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司马家发动政变,夺取曹魏领导权之后的十年时间里,司马昭两兄弟一直镇压国内叛乱,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大权在握的司马昭决定发动灭蜀战役,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威望,也彰显司马氏的合法性。在绝对的实力差距下,作战仅仅一年时间,蜀汉后主刘禅就在成都城外向邓艾投降,战后刘禅还有蜀汉众位高官也被迁到洛阳居住。
作为亡国之君的刘禅为保住自己的性命,特意在洛阳花天酒地,乐不思蜀。当他死后,已经晋升为皇帝的司马炎以汉室皇帝的礼仪规格安葬刘禅,但也送了三件陪葬品侮辱刘禅打脸刘备,蜀汉旧臣怒不敢言。
一双草鞋
第一件陪葬品是一双草鞋,众所周知刘禅的父亲、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一度只能和母亲编卖草鞋过生活,而且那个时代老百姓都很穷,刘备母子两辛辛苦苦劳作也只能果腹,甚至刘备成年后因为太穷的原因都没人愿意嫁给他。后来刘备的族叔刘元起实在看不下去,自掏腰包助刘备念书。但已经错过最佳学习年纪的刘备并没有在书院里学到什么东西,反倒是很喜欢华丽的衣服,羡慕那些富贵人家的日子。
黄巾起义爆发后,刘备因为念过书、文化高于别人的原因得到贩马商人的赏识,商人资助他钱粮募兵,同时还为刘备锻造几百套兵甲。刘备征讨黄巾贼的过程中认识关羽、张飞两人,通过努力也获得了第一桶金,从一个平民百姓成为一个县令,实质性的官老爷。
几年时间下来黄巾贼虽然被剿灭,但东汉王朝实际上已经崩溃,天下很快进入群雄割据时代。刘备一个小小的县令身份起家,在虎牢关前帮助反董联军退敌,由此得到天下诸侯的认可。后来又在徐州最危难的时候伸出援手,战后接替陶谦成为徐州牧,实质上成为一方诸侯。尽管后来徐州被吕布、曹操所夺,但刘备多次辗转各个诸侯旗下,最终通过赤壁之战重新获得荆州、益州、汉中并建立蜀汉,实质性成为三国霸主之一。
司马炎的晋国全盘继承曹魏,刘备的蜀汉实质性也是晋国的敌国。尽管现在司马炎已经成为赢家,但处于获胜方的优越感,司马炎把草鞋给刘禅当做陪葬品的原因就变相告诉蜀汉旧臣,他们的主子是下等人出身,只是凭借运气建立了一个割据政权,但历史证明他们还是输家,而且一辈子都会被晋国踩在脚下。
一个酒杯
酒杯的含义是看不起刘禅,刘禅贵为蜀汉的皇帝,手上又有诸葛亮、赵云、蒋琬、费祎、姜维这样的能人辅佐,尽管蜀汉和曹魏的国力差距很大,但因为有山川作为天然险阻,又有这些能人掌控,假如刘禅英明点的话,蜀汉不至于这么快被歼灭。而刘禅完美的避开了一个明君所具备的所有优点,虽然放权给诸葛亮、姜维等大臣但却不相信他们,反而经常在他们背后搞小动作,阻挠正在实施的计划。
不仅如此,刘禅还贪杯好色,诸葛亮经常劝告他要以国事为重,刘禅名义上答应,但等诸葛亮离开皇宫之后刘禅就返回大内深宫喝酒享乐,把国家大事都交给宦官黄皓处理。试问一个太监怎么能治国呢?黄皓非常顺利地把蜀汉朝廷闹得乌烟瘴气,也直接成为了蜀汉灭亡的导火索。而刘禅明知道黄皓所作所为想处置黄皓,但黄皓通过各方面渠道为刘禅找到美酒和美女把刘禅哄得飘飘欲仙,以至于连最基本的判断力都丧失殆尽。刘备作为一个父亲,竟然把刘禅教育成这个样子,实在是打脸。
一套女人长裙
第三件陪葬品是一套女人的长裙,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司马炎讽刺刘禅像女人一样软弱无能。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时,作为王世子的司马炎非常了解前线的战事。当时蜀汉大将军姜维在把钟会的10万主力部队牵制在剑阁,因为地形和粮草问题,钟会很难拿下剑阁,所以魏军副帅姜维领着5000奇兵翻山越岭走阴平小道进入益州腹地。而刘禅得知邓艾兵临城下之后,连对这支残军发动攻击的勇气都没有,反而直接投降,这让司马炎非常看不起。
第二年是司马炎要为自己的祖父司马懿报仇。当年诸葛亮领导蜀军北伐的时候曾经把司马懿和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围困在上方谷,他们三人差点丧命于此,幸好天降大雨成功脱身。事后司马懿任凭蜀军如何邀战、骂战、设计都坚守不出,于是诸葛亮派使者送给司马懿一套女人的衣服,嘲讽他像一个女人一样。
司马懿贵为10万大军的都督,很多魏将建议出去和蜀军决一死战,但司马懿为了魏军的安危,竟然心甘情愿在所有人面前穿上那套衣裳,让很多人惊愕,也把司马懿的形象打落谷底。尽管后来蜀军计谋得逞,但司马懿的威望已经不在,魏军很多官兵都瞧不起司马懿,设置他们司马家在魏国境内经常被人耻笑。司马炎从小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经常被人指指点点,现在他已经位高权重,自然要为祖父司马懿报仇。
小结
司马炎这个做法,从局势的角度来看,其实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在此之前,除开刘禅之外的很多''旧蜀人'',他们时时刻刻想重新建国,甚至暗中积蓄力量很长时间。尽管他们认为时机还未成熟,但对司马炎来说还是一个非常大的安全隐患,毕竟司马炎也不知道这条暗中隐藏很久的毒蛇什么时候会跳出来咬他一口。
但这件事过后让蜀汉旧臣看见了西晋的恐怖实力,毕竟司马炎连蜀汉后主刘禅都敢随便侮辱,跟何况是他们这些不论能力、影响力都十分有限的人呢?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挣扎后,蜀汉旧臣终于达成共识,彻底放弃复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