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左右为难,为何最终走出六亲不认的步伐?

纵横百科 146 0

玄武门之变是秦王李世民发动的一场流血政变。其目标是在皇宫中手术刀式的斩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并通过就地控制皇帝李渊的方式来控制大局,保住政变成果。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左右为难,为何最终走出六亲不认的步伐?

之所以会走到这一步,与当时各方处境有关,与李世民个人性格、抱负也有关。

首先,李世民是一个原则性极强的人。只要他认准的事情,即便是皇帝(也就是他父亲李渊)反对,也一定会顶住压力执行。这一点,已在史书中无数次得到体现。比如唐军因暴雨受阻雀鼠谷时,李渊与所有人都决定暂时退却,唯有李世民坚决反对,并最终说服父亲收回成命。又比如唐军在中原与王世充互怼时,面对窦建德强势介入,大唐从皇帝到大臣的多数人都主张撤军,唯独李世民力排众议,选择分兵御敌。这两件事便可看出,李世民完全不是一个领导说什么就会听什么的人。他把做对事情看得比人情世故更重。

了解了他的性格特点,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在唐军攻下洛阳城后,两个贵妃拿着皇帝打的白条去走后门要战利品时,会遭到李世民断然拒绝。因为在后者看来,战利品只能分给有功之臣。你不能说这种想法有错。但他这么做也肯定会得罪人,而且得罪的还是当今皇帝与他最为宠幸的两个妃子。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左右为难,为何最终走出六亲不认的步伐?

针对李世民的作为,李渊有次说过极重的话:这小子带兵久了,受到读书人蛊惑,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我熟悉的儿子了。

从双方反应看,父子俩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一个认为自己在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一个则认为对方连皇帝面子都敢不给,简直无法无天。这种认知错位所导致的后果,就是李渊对李世民有意识的打压。

而这种打压当然又会不可避免的引起李世民的反弹。从他后来在贞观年间吐槽自己功高不赏的窘境看,李世民并不认为受到打压是因为目无尊长,而是因为功高震主。

因此,李渊的打压并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刺激李世民进一步产生防御心理,并在行动上进行针对性部署。

至于皇太子李建成,其性格则要比李世民温和许多。这一点,可从唐军受阻雀鼠谷的同一事件看出。当时,原本是李建成、李世民携手反对撤军。但李渊一声令下后,李建成便忙不迭的遵照领导指令执行。他的这种听话性格,无疑更有利于得到晚年李渊的信任。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左右为难,为何最终走出六亲不认的步伐?

老好人的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关系原本非常融洽。哥俩之所以反目成仇,并非是李世民想要成为皇太子,而是李世民想要经营天下。二者其实有微妙区别!

要取代李建成成为皇太子,李世民需要做的是讨好李渊,以得到后者认可。但显然,李世民画风大异于此。而他经营天下的志向,则能从一次对话看出。当时,因天下太平,许多秦王府官员被派往各地任职。在得力干将杜如晦接到调令后,首席幕僚房玄龄对李世民说,如果大王只想当一个亲王,杜如晦没什么用。如果大王想经营天下,则非留下此人不可。李世民一听,立马阻止了调令生效。

所谓经营天下,其实就是李世民弱化皇帝、太子、秦王之间的地位差异,承担起对天下发号施令的重任。这事有可能吗?有!事实上,在玄武门事变前几年,大唐各衙门便早已习惯了同时接到来自皇帝、太子、秦王各方的命令。

考虑到李世民向来以原则为重,对情感较为忽略的风格,一旦他的命令与皇帝、太子之间发生冲突时,必然坚决维护自己的主张,不会给对方面子。而他这么做的次数多了,皇帝与太子自然会感到疑惑,不明白到底谁才是大唐真正的主人。因此,不单皇帝有危机感,作为皇位继承人的太子也会有危机感。两人也才会联合起来限制李世民的权力。而这种限制在玄武门事变之前达到顶峰:李渊甚至有“将罪秦王”的意思。

而李世民方面则认为,李渊、太子等人的迫害不仅将危及秦王小团队的安全,还会让大唐一统天下的好局彻底丧失。唯有奋起一搏,才是救自己,救大唐的正道。

这便是李世民及其追随者走到玄武门那一步的原因!

至于齐王李元吉,从情感与利益出发,他都会倒向皇帝与太子,与李世民为敌。在正史中也有一些李元吉怂恿李渊、李建成干脆快刀斩乱麻,直接干掉李世民的建议,但都被皇帝与太子否决。可见齐王在冲突中的角色也只是参谋与执行,而非决策。但齐王没有实施的计划却通过某些渠道泄漏到了秦王府,起到了火上浇油的理想效果,为加速玄武门事变的发生起到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泛文化写作营#

标签: 玄武门之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