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崭露锋芒后便被刘邦视为潜在威胁,其命运始终被刘邦夫妇掌握

纵横百科 73 0

韩信二十多岁时跟了刘邦,打了四年楚汉战争,在长安被“囚禁”了五年,三十多岁去世,辉煌而又短暂的人生,让人扼腕叹息。

身为叱咤风云的将军,韩信创造了无数纵横捭阖的过往,最终却没有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亦或是与刘邦裂土分茅,坐镇一方诸侯,而是被一个女人(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死的没有一点儿尊严。

其实韩信被以何种方式处死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有没有反抗的余地?他的亲兵为什么不来救他?这可能是一部分人都很关心的问题。因为在人们的固有思维中,韩信不是一般人,何况还有一个“侯”的身份。

如果从因果关系的角度出发,吕后之所以能轻松得手,说明韩信当时的处境很不乐观,与一只待宰的羔羊无异。

韩信的存在一直很尴尬,始终被刘邦“吊”着走。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为刘邦指点迷津,然后把刘邦从南郑带回关中,降服三秦之王,吞并关中之地,奠定一统天下的基石。但刘邦一直提防着韩信,如果说刘邦对韩信做到了“用人不疑”,定是掩耳盗铃。

韩信

返回关中后,韩信独当一面,第一战就是灭魏国与代国。

彭城之战前,魏王豹响应刘邦号召,一起进攻西楚国都彭城,可是当彭城惨败后,魏豹又倒向了项羽。在游说未果后,刘邦果断派韩信出击。

韩信出手麻利,不仅擒住魏豹,还顺手攻占了代国,活捉代相夏说。在韩信完成既定任务之后,刘邦便派人把他的精锐部队调往荥阳。“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于是,韩信又重新招募士卒,剑指赵国。很快于“井陉之战”,大败陈余,擒获赵王歇,俘虏李左车,一举占领赵国。

接下来,韩信与张耳驻军修武,准备进攻燕国。可是还没等韩信行动,刘邦又来调兵。但这次与其说“调兵”,不如说“偷兵”,等韩信一觉醒来,才发现自己成了光杆司令。“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腾公俱,从张耳军修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

这里重点提到了张耳,所以有必要交待一下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张耳

当时,很可能张耳与刘邦已经结了儿女亲家,所以刘邦才将他放在韩信身边,起一个“监军”作用。其实韩信也有甩掉张耳的意图,在打下赵国后,就奏请刘邦封张耳为赵王,以安抚治理赵国。

刘邦没有拒绝韩信的理由,封张耳为赵王后,紧接着就来“偷”韩信的军队。

甩掉张耳之后,韩信就“自由”了吗?显然不可能,因为刘邦在他身边安排了一大帮“自己人”,比如曹参、灌婴等等,只是这些人与刘邦没有亲属关系而已。

尽管如此,刘邦对韩信还不放心,在攻打齐国时,他宁愿让郦食其去说服齐王田广投降,也不想韩信借灭齐之际,再次壮大势力。

结果,韩信听从剻彻之言,发兵占领齐国。接下来,又向刘邦讨封“假齐王”。

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刘邦大怒,但已无可改变,于是,他只好听从陈平与张良的建议,接受韩信为齐王的现实。

张良

随后,刘邦派张良到齐国去给韩信送册书印绶。张良不走空,顺便把韩信的军队带回给刘邦,用他们攻击楚军。“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韩信当上齐王之后,刘邦也将项羽消耗得差不多了,于是双方在鸿沟议和,罢兵休战,楚汉战争接近尾声。

之后,项羽率军东归,刘邦撕毁和约,尾随到垓下,楚汉双方随即展开决战。由于韩信等人的加入,刘邦实力大增,迫使项羽兵败自刎。

垓下之战结束后,韩信率军立刻返回定陶,安享齐王之乐。让韩信没想到的是,刘邦故伎重施,如上次在赵国修武一样,再次用“偷摸手段”夺了他的军权。“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

刘邦步步为营,根本不给韩信任何于他不利的机会。而刘邦之所以屡屡出其不意夺韩信军权,一是内应的作用不能忽视,二是说明韩信的军队没有完全“姓韩”。这也是韩信在武涉与蒯彻轮番游说之下,始终没有叛汉自立的主要原因。

夺掉韩信军权之后,刘邦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暂时落下,然后在诸侯的拥戴下,就地称帝。

刘邦

有了皇帝的尊号,刘邦开始制定天下格局:封韩信为楚王、英布为淮南王、彭越为梁王、韩王信为韩王,长沙王吴芮、赵王张敖(张耳之子)、燕王臧荼几人的封国不变。

刘邦改封韩信的理由是,已故楚怀王(义帝)无后,韩信正好又是楚人。可是韩信在楚王位坐了也就一年光景,刘邦就将他诱捕至洛阳,改封淮阴侯。

韩信是淮县人,所谓“淮阴侯”,就是让他享整个淮阴县的食邑,地位和周勃、樊哙等人相同。淮阴侯是列侯,只有食邑,不掌管封地的行政权,没有军队,本人也不用回封地。

到此为止,韩信基本上没了实权。最重要的是,住在京城长安,免不了受刘邦的监视。

从一国诸侯王,变为区区一列侯,心理落差之大可想而知,况且还没有充分的自由,因此,韩信过得很郁闷,感觉前途暗淡无光。

回想曾经,豪迈冲天,如今小命却被刘邦攥在手里,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韩信一点儿都不甘心。所以他越想越憋屈窝火,渐渐产生了造反的意念,而且越来越强烈。

陈豨

手里没有军队,谈何容易?原来韩信手里有一张重要的牌可打,那就是外援。韩信的外援是陈豨。汉高帝八年(前199年),陈豨出任代国丞相,掌管代赵两国军权。

陈豨上任前,曾向韩信辞行,二人进行了一番深刻的交流。按韩信的说法:“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位高权重,掌天下精兵,不久便会遭人弹劾,引起刘邦的猜忌,到时由不得不反,所以要做好心理准备。

韩信是陈豨最崇拜的偶像,他的话字字珠玑,如雷贯耳,陈豨牢记于心。

两年之后,陈豨举兵,刘邦前往平叛。韩信对陈豨寄予厚望,所以等刘邦失利的消息传来,他立刻用矫诏释放监狱刑徒,进攻吕后与太子刘盈。如此,里应外合,大事可成。

但就在韩信坐等刘邦兵败的消息时,他的一个家臣却向吕后告密,把他的谋反计划全盘托出。于是,吕后请来丞相萧何商议对策,最终决定由萧何以“庆功”为由,把韩信诱骗入宫,将其诛杀。

事后证明,吕后这招非常好使,没费吹灰之力就将韩信擒获。这种方式成本最低,如果吕后大张旗鼓地去抓韩信,势必会引起不必要的骚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行事,如一次小小的外科手术,干净利落,刀到患除。

韩信

事实上,韩信谋反的成功几率不大,就算他矫诏纠集起了监狱的刑徒,武器从那里来呢?还用矫诏骗开武库的大门吗?显然不大现实。

另外,吕后手里还握着南北两大禁军,监狱那帮乌合之众怎么能是禁军的对手。所以,韩信有些异想天开,这也是一大部分人不相信他谋反的原因。

总之,韩信的命运一直被刘邦掌控,从他追随刘邦,锋芒毕露的那一刻起,刘邦就将他视为潜在威胁,且用且防。在这种主观意识驱使下,刘邦只会将韩信牢牢控制在手里,又怎么可能让他拥有亲兵呢?即便有,也是刘邦一手安排,用意不是让他们帮着韩信造反,而是做他的“保镖”。

因此,不管韩信反意是否存在,但他必然混得很惨,能受他驭使的也就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家臣。而如果主人韩信被擒,这些人就失去了主心骨,只能坐以待毙,或寻求自保,甚至做出污主之事,根本不可能有其他指望。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