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的议事厅是用来干什么的

纵横百科 99 0

舆论有好有坏,但如引导得当往往成为流行,为一朝之时尚,若是引导不当,则如洪浪滔天。当年周厉王堵塞悠悠众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终至落得国人暴动的悲剧。

孔子曾经说,天下有道,庶人不议。什么意思呢,说的就是如果朝廷重视民生,百姓就不会非议朝政,要懂得采纳百姓的意见。对百姓舆论的重视,最早可追溯至夏商之时,成汤有汤诰,就是利用公开活动,引导社会舆论。

春秋时代,天子诸侯多重视舆论,朝中甚至有负责采集舆论的官员,《荀子·序官》说:本政教,正法则,兼听而时稽之,度其功劳,论其庆赏,以时慎修,使百吏勉尽,而众庶不偷,冢宰之事也。这里荀子所说的冢宰,似乎不属于西周的顶级官员,即所谓三公。而“百吏勉尽”表明,即这个冢宰不归三公管束,而有负责监察百官的职责,有可能直接隶属于天子或诸侯。“众庶不偷”则是代表,冢宰还要负责社会舆情的采集。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这是在路上树立木柱子,让百姓将意见写在木柱子上,也是征集舆论的创新举措。天子诸侯通过于此,便能足不出户而掌握舆情动向。在《诗经》中,那些为后世所传诵的歌谣,多来自采诗官,而这采诗官似乎就与冢宰颇有关联,甚至有可能就是属于冢宰的下属官员。从这些民间采集的歌谣中,便有不少民间声音被记载下来,如《伐檀》《硕鼠》等篇,说的就是民间对赋税沉重的意见。

《周礼·秋官·大司寇》:以肺石达穷民。这个肺石跟木柱子的功能类似,有点像后世摆放在朝廷办公场所门口的大鼓,百姓有冤情,要告御状,就可以击鼓鸣冤。郑国子产变法之时,曾说“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就是要力行保障乡校的存在,希望通过乡校可以征集到百姓的意见建议,这里的乡校,很像是百姓们的议事厅,大家可以在这里随口议政。对子产而言,这是在舆论战中占领高地的做法,化被动为主动,子产亦为后世公认为有手段的政治家。

到春秋战国时代后期,天子诸侯们对舆论的运用已经完全超越周厉王,可谓是熟能生巧,还懂得在敌国国内制造舆论、蛊惑人心,以达到战胜对方的作用,这便是《孙子兵法》中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