翼打开。胡昌翼解开黄缎,见里面都是从皇宫带出来的东西。
胡三公的声音微弱:“你且收好,此物切不可旁示于人,历来兵乱,都与此物有关,此物虽是圣物,却也是人世间的不祥之物呀!”他接着说:“朱温贼子早已经死了,国仇家恨,一切都已烟消云散。我死后,你可恢复李姓,毕竟你是李氏皇子!”
胡昌翼哭道:“父亲,大唐江山早已换姓,我虽李唐皇室,但深感父亲养育之恩,既然先皇遗书中已准我改姓,又何必改回去呢?自我之下所有子孙,世代姓胡,永不改姓!”
胡三公死后,胡昌翼守孝三年,他自知乃帝室之胄,又何必屈尊于别人之下,令先人蒙羞呢?于是在考川村中修建了一所书院,专心教书讲经,结交乡野隐士,拒不出仕,世称“明经翁”。
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胡昌翼无疾而终,享年九十有六。临终之时叮嘱儿孙,为报胡三公养育救命之恩,切不可改回李姓。他死后,其子按其吩咐,将其葬于考川村对面的黄杜坞,墓地为凤字形,其墓为八卦状,墓呈半球形,面贴龙鳞青砖。墓葬顶为太极图,侧围为八卦符。墓前正对考川村背后的玛瑙峰,背靠连绵数十公里龙形山,左青龙右白虎,藏风聚气。
在当时,没有几个人知道这座八卦坟的寓意。1000多年后,当苗君儒站在这座八卦坟前,看出八卦坟的玄机之后,也不禁惊叹坟墓主人的精明与苦心。
考川村自此一直重视教书育人,有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曾拜题考川为“明经学校,诗礼人家”的题词为证。
这上千年来的风风雨雨,无论是朝代更替,还是外夷入侵,而或是匪患横行,玛瑙峰上的那块虎形石,也都很平静,并没有半点异象。可是现在,却验证了祖宗流传下来的那四句话。
其实那四句话只有十六个字,是那个当年替明经公胡昌翼看风水的堪舆先生何令通留下的。
当年胡昌翼从义父胡清那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后,尽管发誓永不出仕,只安心在考水村开馆教书,可他毕竟是大唐皇室后裔,那颗时刻想复兴李唐江山的雄心,令他一生激愤不已。无奈时过境迁,大宋朝廷基业稳固,复兴李唐江山无疑痴心妄想。可他不甘心就这样默默无闻地死去,他没有完成的复国大业,也许他的子孙可以完成。
晚年的时候,他不顾大儿子胡延政的劝阻,不远千里去了一趟河北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找到了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的“建初陵”,还有第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的“启运陵”。他跪在祖宗的坟前,望着那枯草中的残垣断壁,还有那一具具破残的陵墓石刻,他痛哭失声,久久不起。
他心中那份悲哀与激愤,有谁能够理解?
最终,他回到了现实之中,站在飒飒西风之中,眺望着陵墓后方那巍峨起伏的尧山,还有前面的那条河,依山面水,视野开阔,气势磅礴,不愧是大唐祖陵。
在当地逗留的那段时间里,他听到当地小孩唱的一首童谣:尧山尧山,顺应大唐,两两相对,事不过三。
这首童谣在当地传唱了几百年,大唐立国之前就有了。从唐高祖李渊到昭宣帝被朱温所杀为止,大唐江山共出了22个皇帝,正是两两之数,前后历290年,没有超过300年。冥冥之中天数已定,非人力所能为。
回到考水后,胡昌翼一病不起,他深知自己来日无多。在河北隆庆的那段时间里,他想了很多,既然祖陵能够庇佑大唐22个皇帝,他为什么不能庇佑他的子孙,平平安安地生活下去呢?
胡昌翼平素喜交县内文人隐士,尤其与住在江湾灵山(今婺源县江湾镇)的何令通交往深厚。何令通曾是南唐国师,因得罪南唐皇帝遭贬,于是来到婺源隐居。他精通周易八卦,毕生研究风水堪舆之术,所著之《铁弹子》、《灵城精义》等风水堪舆书,为后代风水师所推崇。
两人平日见面,除饮茶喝酒外,大多谈论一些风水地理方面的话题。何令通对婺源地理山貌了如指掌,说婺源群山环绕,可成龙脉,只可惜山势太雄,地势太薄,只可成形而不可成气,若想成气,必定离宗。
胡昌翼的大儿子胡延政在安徽那边做官,并在那里安家定居,正应了何令通说的离宗之意。他叫小儿子胡延臻请来了何令通,说有要事相告。在病榻前,他向何令通说出了自己的身世,并拿出了昭宗皇帝写的血诏书和相关证物。
这一下,连何令通都惊呆了,他想不到交往多年的好友既然是李唐昭宗皇帝的皇子。在这种时候把他叫来,并告诉了他这么大的秘密,一定是有事要他帮忙,于是说道:“胡公所托,弟安敢不尽力为之,天大之事,但说无妨!”
听了这话,胡昌翼那失去血色的脸上出现了一抹潮红,他强撑着一口气说道:“……天数如此……昌翼枉为李姓皇子……痛惜无力复国……与公交往甚久……深知公乃奇士……昌翼不敢忘祖……然义父之养育之恩无以为报……后世子孙皆为胡姓……只……只……公所言龙脉……龙脉……可保昌翼子孙……否……”
他脸上的红潮已渐渐退去,气若游丝,嘴巴微微张着,再也说不出一个字,但他的眼睛瞪得很大,满含着不屈与期望。
何令通知道胡昌翼最后那些话中的意思,沉声道:“胡公之意弟已悉之,此村有一凤形之地,后靠龙形脉象之山,加之此村风水甚佳,又有文峰相应,后世当出文人。胡姓子孙李唐脉,胡公若想子孙发达,弟定当尽力……”
说到这里,胡昌翼的眼睛慢慢闭上了。(胡昌翼有三子,逐渐繁衍,在徽州一带的胡姓,大多是“明经胡”,乾隆时期的著名制墨大师胡开文、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民国泰斗胡适,均出自明经胡一脉。)
办完胡昌翼的后事,何令通对胡延臻交代了一番:时下大宋皇帝对前朝皇室族人赶尽杀绝,无非是恐其东山再起,祸及大宋根基。胡公生前已经立下誓言,后世子孙永不改姓,这是件好事,可避过大宋朝廷之耳目,保族人安危,但胡公之意,要让后世子孙知道自己的祖宗渊源,这并不难,可在祖训中予以口代代相传,切不可写于族谱之上,以免遭来横祸。
何令通临走的时候,留下了内藏玄机的十六个字:虎目流血、尔玉龙生、田上草长、甲子出川。
自这以后,考水村胡氏子孙一直严守着祖宗的秘密,不敢把自己是大唐皇室遗脉的身份告诉外人。至于那十六个字,也只有族长才知道。
新族长继任之时进入那间小屋子,除了知道这十六个字外,还有一件事,那就是昭宗皇帝写的血诏书和那些物件的下落,那是证明胡氏子孙是大唐皇族后裔的有力证据。
“明经胡”的子孙们只知道自己是皇族后裔,并不知道他们的祖上留下的那个秘密,就在1945年,卷进了中日之间的这场隐秘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