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国时候,直到贞观时期的历史,一直都扑朔迷离!
这扑朔迷离的根源则源自于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变乱之后,备受老爹打压,兄弟排挤的一代天骄,秦王李世民成了皇帝。
随后开启了贞观之治,成了中国的千古一帝。
而作为玄武门之变背景板的李世民老爹,李渊成了一个靠神策大将军李世民躺赢天下的庸人。
至于被杀的李建成河李元吉那就更悲催了,成了一对无能荒淫的兄弟。
历史上,初唐皇族四大名角,最后只有李世民一人英明神武,能力非凡。
如果真如此,那李唐天下估计也立不起来,太原留守也只能一直留守太原,或者成了其他反王的阶下囚也说不定。
由此可见,这段历史问题多多。
那么,已成绝对主角的李世民,为何不改的彻底一点,偏要留玄武门之变,杀兄劝父退位形象。
原因也很简单?
对李世民而言,修改历史,甚至微言大义,是他的动机导向,但结果不能更改,甚至面目全非。
因为悠悠之口,皇帝也堵不住。
中国历史中,史官一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春秋战国时期,他甚至是超脱与王权的存在,有着超然的特权。
那个时候的史官有个别称叫做“史鉴”,鉴何解?就是以史为鉴,刻录史实,告诫后世。
好的要记,坏的也要记。
由此才有春秋战国时代,无数别具风骨的史官出现。
春秋时,晋国卿大夫赵盾夺权成功,却杀了自己主君,史官就毫不客气的记录:赵盾弑其君。
这话一纪录,就让赵盾上头了,他不断威逼利诱史官,可是晋国史官员硬气的很,就是不听,反而不断制造舆论,引导舆论压力。
最后赵盾无奈只能听之任之。
后续无数史官也忠于史官职责,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无数史官的前仆后继,才有相对真实的历史出现。
不过这一切在秦始后汉武之后,又变味了。
变味的原因,要从孔子撰写《春秋》开始追溯根源。
原本的忠实记录,有了一种曲笔的写法,谓之曰:微言大义。
微言大义意思,可以简单理解为,为正统发声,而不是为公正发声,因需要而修改是为历史好。
那时的孔夫子,虽微言大义,可还有节操,后续的史官在皇权压迫下,节操这玩意越来越少。
事情就这样到了唐朝,这节操剩下多少,就真要凭良心了。
关于孔子微言大义春秋的故事,看这篇文章!
焚书坑儒恶毒?历史上比焚书恶毒事很多,比如著书立说
那么古代的史官撰写历史记录,靠什么获取一手资料。
则避免不了一个东西,那就是“实录”。
各朝各代皇帝身边都有贴身书记官,也算史官一种,每日记录帝王言行,撰写《起居注》。
比如今天临行了那个妃子,和那个大臣见面了,聊的啥玩意。
这一切事无巨细都进入官方档案局,作为编撰朝代实录的原始材料。
然后由后续皇帝,整理前帝起居注,及相关资料,最后弄出某某实录,比如明朝《熹宗实录》。
属于当时朝代的只有这《某某实录》出炉,至于官方正史,则是后续继承皇朝的朝代官方编撰。
很少有如司马迁那样个人修史的存在出现。
而后世朝代编撰史书,就难免会出于政治目的,在各个皇帝起居注,还有实录基础上甚至不少野史,个人资料上,添油加醋,弄点私货,
品性好的,材料要求全面,充分,甚至官方民间都要,去伪存真。
品性坏的,那就瞎改乱改,甚至面目全非也说不定了。
这就给李世民篡改历史,出了个难题。
虽然李世民雄才伟略,可是王朝都是有寿命的,止不定百来年后就嗝屁。
官方资料,即便他弄的再如何完善,甚至没有一点坏话,但是民间那么多野史,笔记,甚至个人回忆录啥的,禁的完吗?
记录的人那么多,人多口杂,最后说的事情和官方,东拉西扯几乎完全不同。
真要弄出乌龙来,那不是让人笑掉大牙。
而且李唐王朝创业时候的故事,如此惊心动魄,参与者众,李渊的宠臣温大雅就借此撰写过《大唐创业起居注》。这书早就流传很广了,捂是捂不住的。
既然捂不住,那就改改吧。
微言一下,大义一下,只要不是太难堪,我自己治国努力一点,这评价不会底的。
于是,李世民就在这样的心理指导下,开始了监督史官撰写起居注甚至高宗实录的工作。
那么多史官。
要脸说实话的,李世民就在旁边唠叨两句,弄点意见啥的,如果软磨硬泡都不行,干脆就自己改起来。
不要脸的如许敬宗之流,那就大加褒奖,鼓励他好好写,多多吹牛。
这正反一论证,前后一对比,就让唐朝历史,在不同史册中,有很多前后矛盾地方。
这矛盾就是修改的后果,至于为何不改的彻底。
好吧,模糊的概念,分不清的真相,貌似比全盘否定,更让人相信吧。
至于唐史,李渊和李世民时期修改的重点,其实也很好归纳!
首先:弱化创业期,自己爹还有自哥哥弟弟们的作用,通过弱化李渊,李建成李元吉三人,抬高李世民的功绩,贬损和赞誉之间,这李世民的个人形象空前提高。
其次:则是玄武门之变全过程的修改,让李世民从一个致力于争权夺位的野心皇子,变成一个倍受打击,最后忍无可忍不得不反击的受害者,事实上的篡逆者,成了一个获取同情的对象。
最后:在丑化兄弟,弱化父亲之后,不断抬高自己在初唐时期,甚至后续继位之后的所作所为和光辉形象。
这三步走之后,李世民的历史形象顿时完美高大上起来,成了千古一帝的胚子。
然后,李世民自己也争气,而且非常重名声,为了获得从善如流,知人善任的名声,做皇帝时期,德行高尚,励精图治,留下了不少足够历史抒发甚至赞誉的典故。
其实,这样的手法,后世无数人都有样学样学过不少,不过他们都没有李世民优秀。
李世民的优秀在于,通过玄武门之变上台之后,不仅看中名声,还重视治国,他的愿景是名副其实,而后世大多数弄这事的帝王们,却没有学会这个,徒留东施效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